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发行机制下IPO抑价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CARA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不同发行机制下IPO定、抑价模型,研究投资者异质预期对IPO抑价的影响,并进行抑价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固定价格和询价发行都不能消除IPO抑价;在两种发行方式下,投资者异质预期越大,IPO抑价也越高;当两种发行机制下投资者的异质预期相同时,与固定价格发行相比,询价发行机制下IPO抑价更低,从而具有更高的定价效率;若询价下投资者的异质预期更大时,异质预期引起的抑价增大,IPO抑价可能比固定价格发行更高。最后,通过数值分析论证了本文结论,并从投资者异质的角度解释了询价发行下也可能导致IPO高抑价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将媒体公共信息与机构投资者私人信息联系起来,在我国新股发行询价制背景下建立基于贝叶斯信息准则的IPO定价模型,对媒体信息影响机构投资者私人信息、行为决策及其期望初始收益的微观机制给出了理论上的解释。模型分析表明:媒体公共信息与机构投资者私人信息是条件正相关的,私人信息的分布情况将取决于媒体信号的实现值;媒体信息具体通过两种路径影响机构投资者私人信息及其初始收益——激励效应和需求效应;这两种路径分别对期望初始收益产生负面和正面影响,而媒体信息的最终影响将取决于两种路径的相对强弱。采用2009—2014年在A股上市的874个IPO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分别验证了模型的两种路径以及两种路径的综合作用,为模型结论提供了较好的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3.
承销商值得信任吗——来自创业板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运用剩余收益评估模型控制IPO公司的内在价值,对我国创业板IPO过程中承销商的定价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效率不高的背景下,不完善的声誉机制无法约束承销商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承销商第三方认证功能弱化,发行价格偏离内在价值,不能有效降低发行人和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承销商的机会主义行为造成发行人和承销商的利益趋同.在发行价格与抑价程度不存在显著关系的情况下,配合承销商的机会主义行为采取高报价策略争取配售份额是询价投资者的占优选择.  相似文献   

4.
赵墨非  徐翔  李涛 《管理科学》2022,25(10):57-75
高效率、高质量的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是一国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世界范围内,IPO主要采取询价制和拍卖制两种形式.已有研究认为,拍卖制在价格发现上更为有效.然而在现实中,询价制却被绝大多数资本市场采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含全局信号的信号博弈模型,用于模拟IPO发售期间投资银行和投资者的价格发现和信息传递过程,分析投资银行的发售机制选择如何影响信息传递,进而影响投资者的预期、出价以及IPO的最终收益.模型结果显示,该博弈模型唯一可通过D1标准筛选的均衡是投资银行始终采取询价制进行IPO的混同均衡.本文还发现,投资银行在路演过程中提供的信息越准确,路演覆盖的投资者范围越广,IPO的定价越有效,抑价率越低.基于模型结果本文建议,应结合询价制的路演模式与拍卖制的最终认购方式,以同时发挥询价制的信息沟通优势和拍卖制的低抑价率,实现资本市场体制增效,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我国核准制询价下的IPO高抑价进行了研究,使用该模型对样本期间为2001年4月23日——2005年5月24日发行IPO股票的抑价进行了分解,把数据使用于随机前沿生产模型时,发现了该样本期间的IPO股票存在故意抑价的现象,但是却不是很显著,故此使用该模型,无法实证该样本期间内我国的IPO股票抑价是否与大量中小投资者存在的非理性的交易行为相关。  相似文献   

6.
细分IPO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投资者关注指标,从一、二级市场两个维度考察投资者关注对IPO首日超额收益的影响.基于2012年~ 2015年间138只创业板IPO新股样本进行研究,采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一级市场上股票发行定价明显偏高,新股定价前一级市场投资者关注加剧了发行价格超出内在价值的程度,由此导致较低的定价效率.隐性市盈率上限的窗口指导抑制了一级市场定价泡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一级市场定价泡沫越大的新股在上市首日产生的超额收益越高,同时二级市场投资者关注对IPO首日超额收益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假设风险资产未来价格变化由其过去价格变化外推形成,基于现金流股息冲击提出一个新的资产价格泡沫模型研究金融资产泡沫形成机制、提炼其内在特征、获得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相关启示。假设异质价格信念投资者具有常绝对风险规避效用偏好,基于期望效用模型获得基本面投资者和外推型投资者的最优风险资产需求函数;进一步,假设外推型投资者在资产交易过程中部分关注风险资产基本价值,修正其最优风险资产需求函数,在市场出清状态下获得资产价格泡沫模型;基于模型参数设定模拟金融资产泡沫形成机制,并结合金融市场证据分析其内在特征;最后,从投资者异质性和无风险资产收益率层面设定参数值对比讨论影响金融资产泡沫强弱程度的因素。结果表明:在正的现金流股息冲击下,外推交易行为导致金融资产泡沫,且具有滞后性;金融资产泡沫具有典型的三阶段特征,量价齐升是金融资产泡沫产生的显著标志;无风险资产供给是金融资产泡沫的抑制器;投资者结构及其价格信念差异与金融资产泡沫的强弱程度密切相关。研究不但为金融资产泡沫形成机制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而且为金融市场稳定发展提出相关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假定投资者存在私人信息的情况下,以投资者行为为研究视角,构建了老股转让前后IPO定、抑价模型,研究了老股转让前后投资者行为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理论模型和数值分析表明:在两种不同的制度下,散户投资者越乐观,IPO定价效率越低,且散户和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分歧越大,IPO定价效率也越低;在投资者情绪相同的情况下,老股转让制度降低了IPO抑价,具有更高的定价效率;然而,当老股转让后投资者之间的分歧大于老股转让前分歧时,则可能导致老股转让后的IPO抑价高于老股转让前的IPO抑价,即老股转让后的IPO抑价更高,IPO定价效率更低。论文以我国2009-2012以及2014年IPO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初步统计发现,老股转让后的IPO抑价明显高于老股转让前IPO抑价,得到与理论模型恰好相反的结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老股转让后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影响明显大于老股转让前的,也就是说,由于老股转让制度反而提高了我国投资者的乐观情绪,从而导致了与理论模型预期恰好相反的结果。因此,加强投资者理性培养对于我国IPO市场化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针对影响IPO首日回报率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因素,本文将机构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和散户投资者的情绪结合起来,以我国新股发行市场为背景建立模型,对IPO破发或抑价产生的微观机制给出一种理论上的解释。模型结论表明:IPO是否破发主要取决于散户投资者的情绪,而不是机构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并且散户投资者情绪越乐观,IPO破发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发现IPO首日回报率与散户投资者情绪正相关,与机构投资者的私人信息负相关。以2010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且披露网下具体报价情况的477家IPO公司为样本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支持了模型结论。研究结果对于如何提高IPO发行效率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噪声交易者与IPO溢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数学模型分析IPO市场中的噪声交易者(狂热投资者和正向反馈交易者)对新股首日交易价格的影响.模型表明,持过度乐观预期的狂热投资者愿意为IPO支付较高的价格,来自狂热投资者的需求使新股上市首日交易价格高于发行价格;正向反馈交易者观察到上市首日交易价格的上涨,会在随后积极加入市场,理性投机者预期到正向反馈交易者的存在,会在上市首日加大对新股的需求,使首日交易价格进一步上涨.狂热投资者和正向反馈交易者的同时存在使IPO上市首日价格偏离了内在价值,产生了IPO溢价.IPO溢价与投资者狂热程度和正向反馈交易风险成正比,而IPO长期表现则与投资者狂热程度和正向反馈交易风险成反比.噪声交易者的存在能较好地解释IPO首日超额收益和长期表现欠佳现象的并存,也能较好地解释中国IPO首日超额收益在不同时期内的波动.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新股询价“价高者得”的配给规则,本文提出与之相对应的“价近者得”规则,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对询价对象群体建立单群体模仿者动态模型,分析两种规则下询价对象的报价行为和新股发行价格的形成,并采用2009年6月到2010年10月我国中小企业板市场发行的新股数据,对两种规则下询价对象的进化稳定策略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当询价对象预期抑价率均值足够大时,“价高者得”规则下询价对象有高报价的倾向,而“价近者得”规则下询价对象倾向于合理报价,改变我国现行“价高者得”的新股分配规则,采取“价近者得”的规则有助于提高IPO询价效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网下询价过程中发行人、投资者与承销商的策略选择,构建IPO定价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中国询价制下IPO定价过程中发行人、投资者与承销商策略行为的演化均衡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策略下的收益差异决定了三者的演化稳定策略:1)如果发行人如实报告并不能得到相匹配的收益,那么之后的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将选择粉饰业绩,进而导致IPO市场出现"逆向选择"问题;2)投资者是追求风险报价还是价值报价,取决于新股发行定价与上市后价格之间的净抑价,因而只有压缩风险报价下的净抑价空间,才可能使投资者回归价值报价;3)对于承销商来说,一方面承销收入激励其提高新股发行价,另一方面声誉约束其高定价,因而只有当掠夺的抑价利益不能够抵消声誉损失时,其才采取让渡定价策略,否则采取掠夺定价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新股询价发行中的配售规则对IPO抑价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机构投资者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求解出了他们在两种不同询价规则,即询价前和询价后确定机构投资者IPO配售比例下的最优报价策略,进而建立了IPO定价和抑价模型.对模型的分析表明,为规避IPO申购中的“赢者诅咒”问题和追求更高的期望抑价,机构投资者有隐藏真实需求的激励.而引入供给不确定性可以阻止投资者采用极端的需求隐藏策略,从而消除确定供给情形下可能存在的部分高抑价区间,因此具有更高的询价效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上海期货交易所铝、铜、橡胶和燃料油期货合约两种投资者结构的分账户数据,分析不同类型投资者交易失衡对我国商品期货市场收益、价格发现与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个人投资者和投机者的交易失衡暗示其寻找最佳买多或卖空时点的能力不足,存在明显的过度自信、过度投机和羊群行为,加剧商品期货价格波动;(2)机构投资者和套期保值者常常表现出与个人投资者和投机者相反的交易意愿,他们能够较好地把握买入与卖出时机,且更愿意冒险持有头寸,有助于缓解商品期货价格波动;(3)商品期货价格的变动趋势表明机构投资者和套期保值者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商品期货价格的未来走势,他们极其乐观或悲观的交易失衡可以向商品期货市场传递有效的信息和时间信号。因此,提高机构投资者和套期保值者的成交量(持仓量)比例,优化投资者结构,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降低期货价波动风险。此外,大型投机者的交易活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商品期货价格波动。  相似文献   

15.
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本文在线性量价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引入Grinblatt和Han[1]提出的资本利得突出量来检验中国股票投资者整体上是否存在处置效应。然后,使用新提出的6个参考价格与以往对股票市场研究中主要使用的两个参考价格(股票过去260周内加权平均价和过去52周内最高价)相比较,寻找更加适合处置效应研究的参考价格;同时,在选择不同的参考价格下,进一步检验投资者是否存在处置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票投资者整体上存在处置效应;并且在处置效应的研究中,新提出的参考价格——股票5周加权移动平均价明显优于以往学者提出的参考价格。因此,研究整个股票市场中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时,使用该价格作为参考价格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6.
王俊  龚强  刘冲 《管理科学学报》2011,14(12):87-96
通过构建包含投机型消费者、自住型消费者以及房地产商在内的住宅市场税收影响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估计方法,分析比较开征物业税与现存流转税对消费者和房地产商决策行为的影响,表明物业税和流转税对均衡房价的影响及其程度,用以探讨物业税对中国市场的调控能力.研究发现:1)物业税相对于其他税种,调控作用更为明显,对参与者决策行为有更...  相似文献   

17.
投资者是否可以利用“软”信息来识别公司的真实价值?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在提供虚假信息(如撒谎)的时候会流露出负面情绪,进而反映到面部表情上。论文以2009年至2014年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分析公司上市后的业绩变脸幅度与其董事长在IPO路演讲话时的负面情绪水平之间的关系。为了提高结论的可靠性,本研究首先基于实验室实验方法设计欺骗行为实验,检验了Facereader软件测量面部表情给出的负面情绪值与欺骗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指出可以利用董事长在IPO路演讲话的面部表情来识别公司的真实价值,该结论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