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论是在公民资格的历史传统中,还是在公民资格的当代理论形态中,女性都是缺席的,这种缺席不仅是一种理论逻辑,也是一种社会历史现实,那么如何在理论与历史现实的互动中赋予女性以应有的公民身份,强化其应有的公民意识,促进社会现实中的性别公正,也应纳入现阶段性别课程建设的关注重点.这种从性别平等到性别差异,以至性别公正的思考路向不仅一致于当代西方女性主义发展脉络,也一致于我国当前促进性别和谐与社会公正的本土化潮流.  相似文献   

2.
从对四部相同题材小说、影视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两性争战之所以历史久远、旷日持久,其根源在于人类本性中的占有欲和统治欲,这是一种动物式的本能.人类的理性在许多方面抑制了人类的动物性,然而虽抑制却未根绝.我们对历史上一切争取解放的呼声包括女权主义的呼声都有重新审视的必要.事实证明,任何一种性别对另一种性别的压制都不能达到人类自身的解放.人类要平息两性纷争,就必须克服本性中的自私和贪欲,实现两性之间的平等互助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既是一种社会建构,又是一种权利关系,它是确立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社会性别意识影响人类文明的程度与进程。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处于社会文化主流的权威男性的性别意识决定着性别平等意识能否进入社会文化的主流。多理论视角分析权威男性话语中的性别意识对于促进性别平等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性别觉悟是人类两性平等的自觉意识所谓性别觉悟,是指对人类男女两性的地位、责任、利益和使命的认识。是关于人的性别意识和态度,其核心是两性关系。自从人类进入父权制社会后,性别觉悟则主要指对女性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和社会价值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即男女平等观念。它关系着人类自身的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标尺。 (一)人类性别觉悟的演变和趋势男女之别,虽伴随人类出现而存在,但人类对自身两性关系的认识却经历着从模糊到清晰、从片面到全面、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的性别意识发展史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探讨性别与文学的关系,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便是被西方女权主义者看做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的父权制问题.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普泛性的人类生存制度,它是一种绵延了数千年的人类生存历史,同时它也是一种坚硬的覆盖面极广的人类生存现实,涉及到包括两性关系在内的又绝不仅仅是两性关系的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也涉及到由这种制度化的生存现实所决定和衍生出来的人的意识和无意识、心理和潜心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性别,为人类的性别文化建设探索出一种不断"添加能量"的思想和行为.它将侧重 A.本土中国性别诗学, B.西方性别诗学的本土化实践两方面的内容;既尊重性别诗学的基础性工作--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又要依赖性别诗学的集中表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不忽略"和而不同"这一不为性别而性别的审美价值"越界",正视性别诗学的历史的、现实的和将来的意义.性别诗学是一种从性别文化历史和现状思考出发,推而广之与全球文化伦理正义相关联的前景看好的文论."中国性别诗学"则是应对"全球化"文化生态现实,又打上鲜明的本土文化色彩的个案之一,它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同样也对世界负责.  相似文献   

7.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性别,为人类的性别文化建设探索出一种不断“添加能量”的思想和行为。它将侧重A.本土中国性别诗学,B.西方性别诗学的本土化实践两方面的内容;既尊重性别诗学的基础性工作———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又要依赖性别诗学的集中表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不忽略“和而不同”这一不为性别而性别的审美价值“越界”,正视性别诗学的历史的、现实的和将来的意义。性别诗学是一种从性别文化历史和现状思考出发,推而广之与全球文化伦理正义相关联的前景看好的文论。“中国性别诗学”则是应对“全球化”文化生态现实,又打上鲜明的本土文化色彩的个案之一,它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同样也对世界负责。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藏传佛教在藏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对藏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均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对于正处在整体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我国藏民族地区来说,梳理和协调好宗教信仰与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之间的关系,无疑对藏民族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公共关系对社会进步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公共关系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管理理论,而且是一种全新的观念,一种先进的思想,一种现代新的意识.它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政治、军事、文化诸领域都具有指导意义.具有了这种公关意识,会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反省过去,并以此去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0.
风险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人类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当人类陷入风险社会时,也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类历史上创造出来的一切,都需要接受风险社会的审查来证明其此在性。首当其冲的就是需要建立起属于风险社会的生存意识和生命观念,因为一种全新的生存意识和生命观念的确立,决定了社会建构和行动模式的形塑。风险社会中的人不再是以原子化个人的形式出现的生命体,或者说,原子化个人在风险社会中不再具有此在性。实际上,风险社会中的人是以人的共生共在为人的生命本质的,而人的共生共在的可能性又是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转化为现实性的。其中,合作行动则是人的共生共在获得现实性的具体路径,而合作政治则是关于合作行动的政治。  相似文献   

11.
面对强大的男权社会的对垒,女性性别意识在历史和残酷现实竞争中不经意蜕变雄化,性别迷失.文学是人学,在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影象中,女性文学在女性主义高涨的浪潮里,同样返照着女性自救征途上无法避免的男性化倾向.其现状源于沉重的"第二性"历史和四面楚歌的残酷现实,而女性文学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必然是摆脱男权意识和男性性别参照,认识自我,认识人类已有的文明和秩序,寻求与外部世界抗争和合作的勇气,寻找女性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本体回归.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应该建立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旨在提高社会性别意识的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效率.高等学校女大学生出现学业优势、就业劣势现象,其重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体系中社会性别教育滞后和高等学校行政主流决策中社会性别意识严重缺失.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制约了大学行政管理的公平与效率.因此,形成社会性别视角下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效率的主要思路,应准确地理解社会性别意识,建立明确的性别预算机制;推动高等教育的性别平等意识,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社会性别主流化;把社会性别意识细化到行政管理体系中,建立一套实现高等学校性别平等的有效机制;以现实性社会性别需求为抓手,推动实现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  相似文献   

13.
老子性别平等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性别观是一种主张男女平等的观点,其平等的形上依据是"道"论.老子性别平等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老子通过对"道"的雌性比喻以及对女性品格的推崇,表达了他对女性的尊崇及对女性性别价值的肯定;另一方面,老子通过对雄性所具优势的肯定及其对阴阳等范畴关系的论述,表达了他对男性社会地位和性别价值的肯定.老子性别平等观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他试图以此纠偏父权文化的缺陷,消除社会的动乱,实现人间的和谐.在现代社会,老子性别平等观有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察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研究是社会学中的定量实证研究,主要借助有效的统计分析工具对样本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观念进行描述和解释,以探讨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态,并对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进行性别分层研究,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高等教育决策主流.  相似文献   

15.
《黑暗的左手》和《新夏娃的激情》中的性别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双性同体"这一思想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涉及神话、宗教、医学、文学和人类学等不同领域,既隐含着人类对于两性问题的困惑和焦虑,又表达着他们对两性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的期盼。"双性同体"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彰显,更是体现了人类关注自身问题的集体无意识,因此一直为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所关注。英国当代作家安吉拉.卡特的《新夏娃的激情》和美国后现代作家厄秀拉.勒.魁恩的《黑暗的左手》两部作品中的"双性同体"观是对后现代女性乌托邦作品对社会性别的很好解读。  相似文献   

16.
"和谐"作为人类两性关系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基于不同的构建和谐性别关系的动力与平衡机制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特殊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构建和谐性别关系的动力机制是女性主体性的充分开掘,平衡机制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该机制不仅保障了社会主义和谐性别关系的独特历史优越性,同时也决定着社会主义的性别和谐能够不断地朝着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两性自由和谐"状态过渡.  相似文献   

17.
话语与表演:朱迪丝·巴特勒对性别身分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作为一种社会身分由于其蕴含着对女性的不公,一直受到女性主义理论家的诘难.朱迪丝.巴特勒对性别身分的解构从话语建构和身分表演入手.她认为"性别"只是一种话语效果,"一种幻像的幻像"."性/性别"都不是人类固有的物质属性,而是人类在社会权力关系网络中对性别规范和性别理想的不断表演.她试图解构和置换性别的二分机制,为不确定的性别和性征开放空间,但其实这也只是她个人建构的性别理想.  相似文献   

18.
在性别研究中,人类发展中的技术并不是性别中立的,而是具有典型的男性特质,女性被安排为技术边缘群体。这种固有的技术与性别的关系认知具有深厚的传统并成为刻板共识。但在新媒体等新技术发展的环境下,一种乐观的看法是弱势人群特别是女性由于技术接近和使用的可能性增加,从而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或社会参与权。但现实中女性在技术使用与技术占有方面存在障碍。从人类历史上的技术性别归属、技术的性别分层与性别气质、新媒体与女性赋权以及赛博格的性别重构等方面对技术与性别的关系进行探讨,有利于审慎看待新环境中的“赋权”想象。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别是体现权力关系的一种基本途径,两性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可以镶嵌在新闻中得以维护与再生。对于新闻中的社会性别批评性研究,鲜有人从认知角度考察社会性别的新闻话语建构。本文以van Dijk的认知语境思想为理论基础从社会性别的话语建构、社会认知理论下新闻中的社会性别建构及新闻背后两性不对称的社会权力关系本质三方面简要揭示新闻中社会性别话语建构的非自然化特征以破除原有社会性别意识偏差。  相似文献   

20.
民间信仰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民俗文化现象,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行为与生活方式,一种思想观念以及具体行为实践的过程,民间信仰的产生和传播有自身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心理机制,与先民们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它反映了原始先民逐渐萌生的“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朴素生态意识,是一种原初性的生态认知,并被积淀为人类文化的生成因素,构筑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