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渭,明后期具有进步思想的杰出画家,其水墨大写意开创了明后期最有影响的大写意花鸟画流派,赢得了后代众多名家的推崇,画风影响了明后期整个画坛。徐渭的题画诗,以奔放淋漓、笔酣墨饱的绘画表现手法及形超神越的形象,表现了自己一生遭际坎坷、怀才不遇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抗议以及对高官显贵的痛恨。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并没有俯首随人,而是显示出独特性格。  相似文献   

2.
探讨水墨画中梅、兰、竹、菊"四君子"相互间的联系及其流传情况,并对其艺术特征、发展脉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薰"与"驹子"--川端文学中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薰"与"驹子"分别是川端康成早、中期代表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的女主人公."薰"的形象塑造奠定了川端康成整个创作生涯中女性人物的基本模式,是一生热衷于少女形象创作的川端康成的巅峰之作;而"驹子" 这一成熟女性形象的塑造,则是川端在女性形象塑造历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自我超越",已达到了一种"非川端式"的境地."薰"与"驹子"是川端文学中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传统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发现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女人异化史.具体分析一些"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仰视中的女性形象;二是俯视中的女性形象.这两种视角都是以男性为本位,故在根本上难以还女性以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5.
论鲁迅小说中的癫狂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鲁迅小说中的癫狂话语置于中西方文化交接的平台上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其实和西方话语有着神交的一面,但同时,鲁迅对这些话语却又有更具化和丰富的一面.癫狂话语的形构既是对传统文化逻辑暴力结构的批判,同时又是对被压抑的可能性和新的现代性的称羡.而耐人寻味的是,如果重新审视"狂人"形象,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形成中的吊诡之处,它既是反传统的传统主义者和拿来主义者,又是对西方话语进行改编的本土进化论的先知先觉者.  相似文献   

6.
浙江的"乡"、"节"、"会"与区域形象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的"乡"、"节"、"会",在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他们大多还处于区域形象的自然生成阶段.经济全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建设文化大省的需要,迫切要求浙江省的市、县、乡、镇进行区域形象的重新定位、策划和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区域形象的人文精神,应成为区域形象浪潮的新追求.  相似文献   

7.
水墨画线性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语言结构,是已经体现在作品中的艺术思想。“青花”艺术同样是以线构为基础的绘画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情愫,显露传统历史“青花”陶瓷的风采与中国水墨画线性艺术构成绘画的灵魂。《王安石》、《汤显祖》水墨人物画用“青花”陶瓷制作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8.
性别诗学的兴起,给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批评视角.本文重新解读了杜甫<新婚别>中的"新娘子"形象,笔者认为在新娘子深明大义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曲女性的悲歌,这主要是因为新娘子形象是在男权话语统治下塑造出的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苔丝是"从罪孽中得到救赎"的"中介新娘"--<圣经>原型形象.这一形象既保留了最基本的<圣经>叙事单元和人物原型,又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带上了现代人的痛苦和反思.这个"中介新娘"原型形象反映了哈代对僵化的宗教道德说教的鞭笞以及对博爱、牺牲等宗教精神的讴歌,具有丰富、深刻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0.
"其他书信"的作者们,在<新约>中对基督信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在基督论方面继续坚持对基督的再来、审判的末世论信仰.他们的信仰教义,通过和教会内外各种背离耶稣的教导、使徒的传统的学说的辩论日益明晰起来.另一方面,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基督徒在世界中独特的寄居身份形象.这种形象,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逼迫相关.  相似文献   

11.
徐渭的《雌木兰》中,有生活在唐代之前的木兰缠小脚的情节。从木兰之形象塑造来看,一是增加了此剧的喜剧化色彩;二是颊上三毫,活化和丰富了木兰这个形象。从作者之用心来看,木兰的屈身从俗实与其《四声猿》的命意有关。是"文长有所感而发焉,皆不得意于时之所为也"。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米歇尔·福柯和以赛亚·伯林处理癫狂、非理性、理性、消极自由、权力、强制等相似难题中表现的各自特点,说明当代思想家在反省自近代启蒙以来人类"他者事业"面临的艰难困境,进而讨论罗蒂、德里达、罗尔斯、德沃金等人在解答福柯-伯林难题时提供的不同解决方案,探讨在挽救"非理性"事业中采取与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性事业"相协调的温和而宽容的策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一书融合了女性主义的视角、后殖民文化研究的立场和解构的、叙事学的方法,将文学解读之中向来被遮蔽住的"性别意识"揭示了出来,细致地梳理出一条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生成史与变迁史,同时也细致分析了文学创作之中有意无意的性别意识在文学形象塑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民间口头传说到文学创作,宝物形象不断地出现在幻想故事中,尽管它们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种种不同的形态和文化内涵,但其内在的根源是相通的,即潜在人们心中的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向往.由此探讨了宝物形象的原型模式及其承载的文化要义,并着重分析了<"称心如意"秤>中宝物形象("称心如意"秤)的当代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5.
水墨动画是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动画技术相结合的颇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动画片种.它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题材、笔墨节奏、审美空间意识引入到动画制作中,呈现"动画化"的水墨艺术.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水墨画所表现的节奏化自然、"阴阳"、"有无"的空间意识,再从属于电影范畴的水墨动画片的视听语言角度来阐述水墨艺术仅仅"动起来"还不够,还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动画化",才能表现出比传统水墨画更有意蕴的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小说和散文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疯癫形象,营造一种癫狂的气质氛围。这些疯癫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承载着启蒙使命的觉醒者、启蒙者,被侮辱、被损害者,知识分子的疯癫与佯狂,以及散文诗集《野草》透露出梦魇般的癫狂氛围。鲁迅借助运用夜、月和狼三个意象以及采取内省式、非线性逻辑的断裂叙述等手段来烘托和营造疯癫氛围。  相似文献   

17.
15世纪,西班牙人开始在菲律宾殖民后,将其本土的摩尔人原型施加于本地穆斯林群体,从而创造了"摩洛人"文化集团及其标签式的负面异教徒形象--"摩洛形象".此后,在西班牙殖民者、菲律宾北方天主教徒和南方穆斯林的长期互动之下,这一形象逐渐定型、固化.而菲南穆斯林自身的独特伊斯兰文化属性也促成了双方矛盾的延续及自身形象的负面化.摩洛形象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也影响了菲律宾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分析"医生"这个形象在文本中的作用,以及作家创作这个艺术形象的思想根源,从而揭示"医生"形象在文本中的多维意义.指出"医生"形象在文本中出现的位置及其言行,不仅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左右着狂人的命运.认为鲁迅先生把治病救人的医生写成"吃人的人"和其人生阅历和当时社会环境有密切...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从心理学上分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俄狄甫斯情结".文章阐明了"俄狄甫斯情结"的涵义,论述了于连"俄狄甫斯情结"的成因和行为表现,揭示了在变态的社会背景下酿成的于连畸形的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20.
郑成功作为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母也备受中日学界关注.以中日"郑成功文学"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在民族文化语境影响下,中日两国对郑母的身份认同呈现出实像与虚像交织的特点,中日"郑成功文学"中郑母形象的变迁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差异.其中,作为日本代言人的女性形象为日本"郑成功文学"所特有,而自立的女性形象和贤妻良母的女性形象则是中日"郑成功文学"共有的形象特征.中日"郑成功文学"中郑母形象的形成体现了明显的时代、政治及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