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书简讯     
《王小波李顺起义资料汇编》 北宋初期在四川青城县(今灌县境)爆发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在我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均贫富”的口号,革命队伍曾发展到数十万人,控制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几十个州县,建立了年号“应运”的大蜀政权。这次起义连同余波在内持续了三年多,给赵宋封建王朝以有力的打击。 我校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和历史专  相似文献   

2.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九九三年)二月,四川青城县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战斗的烽火燃遍了四川各地,震撼着巴山蜀水。北宋统治阶级惊恐万状,竭尽全力,终于残酷镇压了这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起义领导人之一的王小波,在战斗中受伤死亡,史书已有明确记载;但另一起义领导人李顺的生死下落,史籍记载不尽相同,至今众说不一,尚未取得一致看法。  相似文献   

3.
北宋太宗淳化年间,四川地区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王小波在发动起义时,提出了“均贫富”的革命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心愿,贫苦大众争相附从,起义队伍迅速壮大,由几万发展到几十万人。攻占成都后,建立起“大蜀”农民革命政权,派兵四出、攻略川中州县“北抵剑关,南距巫峡”。  相似文献   

4.
读了《四川大学学报》一九七五年第四期和一九七六年第一期刊载的《关于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几个问题的调查》,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但该文在“起义的原因”部分,主要是围绕“王小波李顺是怎样贩茶失职”来叙述的,并且把“失职”解释为没有尽到交够茶叶的职责”。我觉得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一、北宋的阶级斗争形势与侯蒙上书 在宋代,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一直是异常尖锐激烈的。北宋初年,四川地区曾发生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他们针对当时贫富不均的严重问题,提出了“均贫富”的革命主张,在我路农民战争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如果说,在北宋初年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形势还只是局部地区紧张的话,那末,到了宋太宗、宋真宗之际,便开始在全国紧张起来。当时一些官僚惊呼“下动之象已萌”清楚地反映了这时阶级关系的对立状况。及至宋仁宗统治时期,农民起义的浪潮大有“遍满天下”之势。  相似文献   

6.
北宋初期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史料缺乏,以致一些有关问题不易弄清。如苏辙曾说:“臣闻五代之际,孟氏窃据蜀土,国用褊狭,始有榷茶之法。及艺祖平蜀,放罢一切横敛,茶途无禁,民皆便之。其后,淳化之间,牟利之臣始议掊取。大盗王小波、李顺等因贩茶失职,穷为剽劫,……自后朝廷始因民间贩卖,量行  相似文献   

7.
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明确提出了“均贫富”的战斗口号,它标志着我国农民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是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本文就这次起义的原因、地点、坚持斗争的时间和影响等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是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两千年来,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插起过无数回农民起义的战鼓,兴起过几百次农民革命的风暴。“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那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英雄气概,那“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豪迈宣言,那“杀尽不平方太平”的战斗决心,都充分表现了中国农民不甘屈服于反动统治的顽强反抗精神。它铭刻在多少代劳动群众的心头,激励过多少代革命志士去战斗。然而,在《水浒》这部书中,革命农民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反抗斗争,却被  相似文献   

9.
以王小波、李顺为首的农民起义,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首先从川西地区发生然后扩及于广大四川的。为什么起义发生在川西地区,而不是发生在当时中国别的地方呢?在宋初王、李起义的前夕,四川地区(特别是川西地区)和当时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较,  相似文献   

10.
五十年前,正当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蓬勃兴起的时候,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头子的右倾机会主义者,站在反动的地主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它横加指责,大泼冷水,刮起一阵“糟得很”的黑风。他们恶毒地攻击和污蔑农民的革命造反行动“太过分了”,革命农民是所谓“痞子”,农民运动是所谓“痞子运动”、“惰农运动”等等,妄图把方兴未艾的农民运动这个革命的新生事物扼杀在摇篮里。为了回击机会主义的种种奇谈怪论,毛主席于一九二七年初亲自回到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等五县的农民运动情况,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光辉著作。在这篇光辉著作中,毛主席满腔热情地歌颂和支持革命的群众运动,赞扬农村中苦战奋斗的贫农是“革命先锋”,肯定农民的造反举动“是非常之需要的”,表彰农民运动成就了“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外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这场革命得到了外国友人各种形式的支持和援助,数以百计的外籍军人还先后参加了太平军,成为和中国人民一道团结战斗的“洋兄弟”。这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是中外人民友谊史上的崭新篇章。  相似文献   

12.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我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上,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老前辈徐海东从一九二七年起,到一九三四年十一月止,曾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八个春秋。他是鄂豫皖苏区“第一支游击队的组织者”,历任农民自卫军队长、区委书记、游击队长、团长、师长、军长等职,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巩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同志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相似文献   

13.
从存在论和虚无主义层面和对王小波与贾平凹(《废都》)进行审视不失为一种新的“问题”视角。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都构建于非理性主义思想根基,虚无主义的本质表现为存在之为存在的悬缺。王小波和贾平凹关于虚无主义的“诗之思”执著于“存在”的虚无之境和“虚无”的自由之意,或通过对个体存在"虚妄"境况的省视和对“沉默的大多数”生存困惑的体察,把文学从剥离了人之存在的叙述语境中带到了关注现代人的存在困境上;或在荒诞乃至虚无的生存状态中掘发某种世纪末症候,重新打量、追询存在的意义,流露出一种对本体性存在的怀疑意识。不同的是,王小波的写作更多地表现为积极虚无主义之旨,贾平凹的《废都》则明显披露出消极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4.
王维舟同志1887年6月10日出生在四川省宣汉县清溪场王家坝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由朝鲜共产党党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经历了漫长的革命战斗途程,为我们党的革命事业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不计较名利而奋斗终身。他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卓越党员,最早开辟四川革命根据地的著名领导人之一,毛泽东同志给他的书赠是:“忠心耿耿,为党为国。”  相似文献   

15.
宋代起义领袖李顺下落存疑较多、有云乱兵所害;有曰被俘后被斩;又有传闻三十年后在广州被逮,作者结论系李顺在殊死战斗中壮烈牲牺。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二五年一月召开的中困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解决了无产阶级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问题。“四大”通过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指出:“越是上层阶级越富于妥协性。最受压迫而最有集合力的无产阶级是最有革命性的阶级”,因此“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如何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呢?该议决案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运动中的重要成份,并且他们因利害关系,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还指出:“中国共产党与工人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至于成功,必须尽可能地系统地鼓动并组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在唐末农民起义中,王仙芝、黄巢先后以“天补均平大将军”和“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称号发布檄文,在我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打出了“均平”的旗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这个“均平”所包容的内涵是什么?是自发产生,抑或另有来源? 对于“均平”所包容的内涵,目前几乎一致认为是一种平均财富的经济上的要求,开宋代农民起义所提“均贫富”口号的先声。并以此说明农民斗争已不仅仅是反封建暴政、徭役和人身隶属关系,而是逐渐明确了反对豪强兼并,要求平均财富。其思维模式是,北宋李顺、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他生活在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历史时期。明末,最反动的大地主、大官僚阶层,为了挽救自己岌岌可危的命运,一方面竭力宣扬反动的儒家思想,另一方面则挥舞屠刀,疯狂地镇压农民起义。但是,这只能激起农民阶级更强烈的反抗。在明中期连续数十年大小数百次的农民和市民起义的基础上,于一六二九年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农民大起义,他们在“均田免税”的战斗口号下,用革命的暴力,批判了儒学,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顺”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集中出现了一批有份量的“文革”题材小说,以王小波、阎连科、王蒙等作家的作品为代表,不约而同地显示了一个共有的叙事模式,即“文革+性”。这种看似对“革命+恋爱”文学公式的延续却构成了对“文革”的革命话语的极大嘲弄和彻底解构,在喜剧归谬中让那段历史的任何政治修辞无以正名,同时也暴露出迎合当下趣味,使历史时尚化、游戏化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均贫富”是宋代农民起义军提出的一个纲领口号。农民提出这个口号,标志着农民战争的反封建性更加深入了一步。认真研究这个口号,对于了解我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是很有意义的。在我省所编中学历史课本中,也把这个口号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讲述,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课本限于篇幅,对这个问題不可能详尽的阐述,在此我作一些补充,望同志们指正。公元993年(淳化四年)春,王小波在四川青城(成都西北)领导农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响亮地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隆平集》卷二十)的口号。这个口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