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拉伯书法和中国汉字书法一样,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美的书法艺术之一。阿拉伯书法具有净化的线条美,它反映了阿拉伯民族性格的特征和东方艺术的风格。阿拉伯书法种类纷繁。最近,埃及研究书法的权威艾哈迈德·里兹格撰文介绍,阿拉伯书法有八大类:库法体、誊  相似文献   

2.
近代阿拉伯风格研究是古代阿拉伯风格研究的延续和发展.由于阿拉伯修辞学发展到阿卜杜·卡哈尔·朱尔吉尼时代之后趋于停滞,一直承袭着辞达学、辞华学和辞巧学的衣钵,因此,近代阿拉伯风格研究很大程度上是阿拉伯学者在近代阿拉伯民族振兴过程中受到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影响的结果.在阿拉伯近代史上,涌现了大批语言学家投身于风格研究,其中代表人物有侯赛因·玛尔萨非、穆斯塔法·萨迪格·  相似文献   

3.
在阿拉伯文学中,艺术散文是表达优美,结构精良,风格雄辩,含有严密思想的作品.关于它产生的年代,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但不少认为它产生在《古兰经》之前,然后与《古兰经》并行发展、繁荣.艺术散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简短明了的方式阐明思想.它主要分为演说、批评、书信三大类.阿拉伯著名的演说家有:齐亚德·本·艾比、哈扎兹·本·尤素福、穆赫塔·沙格菲·本·弗贾埃、艾哈纳大·本·伊萨;麦地那的泰米姆·达利;沙姆的格兰和奥扎依.到了阿拔斯朝,散文创作有了进一步发展,数量上甚至超过了诗歌作品.当派别斗争和叛乱之火平息,阿拉伯的雄辩艺术(指演说)衰落时,人们便借助文化知识和写作艺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用笔代替了嘴.行政文书、国家的印刷品,艺术和文学的争鸣取代了演说.  相似文献   

4.
目前,阿拉伯国家中,全国性的阿拉伯语言学会有四个,简述如下: 一、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的大马士革阿拉伯语言学会,成立于1918年10月28日.它的前身是“阿拉伯语翻译编辑部”,后来易名为“阿拉伯科学学会”,最后才定名为“阿拉伯语言学会”.第一任主任是穆罕默德·库尔法·阿里,现任主任是胡斯尼·苏卜哈胡博士. 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开罗阿拉伯语言学会,1932年12月13日成立,当时称作“王室  相似文献   

5.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承上启下、连贯东西,它与多民族文化的接触长期、全面而深入.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必定要反映在语言上,特别是语言的词汇层面中.每一次文化交流大潮过后,都会在交流各方的语言中沉淀下一层交流的印证--借词.在阿拉伯语和其他民族的语言中都沉积下了大量的借词.本文专门讨论阿拉伯语输出的借词.  相似文献   

6.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承上启下、连贯东西,它与多民族文化的接触长期、全面而深入。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必定要反映在语言上,特别是语言的词汇层面中。每一次文化交流大潮过后,都会在交流各方的语言中沉淀下一层交流的印证——借词。在阿拉伯语和其他民族的语言中都沉积下了大量的借词。本丈专门讨论阿拉伯语输出的借词。  相似文献   

7.
早在公元十七世纪,欧洲就有了报刊。至于阿拉伯国家的报刊,实际上那是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与此后阿拉伯民族复兴运动的产物。最初问世的阿拉伯文报纸是十九世纪初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时代出版的《埃及时事报》。阿拉伯报刊业从它的产生发展到今天,不仅大量地记录了阿拉伯社会所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和社会变化,而且也真实地反映了作为阿拉伯人民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阿拉伯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化。现在,阿拉伯报刊使用的是通用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现代艺术的大观园中,阿拉伯国家的作品出现较迟.其原因,众说不一.大多归咎于阿拉伯文化落后.这种说法失之偏颇,至少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对阿拉伯文化艺术的历史和传统缺乏了解,也忽视了殖民政策给阿拉伯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带来的影响. 早在十三世纪,当时阿拉伯文化的首府——巴格达就有一所绘画学校.它曾经是阿拉伯传统绘画、装饰艺术的摇篮.杰出的艺术家叶海亚·本·马哈茂德·瓦斯特是该校的创始人之一,他在美学上有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现代语言研究中运用语言的科学理论来探索人类语言普遍性现象和研究各种具体语言如英语、法语、汉语等已成为语言学家的中心任务。目前,在阿拉伯国家中把古代阿拉伯语言理论如阿卜杜·高希尔·查尔加尼和查希兹等的语言理论与美国著名的语言大师  相似文献   

10.
1961年12月底,科威特国独立之后不到半年,埃米尔亲自宣布设立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会.基金会设立至今已有1/4个世纪,它有力地促进了阿拉伯各国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 基金会现任总经理是白德尔·哈米德,历任总经理为阿卜杜·阿齐兹·白哈尔、阿卜杜·莱提夫·哈迈德、费萨尔·哈利德.  相似文献   

11.
阿拉伯书法堪称世界书法艺术殿堂中的瑰宝.它是阿拉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凝聚着历代书法家的心血.本文要介绍的是阿拔斯朝时期三位书法艺术的先驱. 伊本·穆吉拉,伊历272年生于巴格达,是阿拉伯书法艺术的奠基人.他把阿拉伯字母书写成几何形状,率先把点符应用于阿拉伯书法艺术,并制定出一套规则,创造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历史的回顾;二、阿拉伯语对汉语及中国穆斯林语言的影响。一、历史的回顾阿拉伯语在我国的历史,是与我国和阿拉伯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这一交际工具。据《汉书·张骞传》记载,早在二千多年  相似文献   

13.
穆罕默德·阿卜杜·哈利姆·阿卜杜拉(1913~1970)是埃及小说家中著名的“三骑士”之一,出身农村,从小受尼罗河文明的熏陶,喜吟古诗,酷爱文学。1946年,他参加埃及阿拉伯语言学会举办的文学创作比赛,他的参赛作品《弃婴》以其诗情交融的独特风格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位评委的心弦,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著名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在他的《历史绪论》中说:“阿拉伯人天性近于文化,能从所交往的民族吸取益处.”①中世纪阿拉伯翻译运动就是阿拉伯穆斯林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例证. 一、阿拉伯翻译运动的始起阿拉伯翻译运动始于倭马亚朝第六任哈里发时期(公元7世纪后半叶),到阿拔斯王朝中期(公元9世纪末,10世纪初)达到顶峰. 阿拉伯翻译运动的鼻祖是哈立德·本·  相似文献   

15.
在民族文化艺术中,文学是核心,是脊梁.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先后推出了国家文学荣誉奖,实业家也纷纷解囊相助,设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学艺术奖励基金会,定期评奖.在这方面,埃及起步较早.埃及——阿拉伯文学的沃土为鼓励文学创作和评论,早在19世纪40年代,埃及语言学会就设立了小说创作奖,可惜后来中断了.1958年起,埃及正式设立国家文学荣誉奖,当年塔哈·侯赛因首先获得该奖,次年阿拔斯·迈哈穆德·阿嘎德得奖,1960年剧作家陶菲格·哈基姆获此殊荣,1968年小说家纳吉布·马哈福兹被推上领奖台.此奖一年一度,从未中断,得奖者以诗人和小说家居多,也有少数剧作家和大学教授.按章程规定,得奖人一般应为健在者,但也授予过刚刚去世的作家,因为有的作家生前硕果累累,但错过了机会,对此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予以追认.埃及是阿拉伯文学的沃土,在阿拉伯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自当首推埃及人.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创设于1901年.多少年来,阿拉伯文化机构先后推荐过埃及的塔哈·侯赛因、阿拔斯·迈哈穆德·阿  相似文献   

16.
40年前,确切地说是1954年5月30日,一位阿拉伯当代思想家离开了我们。他的著作对我们的思想、文学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苦的奋斗和辛勤的工作。此人就是艾哈迈德·艾敏。他在其著作中对阿拉伯文明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说明了该文明的光荣历史和强大生命力。艾哈迈德·艾敏生于1886年10月1日,曾就读于私塾、爱资哈尔大学和伊斯兰法律学校。他曾在法律学校任教,从事过司法工作;曾在福阿德大学(开罗大学前身)文学院任教,并任该院院长,还出任过阿盟文化处主任。他是阿拉伯语言协会会员,并任该协会创作、翻译和传播委员会主任。该委员会在创作、翻译、传播遗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委员会的名称·就已说明了它的作用和职能,即传播文化遗产、翻译介绍当代西方思潮,使传播和评介融汇在创作中。艾哈迈德·艾敏在当时的地位,相当于里法阿·塔哈塔维。他们都对我们的文化遣产有深刻的理解,并提倡了解其他民族的思想,就像人们常说的:“学问那哪怕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相似文献   

17.
阿拉伯民族共同语,顾名思义,它是相对于阿拉伯各方言而在阿拉伯民族内通用的交际工具,即通常所指的标准阿拉伯语。要探讨该语言的成因,首先有必要弄清阿拉伯民族这一概念的确切含义。斯大林同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对民族特征的论述,无疑表明民族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形成的社会范畴。从历史上看,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历史时期内,作为一个统一的阿拉伯民族还尚未形成。这一时期的“阿拉伯人”,系指阿拉伯半岛上游牧的或定居的闪米特居民。  相似文献   

18.
阿拉伯人从语言的角度研究风格是早始于伊历二世纪阿拉伯东方学家对阿拉伯辞达学奥秘的探寻,尤其是对《古兰经》玄妙性的研究。在辞达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阿拉伯语风格学的基本原则得以奠定,并呈现出色彩斑斓的风格理论。而阿拉伯西方学者则不仅继承了阿拉伯东方学者的遗产,而且深受希腊亚里士多德风格理论的影响,对阿拉伯语风格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阿拉伯东方的风格研究 阿拉伯东方学者对风格的研究发端于对《古兰经》玄妙性的研究。他们在《古兰经》和其他作品的对比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理论。伊本·古太白(伊历213~276年)在《<古兰经>结构注释》一书中,首先提出“风格就是言语方式的多样化”。当阿拉伯演说家即兴谈论某一话题时,往往不偏于一隅,而是形式多样。轻描淡写时,惜墨如金;阐明事理时,详尽有余;强调时,不惜重复;委婉含蓄时,暗隐要义;劝说他人时,明示利弊。因此,话语的组织通常取决于客观的环境,听众的多寡和场合的主次。由此可见,一个人可以具有多种风格,甚至在同一情境中也会集多种风格于一身。风格的形成是与不同情境中的表意手段密切相关的,即不同的情境要求不同的表达方式。风格的多样性首先缘于情境的差异,其次是主题的性质,再次是表达者的语言能力和艺术性。此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回族是由进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维族人、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相互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回族形成后,回民普遍使用了汉姓,但追溯回族姓氏的历史与发展,有许多耐人寻味与值得探究的东西。 回族姓氏的演变 谈到回族的姓氏,我们应该了解他们的“先民”阿拉伯人、波斯人等的姓氏特点。如阿拉伯人,全名一般由部落名、祖父名、父名与本人名等构成。所以在唐、宋、元甚至明代,我国仍有一些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保持原来的姓氏,如1965年在泉州发现的唐代古阿文石刻,刻文有侯赛因·本·穆罕默德·色拉提这一人名。在元代,大批外来穆斯林进入中原,并参与军事、政治等重大活动,出现了许多政治家、文学家、画家、诗人、学者等,他们中的许多人仍保留了原姓氏,如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纳速拉丁·阿老瓦丁。但也有不少人改用了汉姓,如诗人丁鹤年、高克恭等。元代进入中原的外来穆斯林,在姓氏上反映了回回人在保持原有习俗的同时也吸收了汉族习俗的特点。当时回回人取姓氏有这样一些特点: 1.有些回回学者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他们既保持原有姓氏的特点,也采用汉族的字和号。如元代著名回族诗人萨部刺(阿拉伯语音译),号直斋。 2.有些回回人既有原名,又有汉文名字。这在元  相似文献   

20.
安达卢西亚文化,由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阿拉伯人称之为“安达卢西亚”)的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和当地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征服安达卢西亚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南部.那里四季如春,雨水丰沛,山高林密,河流湍急,沃野千里.伊斯兰征服前,伊比利亚半岛处于西哥特人的统治下.西哥特人是4世纪末摧毁并瓜分了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民族的一支.6世纪初,他们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定都托菜多.在阿拉伯人进行征服前不久,科尔多瓦总督——罗德里克推翻了渥姆巴国王的统治,自己取而代之.由于他残酷地迫害犹太人,引起了犹太人的反抗.犹太人派了一个使团去拜见驻守在马格里布的穆斯林武装部队首领——塔立克·本·齐亚德,请他征服安达卢西亚.在得到倭马亚朝马格里布总督穆萨·本·纳赛尔的批准后,塔立克于711年率军北渡海峡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