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元好问的碑志文,收入《元好问全集》的共99篇,以传主身份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名臣、名将、良吏、名士、僧道、其他等6类.在碑志文的创作中,元好问结合传主的身份,撷取人物生平行状事迹的主要方面详细描摹刻画,突出了人物值得颂扬的品行才学和成就建树,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事写人”是元好问碑志文的重要特色。元好问碑志文结合人物主要行状事迹,选取典型事件,详略得当地品题人物。在处理与多个人物相关的事件时,采取篇与篇之间互文见异的方法取舍安排材料,不但成功地叙写了人物,而且使其碑志文史料的含量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3.
遗山碑志文以记叙事情为依托刻画人物,每一篇碑志文都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传记。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多角度叙事手法,撷取传主个性特征的主要方面品议人物;选择典型的材料,详略得当地品题人物,叙写事情;在叙事的同时,辅之以议论,出语精警,见解独到,议论和叙述紧密结合而互相印证;选取具有奇异色彩的传说状写人物,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韩愈碑志文的创作与他的其他散文一样,都有着"尚奇"的特点。这种"尚奇"主要表现在:谋篇布局上不拘碑志常格,打破固有模式;记述墓主行迹多写奇行奇事;语言运用讲究新奇,不落俗套。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和多位禅师的交往加深了他对佛教的认识,生成了对佛教精神内涵、社会意义等方面的独特看法。并将其诸多见解揉入到文学理念之中,形成了颇具风格的丧乱诗、词,以及以真、诚为本的诗文理论。体现了宗教与文学相生互异而又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元好问作为金元之际的文学大家,其词作常以比喻、用典、想象等多种手法表达其经世之志、丧国之悲、身世之恨、悯民之情等多种人间挚情,体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7.
元好问碑铭文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无论是结构布局、描摹人物,还是记叙事件都有突出造诣。其结构布局严谨而又多姿,元好问既遵循传统笔法,又能打破常规、依人据事而灵活调整达到最佳效果。描摹人物上,元好问采用人物对话、互见和品评议论的方式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记叙事件上,元好问以其平实的叙事态度间杂以传奇的叙事手法、高明的选材方法把碑铭文写得真实具体、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8.
《诗文自警》辑佚十五则,系统地反映了元好问的散文审美理论。儒家的“中和”思想是元好问散文审美理论的基石,“不随人后,自成一家”是元好问散文审美的创新追求。在立意与遣辞的关系上,元好问凸显“意”的表达。同时他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处理散文写作艺术技巧问题,提出许多精辟见解,表达独到的散文审美接受理论。  相似文献   

9.
金与南宋对峙,其文艺思想、诗学批评差异很大。作为当时南北诗学代表人物的元好问与严羽可作为双方代表。元好问与严羽对唐诗持论同中有异,其相同处表现在两人都提倡唐诗的自然浑成、刚劲豪放和诗歌悟境;不同之处在于元好问论诗无门户之见,对唐诗的评价多侧重于思想内容,且态度较客观中允;严羽则门户之见森严,俨然以盛唐为法,对中、晚唐诗批评过甚。探究两人唐诗持论差异之成因,可见其主要受文化思潮、国情时势以及自身素养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元好问的诗学观与文章观迥然不同。对于文章,他追求一种"中和"气质,强调敦厚之义与含蓄之美;对于诗歌,他则追求豪爽奔放的气质,强调真情流露与慷慨悲歌。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明显优于文章创作。在《秋望赋》一文中,元好问摒弃了温婉中和的文章观,十分精巧地将他特有的诗歌观念融入其中,极大地提升了这篇赋的艺术境界,使其成为金赋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1.
《左传》论士,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之说,元好问就是13世纪中国北方的一位杰出的达节之士.他金亡不死,上书蒙古中书令,又觐见忽必烈,请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这些惊世骇俗之举,是其价值观的反映.综观其在易代之际的全部表现,可以发现元好问的社会、人生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以仁为归的生死观、以事功为重的忠义观和以民为贵的道统观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2.
惠民政策是近些年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标志着政府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其内在依据则是“以民为本”。“以民为本”理念有一个形成过程,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必然结果。惠民政策主要有十大方面,其立足点和目标都是急人民所需,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惠民政策是一项历史性和革命性的举措,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它也存在着随意性、功利化的不足,应赋予其更多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成吉思汗对西夏先后六次征战,时间跨度二十余年。西夏灭亡时,蒙古军队焚烧城池,屠杀居民。但从现有资料来看,依然有许多人躲过了这场灭顶之灾,在元代仍有大量的西夏遗民存在,部分遗民还对元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斡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元代是甘宁青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元王朝将该地区的西夏遗民以各种形式大量内迁促其融入汉族的同时,又有大量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人、西域人迁入这一地区,使该地区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共处的新格局。由于长期而密切的族际交往,该地区出现了民族融合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依法行政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本文着重论述了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来理解和认识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把依法行政落实在代表广大群众根本利益上;要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必须切实提高公务人员的全面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社会心理素质等。  相似文献   

16.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对民生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生的基本内涵、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民生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现代民生思想的理论来源、寻求民生问题的解决途径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进行回溯和总结,由此感受到民生思想是以民为本执政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7.
“和合”文化传统的美学本质是确认并追求和谐。主张在“天人合一”、“尚中贵和”、“礼之用,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地区、国家的普遍和谐。厘清“和合”的哲学内涵,探寻“和合”的现代价值,确立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和平共处的现代理念,对促进政府科学行使决策职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土司制度贯穿元、明两代。元代全面实行土司制度,边疆民族地区出现了一种“土流并治”的格局。但土司制度在封建王 朝统治者心目中,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安抚边疆民族地区的权宜之计。土司制度在明代达到鼎盛时期。明代的土司政权在政 治组织形式上已经被纳入了明王朝中央集权的统一管理,而在土司的统治区域内,在政治、经济结构上仍然保留了地方的民族 特点。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对西南彝族地区的进一步加强,逐步开始了所谓的“改土归流。”  相似文献   

19.
戴来小说中都市人生存和心灵的双重困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来是新生代作家中引人瞩目的一个,她的小说以远离作者女性自身经验的男性视角,对当代生活中小人物的命运和生存状况及其孤独、警觉、焦虑的内心世界进行理性冷静的叙述,加之结局的戏剧性转折,使其小说形成了区别于同时代其他女性作家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