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孔子既是一位先师先哲,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传播者。他认为,作为一名教育传播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传播技巧,这是搞好教育传播的前提。另外,在进行教育传播时,书籍是主要的媒介。在教育传播的对象上,采用“有教无类”的传播原则。在教育传播的内容方面,则是以“仁”为核心。孔子以此为据,一生都在付诸教育传播活动,对后世影响很大。从传播学角度探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既可以开阔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又可以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论语》,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孔子丰富的传播思想,内容涉及:传播与政治、伦理、人际关系,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及其相互关系,传者修养,传播与反馈,传者与受者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早期人类思想史中的重要人物,他们都有着深刻而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二者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方法原则也迥然相异,但二者道德教育的现实与理论起点却又有诸多的相似点.比较、反思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异同,对于深入了解中西文化传统、批判性地吸收西方道德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对推进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发展传播学学者杨·瑟韦斯(Jan Servaes)的发展传播学术思想管窥西方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全貌。从发展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脉络,社会语境,参与传播范式,健康传播五个方面展现了瑟韦斯的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要点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网络传播学的理论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个新的传播媒介和一种新的传播现象,网络传播理所当然地成了传播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并被置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高地和前沿.网络传播学是在传播学经典理论的大树上发出的一个"新枝",它既要充分吸收、借鉴和利用以往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又要与时俱进,站在传播科技的前沿,去认识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创新,这是网络传播学能够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6.
以公元前500年左右为中心-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它标志着全人类的共同文明目标和道德精神的形成。我们通常认为,西方哲学上的“分水岭”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关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而作为孔子的“仁者爱人”的道德哲学思想则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开端.孔子与苏格拉底二者的道德哲学思想都影响深远且具有丰富内涵,二者在道德价值的体系形成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他们所形成的道德哲学体系却使中西方文化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戴元光的《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不仅全面总结了20世纪我国传播学的发展状况和学术创造,而且还把其学术眼光一直扩展到我国有史以来的文化的源头,完整系统地考察了我国传播学思想的方方面面。是我国的第一部全面研究中国传播思想与理论的学术专著,为中国化的传播学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最坚实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助产术"与启发式教学中的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格拉底终生倡导"精神助产术"。比他早约80年,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之后,孟子、朱熹、王夫之都对此作了重要发挥。助产式与启发式教学思想历经数千年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在于它们符合教学规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辩证法,即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了"渔和鱼"的辩证关系,侧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恰到好处地把握"引与发"的辩证关系,主张教师应在"引"字上下功夫。近几年,有学者提出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对苏格拉底、孔子教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9.
组织传播的研究模式及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组织传播起源于修辞学,发展于工商与传播.近几十年来,它作为人类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1960年以来,各国学者从多角度展开了对组织传播学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功能和社会文化两大研究学派.同时,西方组织传播学的大学教育获得了较快发展.而在中国大陆,组织传播学的研究则仍处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0.
谁是传播研究的听众?本文以这个知识社会学所讨论的问题为视角,回顾了中国传播学30年来寻求学科正当性的过程.为了让"传播学"在中国立足,作为传播学在中国最早的听众,中国的新闻研究者适应现实需求,试图向不同的对象证明传播学的有用性.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播研究一直未能建立起第一代学者所追求的学术独立性和主体身份.如果中国传播研究要向前发展,这一重要问题值得中国的传播研究者深思.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生死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苏格拉底三次参战远征的人生体验、对雅典命运的高度关注、对传统和同代哲学的怀疑与否定三个重要问题的分析,说明了苏格拉底生死观的复杂成因;通过对苏格拉底关于生死关系、生死与理想、生死与人格、生死与神灵、生死与国法五项内容的探讨,说明了其生死观的基本内容;最后对苏格拉底之死的思想悲剧意义和政治悲剧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参加"美的竞赛",结果"完败",但这并不能否认苏格拉底的魅力。苏格拉底以其自身提出了如何看待外表丑的问题,他自己的答案是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比较而言,外在的丑根本无足轻重。柏拉图发展了内在美的观点,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灵魂美思想。在古希腊时期,内在美、灵魂美的提出为审视外表的丑陋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3.
苏格拉底的对话方法以"产婆术"而著称。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征侯式地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苏格拉底方法在诸多方面根本不同于其母所从事的"产婆术",并且他的这种"产婆术"在某种意义上也并不助产。这源于苏格拉底方法所受到的智者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导致了他的对话不仅具有很强的怀疑精神,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着智者所擅长的那种诡辩色彩。苏格拉底所探讨的主要是德性问题,即寻求美德与相关品质的普遍定义,但是他并没有成功地从经验中得出适合于所有个体的任何定义,而后代的哲学家们也都试图以各种方式摆脱苏格拉底方法的内在困难。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门楣上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将这句箴言纳入自己的哲学思想之中,用以解说哲学的使命。它使得哲学在苏格拉底这发生了转向,把哲学对象从自然转向了人和社会,使"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浅层面上得以升华,解决了关于哲学本质的问题。它也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人不能真正认识‘自己’,便不能很好的认识世界"这一真理的深刻内涵,并且也为近代哲学把认识论提升到研究首位提供了理论启发。因此,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我们的精神生活却出现危机的今天,重温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看到了当时雅典民主政制与它具体表现形式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雅典公民的政治与法律素养难以保障真正民意的产生,要确保雅典政制的顺利运行,需要把政治决策权集中在极少数有专业治国知识并通晓统治之道的人手中,因此苏格拉底主张建立一种“精英治国”或“专家治国”模式。如果把他的政治思想落实到政治实践中来,可以看出他政治思想中的极权倾向,他理想中的统治者可以说就是一个极权的君主。  相似文献   

16.
苏格拉底自称经常受到灵异的警示, 他曾因此被指控并被判有罪。实际上, 苏格拉底的灵异只能是苏格拉底自己, 灵异的声音是他内心深处的声音, 从哲学角度说就是他的自我意识和个体意志。苏格拉底的灵异思想表现了自我意识和个体意志与传统原则、观念之间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7.
论题指出,阿里斯托芬的《云》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对苏格拉底哲学的批判,并认识到阿里斯托芬喜剧的狄奥尼索斯性质、阿佛洛狄忒性质以及克萨里忒斯精神,认为阿里斯托芬关于“狭隘性”和“完整性”的思想在阿里斯托芬那里,是对束缚的突破,是自由,是克服“狭隘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早期人类思想史中的重要人物。他们虽然生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但二人的思想却暗含着诸多的相似性。在这些相似性之中 ,可以窥见东西方文化之侧重点、价值取向等等方面的不同。两位先哲虽然都努力寻求政治和伦理的和谐互助 ,但却表现了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两个不同向度  相似文献   

19.
对探讨"苏格拉底问题"而言,柏拉图的《治邦者》至关重要,因为苏格拉底一生都致力于人事或政治问题,必须考察苏格拉底与治邦者或王者的关系。在《治邦者》中,苏格拉底下降到城邦的洞穴,观察城邦中恍若阴影的缤纷意见,由此习得睿智或实践智慧。睿智指的是人依照中庸行事以达成政治或爱智的目的,即实现最好的社会,或成为最好的人。在《治邦者》开场,苏格拉底鼓励两位年轻人辨识出他们与苏格拉底的亲缘关系,进而走上苏格拉底哲学之路。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的道德哲学到希腊化时期的斯多亚学派达到顶峰,但其肇端却在苏格拉底。因为苏格拉底的灵魂理论确立了道德实践的真正主体。荷马史诗中的灵魂还不是人的真实自我,奥尔菲教的灵魂为苏格拉底提供了精神方向。苏格拉底认为灵魂的本质是理性,理性灵魂是人的真实自我.是一种独立的精神实体。也是道德实践的真正主体,从而为古代希腊理性主义道德哲学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