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城市群和旅游圈的理论研究与论证,提出构造沈阳大旅游圈、推动中心城市区域旅游发展的构想.党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目标,沈阳要发挥中心城市核心功能以及由此而产生凝聚力、辐射力、市场资源与要素的整合力,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推动区域旅游业快速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林森 《理论界》2007,(5):58-59
目前城市经济圈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发展理论上看,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辽宁中部城市一体化发展条件已经具备。应该积极稳妥地推进。  相似文献   

3.
胡晟妍  郭舒 《理论界》2006,(8):68-69
辽宁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随着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辽西旅游热线的开发,辽宁的旅游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喜成绩。近年来,区域旅游合作成为一股热潮,为实现辽宁旅游的长久发展,构造省内旅游圈势在必行。本文对城市群和旅游圈概念进行了阐述,从辽宁旅游的现状出发,提出构造辽宁城市旅游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鸣 《理论界》2008,(10):62-63
本文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以辽宁中部城市群为例,对北方中等城市群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为今后该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以辽宁中部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区域一体化的一般性分析出发,探讨市场一体化为区域协作的本质要求,对市场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阐述,并提出以资源互享、优势互补;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企业主体、政府协调;优化配置、互惠互利四项原则为基础,通过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营造无差异的政策环境,加强中心城市功能建设,构建一体化协调机制,从而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刘静 《理论界》2005,(2):173-173
本文在对旅游形象定位理论和定位原则阐述的基础上,结合辽宁中部城市群提出其总体旅游形象定位——末代王朝龙兴地,神奇黑土豪迈情。  相似文献   

7.
论城市群发展中的经济圈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经验、国际竞争以及我国的实践都显示,城市群的崛起带动了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区域资源的整合决定着经济圈的发展,要以市场为主导,不断整合区域内外资源。城市群总体规划的水平决定了经济圈空间的拓展。笔者认为,总体规划要立足长远、思路清晰、具体可行,规划要正确处理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城市定位规划与经济圈协调发展、项目与保护土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刘宁 《理论界》2006,(5):22-23
本文以区域经济理论为背景,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重点分析了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资源、农产品结构、种植业结构及农业经济类型,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利用港口功能和集聚能量发展临港经济,实现临港工业、物流业、商贸业的协调发展,由此拉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是城市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方面。确立营口港在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枢纽港地位,对实现区域经济外向化、国际化有着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了特有的“东北现象”,其实质主要是第二产业结构与素质不优。经验证明,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结构与素质的优化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辽宁中部城市群是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从产业的结构特征和素质特征两个角度探视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第二产业,改善其结构和素质的对策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外向型产业;实行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正确选择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区域产业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论山东省两大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东半岛城市群已经形成了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和青岛为主导的胶东半岛经济圈。两大经济圈的发展、互动、关联,对山东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两大经济圈的发展现状,研究了二者的产业结构特点及其关联性、互补性,以及要素流动与关联特点,探讨了两大经济圈增强互动联系进而达成经济一体化的各种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房光宏 《理论界》2007,(9):147-148
随着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辽宁中部城市图书馆合作与协调发展问题逐渐突出出来。如何实现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统筹协调,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的适度规模,建立在个体城市适度规模基础上。一个时期某一城市的适度规模应把握稳定性原则、等级原则、人均公用事业费用最小化原则和城市社会、生态环境相协调原则。本文根据美国学者齐夫提出的“等级顺序计算法”,测算出目前浙中城市群各城市适度规模。与现有城市人口相比,都还存在扩容余地,对此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扩容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内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宜居性发展现状,利用熵值法分别测算二者综合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韧性与城市宜居性总体水平不断上升,相对而言,城市宜居性的发展水平要略高于城市韧性;两系统耦合协调指数较高,总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区域内部上海耦合协调度保持在最高水平,协调城市类型主要以初级和中级协调为主;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城市板块呈现出环绕式聚集分布。据此,提出通过加强韧性建设来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因地制宜以特色发展打造宜居韧性城市、城市转型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进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综合发展能力,实现以点带面辐射整个城市群。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的实施,对于发展壮大辽宁中部城市群,构筑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十分必要,同时也是其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美俄博弈、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等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提供了有利条件.长江中游城市群不能走现有城市群发展的老路,其路径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应该创新先行、智慧驱动,成为我国跨界合作开放发展先行区,社会主义城镇化示范区,世界智慧经济增长极.为此,长江中游城市群必须迅速克服其当前外向型经济水平低、全球分工参与不足、武汉的长江流域中心功能与地位被人为弱化等问题.分三步走,创建跨界协同发展基金,打造武汉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打造长沙和南昌国家级智慧城市,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水陆空铁三角,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自贸区,推进武汉、长沙和南昌三大中心城市国际化,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苗建军教授的《城市群利益冲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城市群利益理论的力作。该书以有形手与无形手为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多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群利益冲突的分析框架。对于城市群研究者而言,书中研究城市群利益冲突的理念与方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全方位展示了城市群利益格局;从研究方法角度看,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研究结论的统一性角度看,构建了一个涵盖多属性的利益冲突系数。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品牌创新、创新环境5个方面设计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构建评价模型,对中部四大城市群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并对综合得分结果进行排名.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中部四大城市群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策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灾害事件频发的影响下,探究城市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关系对促进城市治理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及灰色关联模型,对城市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间显示出持续上升态势,区域内部北京耦合协调度保持在最高水平,协调城市类型主要以轻度失调和勉强协调为主。空间格局上,协调城市由中东部地区逐渐向东西方向蔓延。耦合协调度的发展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以经济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驱动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以沿海地区开放开发战略为标志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和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国土开发格局相应地由沿海先行进入到沿海沿江并重时代,而沿江发展战略也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于统筹长江流域和全国国土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