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新的特征 1、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返回的比重逐年降低,而且转移劳动力仍以男性、轻壮劳动力为主。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返回的比重逐年降低,由1997年的2.9%下降为2004年的2.2%,如果扣除返回到本地仍然从事二、三产业部分,返回劳动力的比重则更低。返回的比例降低,说明转移劳动力的目的性增强,稳定性提高。从转移劳动力的性别来看,在地域性流动中,男性人口是地域流动的主流。在2004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男性劳动力所占比重达65.8%。从流动人口的年龄来看,轻壮年劳动力是生力军。18岁以下的比重为3.5%,18-40岁的比重为72.1%,40岁以上的比重为24.4%。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分布在全省29个县(市、区)的2400户农户中7570个农村劳动力的抽样调查:1999年广东农村劳动力中当年转移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比重为6.4%,扣除当年返回农业的部分,净转移所占比重为5.7%。若按此推算,全省当年由农村转向农业外以及外出就业的约有180万人,比上年减少12万人。1999年广东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转移速度减缓,初显周期性回落态势历年的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长态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变化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紧密相关。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晋中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出现的必然趋势。近6年来晋中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加快,有34万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信况1996年全区乡村实有劳动力99.9万人,比1990年增加71万人,增长77%。1996年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全区劳动力的比重)为34.7%,比1990年上升1.5个百分点。晋中地区真正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逐年下降,1980年为90.8%,199O年下降为66.8%,…  相似文献   

4.
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量、存量及动力机制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大量历史统计数据对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特征和地域差异进行考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存量进行测算,对影响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进行实证。进而寻找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提高农民收入,必须首先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1998年以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生产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呈不断增大态势,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非农行业劳动力回流农业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本文拟通过分析西青区劳动力就业状况,进一步探讨如何根据地区实际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即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即墨市农村劳动力结构及转移现状,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即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108.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2.44万人.非农业人口15.78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68.2万人(含外来劳动力6.1万人).本市劳动力总数62.1万人,其中全市农村劳动力57.75万人,  相似文献   

7.
从西部农村劳动力个体转移决策的角度,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Logit回归,研究可知,劳动力自身素质、外部客观条件和个体偏好是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西部农村家庭收入是影响劳动力转移决策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建立收入敏感指数、家庭经济压力指数、个人能力指数和农业生产劳动力需求指数及其阀值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进行类型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存在76.93%的非理性转移,未转移劳动力中存在64.3%的未转移富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及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劳务输出报表进行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从农业以外的产业中获得效益,是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据对全省15个县600户农户中近年来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资料,就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湖北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至关重要因素,也是其核心要素。从经济学角度观察,劳动力是各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并起着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城市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规模,因此,研究湖北的城镇化进程绕不开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主体。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支持下,各地把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和中心工作来抓,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然而随着劳务输出人员的猛增,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流失对农村的劳动力来源、劳动力年龄结构、劳动力素质、当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惠农区农村劳动力已有相当部分转向非农产业,但是在转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情况和问题。如何使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如何真正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根据2006年人口变动情况及劳动力抽样调查资料,结合惠农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课题组 《浙江统计》2008,(12):11-14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也是多数国家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分析浙江省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轨迹,结合人均GDP5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就业结构的规律性变化,旨在提出浙江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路径选择、制度保障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东北三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产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到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和全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因此,本文利用实地调研数据,主要对影响东北三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东北三省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的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皖北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别差异的具体表现,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性别差异集中体现在收入方面,收入差异是由职业结构差异和性别差异造成的;跨区流动、进城务工是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欠发达地区应通过扩大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家庭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家庭储蓄率的理论模型,并运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和村级数据,分析了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对家庭储蓄率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虽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家庭储蓄率,但"不完全、不彻底"的劳动力转移才是导致农村家庭储蓄率增加的重要原因;在"二元"结构下劳动力转移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家庭储蓄率随劳动力转移规模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劳动力转移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由东部到西部呈加强状态,但劳动力转移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效应随时间弱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农牧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1999年伊盟农村劳动力共有49.4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2万人,占农村有劳动能力人数的20%。尽管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上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剩余劳力的出路及劳动力的流向并非完全合理。纵观当前我盟农村剩余劳力的流向,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l、农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其中绝大部分完全脱离农牧业生产.虽然这种劳动力的流动能够给农村牧区带来经济收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的知识、技能与所从事岗位不适应问题、转移劳动力子女教育问题、劳动力输出地人才流失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给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妨碍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广东农村劳动力农外就业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广东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对29个市、县(区)2400户农户7416个农村劳动力的抽样调查资料分析,当前,广东农村劳动力农外就业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本地转移为主,非农劳动力年轻化广东得改革开放之先机,各地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为农民选择农外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广东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较高,非农产业的劳动报酬也较高。因此,广东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民大部分选择就近(本地)转移,既节省转移成本又可获得较高的收入。调查资料显示,广东当年转向非农行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在本省内转移的历年高达95%以上,1997年达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