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初诗坛诗人众多,流派纷呈,岭南诗坛名家辈出。如果从地域、诗风和政治文化这三个角度对这些大大小小的诗派进行整合,大致可以把清初诗坛划分成中原、江南和岭南三个不同的区域。在岭南诗坛成为主导的雄直诗风最能体现志士遗民抒写性情的诗学要求。清初江南诗坛主要有虞山诗派、娄东诗派和秀水诗派。中原诗坛最有影响的是神韵诗派。因此,大体上可以说,清初诗坛实际上形成了以江左三大家和朱彝尊等为代表的江南诗坛、以王士禛为代表的中原诗坛和以岭南三大家为代表的岭南诗坛三足鼎立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陈邦彦是明末清初岭南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民族英雄,"岭南三忠"之首,与黎遂球、邝露并称为"岭南前三家",有"粵中杜甫"之称。他是岭南诗派的传承者,他的诗歌既继承了岭南诗派一直以来"雄直"的风格,又影响了"岭南三大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他的诗歌雄壮豪迈,又多运用赋的手法,抒情上多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而且往往在诗歌的结尾卒章显志。  相似文献   

3.
元末明初,南园五先生通过诗社交流,形成了诗主性情、汉唐兼学的共同主张。南园五先生相继入京后,一方面与各地域诗派进行广泛交流,另一方面极力维持内部往来酬唱,并且不断强调其核心诗论,从而使岭南诗派在全国崛起的同时,保留了地域特色。嗣后,明清两代的岭南后学,对南园五先生的结社传统、诗学路径进行了不遗余力的代际传承,从而建构了岭南地域诗学传统。岭南地域诗学传统的构建,彰显了一条地域领袖诗人提倡—地域文人集群响应—地域外传播与特色强化—地域后学代际传承的地域诗学构建路线。  相似文献   

4.
薛始亨是明代岭南诗人中长期被学界忽视的一位.他的诗作数量不多,却格调高古,个性独特,表现出浓重的遗民情结,充分体现了“风雅兴寄”的诗学追求.他不多的书序文字也集中反映了他重申诗教传统,追求“格调高老”、标举“曲江风流”,以汉唐诗歌为宗的诗学理想.他对明代粤诗的发掘及其地位的确立,对岭南诗派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学术界对江湖诗派的研究,在"江湖诗派"界定新考与"江湖集"纠谬、江湖诗派的思想研究与艺术分析、江湖诗派的文学史考察与文化史观照等方面均取得了许多成果,这些成果推进了江湖诗派研究的扩展和深化,也为后来学者进行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同光体诗派的领军人物陈三立,青年时代在长沙受湖湘诗派影响,但后来诗风大变,师法对象由六朝诗转向唐宋诗,并逐渐转向宗法韩昌黎、黄山谷诗。进入民国后,湖湘诗派之后学反而受同光体特别是陈三立的影响。同光体诗派后来居上,居诗坛正宗。  相似文献   

7.
理学诗派代表了通俗化、理性化的追求,江西诗派呈现出精致化、技巧化的倾向。南渡之际,武夷理学诗人群体前期的核心人物是杨时、陈瓘,后期的核心人物是刘子翚和朱松。而李处权、张嵲等跨越两派,代表了理学诗派与江西诗派的合流。江西诗派的骨干成员吕本中、谢逸、曾几等本身就是理学家,理学诗人更是“宋人主理”的代表。在与江西诗人的互动中,武夷理学诗人摒弃了道学腐气,以自然清秀的诗风创立了理学诗派中的清雅一派。  相似文献   

8.
论韩孟诗派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比较系统、全面的观点看,韩孟诗派的形成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呈现为特定的过程。在韩孟诗派的形成过程中,孟郊是诗派的开创者,其诗歌创作具有范式意义;韩念在文坛上领袖地位的确立,吸引了一批艺术趣味相投的诗人,对诗派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孟郊“求奇”的艺术追求,经韩愈推扩,影响到卢全、刘叉、李贺等人,遂成为韩孟诗派共同的诗歌审美指向;洛阳唱和,韩孟诗派最终形成;元和六年韩愈回长安后,诗派解散,贾岛改弦更辙,意味着晚唐诗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韩孟诗派因诗歌交游而形成,韩愈从诗派形成、发展、定型及诗派走向均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他有意为派之中,具体表现为萌芽期、强化期、定型期和稳固传承期四个阶段.探讨韩愈诗派盟主意识的变迁,揭示他有意为派的过程,从而探讨他在中国诗派发展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清初,无锡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即梁溪诗派,该诗派成员以顾氏、秦氏、邹氏、浦氏等文化家族为主。梁溪诗派的提出,是对梁溪诸诗人文学归属的一次定位,也是对他们诗学本质认识的一个提升。这一诗派的形成,与云门社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魁杰的作用以及家族因素的影响有关。梁溪诗派的诗学观,强调作诗要有真性情,不以时代区分畛域,以淡远冲融的风格为主调。认识梁溪诗派不仅对还原该诗派的风貌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于认识流派与结社之关系,对于认识地域文化史、诗歌史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西诗派"是宋代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始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文人结社和佛教(主要是禅宗)分派是"江西诗派"缘起的两个重要因素。诗派以"江西"命名,此"江西"二字揭示了宋代江南西路文化对诗歌流派的深刻影响。"江西诗派"的产生促使了诗禅合流,而江西诗人群体以"诗社"为集中活动形式,对诗学进行研讨,又促进了诗之体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林鸿、高棅等人的结社在闽中诗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闽中十子之间的结社唱和,促进了同派之人诗歌创作风格的趋同;在与僧人的结社中,禅宗思想的渗入也推动了诗派的理论建构;诗派成员在馆阁同僚之间的聚会酬唱中,扩大了诗派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度。  相似文献   

13.
清代冯咏的《江西诗派论》是一篇关于江西诗派的专论,见于缉香堂本《山谷全书》的附录,很少为人所知。现所见收录相关文字的有朱自清的《宋五家诗钞.山谷诗钞》,文字有所不同。冯咏在《江西诗派论》中,对江西诗派的内涵进行了诗学传承、政治与学术、地域等角度的解读。藉此,既可以把握江西诗派内涵的变化发展,也能窥视到中国古代诗学风尚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河朔诗派是明清鼎革之际崛起于燕赵大地的诗歌流派。燕赵大地厚重的人文历史和多彩的自然景观所构成的统一的文化环境,孕育了河朔诗派的诗歌情怀,确立了河朔诗派的诗歌生命基调,熔铸了该诗派愤激而和平的诗学特征,使其以独特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清初北方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十年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本文对这两个诗派创作中的同与异作了初步的比较,指出"七月"诗派在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地影响和改造现实,达到主客观的密切融和;"九叶"诗派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  相似文献   

16.
不墨守盛唐几乎成了近代宋诗派审美宗趣的最大表征,尽管这一概括显得较为含混不清,却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宋诗派所取法的诗法家数是以特定的文本为实质内容的。三元与三关说为宋诗派主流所孜孜追摹的范型文本,但具体辨绎,各家所宗主的模本并不完全一致,体现出各家不同的审美取向,而其羽翼的多向拓展,又从各方面丰富了宋诗派的诗学内涵,也为宋诗派开拓出宏阔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虞山派是清初影响较大的诗歌流派。本文考察了诗派概念形成、诗派阵容 ,并从文社、藏书传统、琴画艺术等方面论证虞山诗文化圈的存在 ,使这一诗派形成的实况得到揭示 ,由此亦可了解虞山派的诗学倾向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论韩孟诗派构成的个人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对韩孟诗派的研究,已有不少可喜的成果,尤其是对韩孟诗派的一些重要标志特征,如理论主张、创作倾向、审美意识及艺术风格等,都有专文论述。本文拟就韩孟诗派构成的个人因素略作论证,从而进一步确立韩孟诗派是贞元、元和时期较自觉的一个诗歌派别。 韩孟诗派,主要是指以韩愈、孟郊为首,包括张籍、卢同、李贺、贾岛及马异、刘叉等人在内的一个诗歌派别。我们知道,以韩愈为中心的文学集团(或曰“韩门弟子”),包括一个古文派和一个诗派,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不仅表现在文艺思想及创作  相似文献   

19.
郑永晓 《南都学坛》2005,25(1):77-82
关于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一般认为他们是在摆脱江西诗风的不良影响后才取得各自成就的。实际上,四大家都曾依赖于江西诗派的哺育,尤、杨、范、陆与江西诗派的渊源都颇为深厚。我们不能按照先打倒才有建立这样一种思维定势思考问题。四大家是在继承江西诗派的基础上才有所成就。同时应动态而不是凝固性地看待江西诗派及其诗学思想。江西诗派在南宋中期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江西诗风占据了北宋后期以至南宋诗歌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江西诗派作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传入朝鲜半岛并产生影响是颊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朝鲜半岛当时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首先是中朝文化环境的相近为江西诗派传入朝鲜半岛本土奠定了客观基础;其次是当时朝鲜半岛诗人的期待视野与江西诗派主张的趋同,为江西诗派的被接受做好了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