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人合一"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大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大自然观在当代的体现,其本质均是对和谐的理性追求,所涉及的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不但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所关注的,而且是现代教育哲学所迫切需要回答的。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的掌握与利用,都必须借助于教育。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应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理念上。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肯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强调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必须得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的发展来支撑。这种支撑是以保护环境和不对环境进行破坏为平台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这种新型发展模式既能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同时又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落实到了生态建设之中,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的一个适应性创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论证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态思想,指出人与自然和谐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并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现路径作了理论探讨和科学设想:通过根本的社会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制度;通过理论创新揭示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思想指南;通过文化创新,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自然观;通过自然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采取新的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实践能力。重温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可以为我们今天通过各类创新活动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供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贯彻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自然生态的系统性决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来科学把握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在肯定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的和谐思想形成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他在理论和实践中特别强调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经济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他认为:在身心和谐方面,应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稳定的情绪,并积极进行自我改造;在人际和谐方面,应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在经济和谐方面,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注重经济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间的比重协调,不能急躁冒进;在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应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发展观、价值观、实践观视域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视域的生态文明坚持从可持续发展理念来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观视域的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态系统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用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全面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实践观视域的生态文明,朝着生态化,即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生活方式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8.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林业在加强生态建设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无不彰显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包含着深刻的生态自然观思想.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前形势、基本涵义,进而推论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启示.本文亮点之处在于挖掘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分析当今人类与林业自然的相处之道.  相似文献   

9.
人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一个重要的内容,人的和谐发展论阐述了人的发展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以及它们同外部世界的协调、统一的状态.人的和谐发展包含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术思潮。其中“技术理性批判”思想有其合理性与价值。他们抨击技术理性的工具化和实用倾向,但将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利用所造成的危害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这是我们不能赞同的。我们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科技与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