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完备而系统的宗法制度和严密的专制制度为特征的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对古代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中国许多重要档案的形成、载体形式、内容以及保藏都与宗庙制度有密切关系,历代分封制度产生了大量的盟誓档案和符契档案;家族制度的延续使中国的谱牒档案长盛不衰.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档案官员的地位渐趋下降;同时,土地、户籍档案不断完备,档案的载体形式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区分,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也高度集中.  相似文献   

2.
陈愚 《船山学刊》2004,(4):43-44,42
自然生态条件、封建农耕经济以及封建社会制度都属于文化生态范畴。笔者通过分析这三方面因素对中国传统档案文化产生的影响,从而阐明了文化生态在中国传统档案文化中发挥的各种积极或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旅游的发展及其演变,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形成的,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民族性,也显示了中国文化特有的深层因素。农耕自足经济和宗法观念下的专制制度制约着中国古代旅游,而休闲天性在经济繁荣、思想宽松背景下的释放,更反证了特有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变化对中国旅游的特点和发展演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官方档案由史官保管,没有当过史官的孔子却对中国古代档案事业作出了最大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历代档案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上,其有形成果就是“六经”。“六经”大多为档案材料的汇编或摘要。“六经”的成书过程就是孔子及其弟子搜集档案文献资料并加以整理的过程。孔子对中国古代文书档案事业的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1)为后世保存了比较系统的历史文书档案;(2)开创了利用文书档案编纂史书的优良传统;(3)提出了“述而不作”的编纂档案资料的原则;(4)开辟了文书档案利用的新领域──使档案成为传道授业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徽商旅游文化对传统旅游文化的突破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和宗法观念对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而徽商旅游在经济繁荣、思想宽松背景下的释放,对传统旅游文化有了很大的突破,但由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尚未发展到足以彻底推翻传统思想观念,徽学渊源生存的传统社会环境未能发生本质的变化,徽商文化对传统旅游文化的突破和超越也不可能十分彻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生态状况影响。古代中国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方面优于古代希腊,形成典型的农耕文化,但是相对封闭。相比之下,在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国际条件等方面古代希腊却明显比古代中国优越,这大大有利于其开放型文化的形成。双方各具特性,各有优劣,从而成就了东西两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相似文献   

7.
朱来常同志的新著《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是一本试图从文化整体角度来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书。本书阐述的“文化”概念,是把价值观念放在文化诸要素之首,将“文化”一词置于一个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之下,以及只能从行为和事件推导出来的共同观念系统的领域之内。作者从中国农耕文化的结构、要素以及宗教特点的角度,探索了中国农耕文化对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拓宽了研究古代中国的思路。对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档案编纂的关系上 ,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档案编纂发展的促进作用 ,以及档案编纂对于维系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所发挥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9.
大夏国农牧经济交相辉映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区具有农牧经济并存物质文化特征的小区域中具有典型性。草原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性的复合文化,有具有突出特色的游牧文化,也有局部区域的农耕文化,还有适应某个地区经济交融而形成的农牧结合的文化。大夏国的物质文化正是第三种类型中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界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属性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农业文明的典型形态 ,并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特征 :源远流长 ,从未间断 ;多元共生 ,交融互动 ;农耕主体 ,农、牧互补 ;融汇吸纳 ,多重开放 ;人文精神 ,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1.
作为唐代社会和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开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农本社会发展的高峰,天宝时期则是中国古代农本社会向农商社会的过渡时期。因此,开元时期社会经济属于农本社会经济性质,天宝时期社会经济属于农本社会经济向农商社会经济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12.
1980年以来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文化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澍  马啸 《西域研究》2008,(2):116-124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文化是与古代中原农耕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采用文化类型分析和多学科研究方法.成果体现在基本概念的厘定、游牧民族的历史与社会、游牧经济、宗教与习俗、游牧生态环境观等方面,对其加以梳理总结,有利于该问题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旅游"观念及其民族文化心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来生 《社会科学》2003,(12):114-120
中国古代的“旅游”一词 ,常有着一种游离故土的感伤甚至哀愁。这在字义上是由于与“旅”的搭配使“旅游”有了漂泊乡愁。而从民族文化的深度探析 ,在农耕经济和宗法制度下 ,中国人特别重视乡土观念和血亲关系 ,一旦“失其本居” (旅 )而游于外 ,便难免有思乡之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旅游文化观念才逐渐改变。商业经济萌动与旅游观念更新带来了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 ,对该旅游热的出现及其文化背景加以分析 ,可以更好地印证古代特定经济背景和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旅游文化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经济日益增长,科技快速发展的信息要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管理要求给档案事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档案资料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档案部门及资源管理中的计算机化等方面的发展特征,对档案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中期,学术界出现了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方法论的歧见.马寅初在当时对中国古代经济方法论的定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他据此提出的全体主义方法和统制经济主张则值得商榷;唐庆增对中国古代经济方法论的判断不无偏颇之处,但他坚持的个人主义方法却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分析反思这一歧见,不仅对研究中国经济思想的现代演进有重要价值,而且对选择中国未来经济走向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的原因有三:战争的破坏和经济的萧条;新的藏书观和新型藏书楼的产生;晚清和民国政府关于图书馆建设的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研究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的原因,有助于深入揭示中国藏书事业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根本动力,是中国藏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既是一次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也是一次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工商业文明的文明对决。这场战争就其规模来说,无论在世界战争史上,还是在中国战争史上都微不足道,但它却既改变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路径,也改变了中国经济思想文明的演进路径,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由传统步入近代的起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思想在西方经济思想文明的影响下开始了近代转型,这一转型过程既存在传统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思想的冲突,也包含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西方经济思想的冲突,其转型过程的艰巨性、曲折性在世界大国近代经济思想变迁的历史上是少见的。中国经济学者在移植西方经济学的同时,在经济思想方面取得了不少跻身世界经济学学术之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西藏地方档案事业发展亟需创新,才能担当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民族学、档案学的精辟论述,宏观上为西藏地方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目标任务和实践基准。新时代为西藏地方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反映出在档案价值发掘、科学研究活力、档案管理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深度挖掘、协同创新、优化创新是西藏地方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法路径。西藏地方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在理论价值与社会应用两个层面,对践行“爱国兴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档案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等皆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的逻辑演进中,探寻中国对外开放和全球治理的历史脉络和学理基础。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主要围绕“四个维度”展开,第一个维度是古代关于生产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包括禀赋论、专业化生产与规模经济以及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第二个维度是古代关于交换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展开;第三个维度是古代关于运输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的陆路运输和海运通道;第四个维度是古代关于治理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围绕义利观和天下观展开。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基本涵盖了西方国际经济学的主流理论,并基于中国历史现实,从政府作用和价值观维度赋予了国际经济理论更多意涵。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为中国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提供了历史镜鉴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问题是童书业古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童书业以广阔的学术视野,采取中外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历史的实际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了西周封建论,他注重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的探讨,创造性地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推进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