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鲁迅的文章思深力遒、酣畅淋漓、纵横千古、形式活泼,而其好立异说与"善骂"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以"尖锐锋利之目光"和"精密深刻的头脑"著称的"师爷气".鲁迅在魏晋士人特别是嵇康身上汲取文化素养,这一主动性选择激活了其与生俱来的地域文化基因中的"师爷气",最终形成以冷峻、缜密、犀利、深遂著称的文风.鲁迅"师爷气"的形成是其与当时黑暗现实抗争的外在表现,更是其内心世界中对独立精神追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绍兴成为中国"黄酒之乡"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成为中国"黄酒之乡"的原因有三(一)河姆渡的水稻大面积种植,为绍兴酿酒业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绍兴的酿酒史开端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绍兴黄酒与河姆渡米酒是一脉相承的;(二)富含多种矿物质的鉴湖水和精湛的酿酒工艺为绍兴黄酒成为极品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三)历代文人雅士的吟唱,使黄酒与文化结合;绍兴师爷和明清商人的南来北往,使绍兴黄酒名扬天下.  相似文献   

3.
"绍兴师爷"心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绍兴师爷地位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异常复杂的心态历程。该文通过对绍兴师爷的动机、情感、意志等心态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研究,以求更全面地认识、理解和评价绍兴师爷。  相似文献   

4.
文化传播需要媒介,移民历来就是文化传播最活跃的主体.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即人口不断地从先进发达的地区流动到相对落后不发达的地方,并通过文化传播带动那里的发展.对文化传播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本身文化素质比较高并且拥有政治、经济优势的移民.在绍兴历史上,越文化的发展与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关系密切.北方移民南下绍兴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永嘉之乱以后,东晋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家族王氏和谢氏对绍兴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北方移民南下绍兴的第二次高潮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乱以后,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南宋及此后绍兴出了不少名人,这些人才一部分是本地产的,另一部分却是移民后裔,或者是移民与土著结合的产物.历史上移民的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既有输入,也有输出.高明的绍兴人找到了当师爷的办法,向全国各地输出大批师爷,还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近代从绍兴出去的名人如蔡元培、鲁迅、马寅初、竺可桢等,以及从绍兴出去的"的笃班"在上海才形成风靡全国的越剧,都印证了文化双向传播的特点,这个特点任何地方文化都概莫能外.要保持文化的领先地位,就要鼓励人才流动,如果只出不进或只进不出,到了一定时候就会枯竭、呆滞,或者饱和、浪费.考察历史上移民和文化传播的关系,对今天绍兴的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越文化对鲁迅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鲁迅思想的越文化渊源"、"鲁迅与越地人物的精神联系"、"鲁迅作品的越文化表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一系列新观点,推动了鲁迅研究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岱晚年所著《於越有明三不朽图赞》,以图像加赞辞的形式,辑录了绍兴有明一代先贤的事迹,汇成人物传记式圣贤画谱.鲁迅家藏该著作珍本,曾于1912、1913年两次补绘插图,补足跋语,周建人抄录赞文,鲁迅又两次购藏此书三册,以表达对绍兴先贤和文学前辈的敬意.本文是学界首次整理鲁迅补录手迹,赏析鲁迅唯一存世手绘圣贤人物画像,基于"三不朽"的儒教内涵,赞文体裁的文学性,鲁迅对张岱文章史著风格的传承,勾连"反圣贤"的白话小说《阿Q正传》,于此个案回溯流转的文脉深处,论证所谓"沉默期"鲁迅钞校古籍与新文学创作之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7.
浅说绍兴方言的修辞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绍兴方言常用的七种修辞手法,为探讨此种方言的特殊表述风格提供了某些规律性的解释;文末还从绍兴历史特有的多次衣冠南渡和明清两朝的“绍兴师爷”现象以及地方戏曲文化等视角探讨了绍兴方言独特表述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绍兴师爷是一个分布广大、规模庞大、影响巨大的幕僚群体;绍兴师爷既是中国幕僚制度演变发展的结果,更是特殊的地域环境、特殊的人文基因和特殊的社会背景综合作用的结果;绍兴师爷发展经历了蓄势待发、顺势而生、因势而衰的漫长过程;绍兴师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雪鸿轩尺牍>是绍兴师爷龚未斋的尺牍集,目前出版的<雪鸿轩尺牍>收有书信186篇,然仔细阅读,我们发现这186篇书信非龚未斋独作,其间混有同为幕宾的缪莲仙的作品,而世人将缪莲仙的游幕经历及人品幕德与龚未斋混为一谈,这对龚未斋乃至"绍兴师爷"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应予以澄清.而出版界也应该还龚未斋一个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鲁迅有"三绝",即"创作、翻译和辑佚".本文从创作、翻译和辑佚三个方面论述鲁迅对绍兴地方文献所作的巨大贡献,并认为越文化情结和忧患意识是鲁迅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重识鲁迅“剽窃”流言中的人证与书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缠绕了鲁迅10年的剽窃流言虽然早已熄灭,但这些莫须有的流言在当下又有沉渣泛起的迹象。笔者根据所搜寻的相关史料,详加考辨,反驳了种种不实之说。从人证方面说,相信张凤举,不如相信陈源;相信陈源,不如相信胡适;相信胡适,不如相信盐谷温。但最终也可以说,相信人,不如更相信书。比较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与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二者在风格、性质、史料、论断等方面都存在根本差异,所谓“剽窃”之说,完全是捕风捉影,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12.
在文艺思想方面,受过鲁迅"命运性"影响的陈映真与鲁迅之间确实存在很多共通之处,然而二者的差异同样不可忽视。正是历史语境的变迁及影响,造成了二者文艺思想叠合与参差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越文化对鲁迅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在研讨会上 ,与会专家就“鲁迅思想的越文化渊源”、“鲁迅与越地人物的精神联系”、“鲁迅作品的越文化表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形成了一系列新观点 ,推动了鲁迅研究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道教和道士思想是中国的国粹,陈独秀和鲁迅都洞明其弊,在文章书信中屡有针砭,且带有各自的特色。陈独秀分析造成义和拳的五种原因,把道教排在第一,认为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道士所造的迷信邪说的结晶;但这一思想在建党以后发生了变化。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要比陈更加深广,对道教和道士思想的批判更加坚持不懈,他关于“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论断真正抓住了中国文化和宗教问题的要害。以科学代宗教是他们共同的主张和遥远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鲁迅研究绍兴地方文献的丰硕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旋律,优良的学风对提升学校品位,培养高质量人才,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章简要阐述了高校学风建设的作用与特点,并对当前如何围绕学风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中风俗化的人名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数字人名,一类是拟音人名,还有一类是与绍兴地方掌故有密切关系的人名。这三类人名,不仅具有鲜明的风俗化特征,而且其艺术修辞的特征和效果,还从一个特殊的方面显示了鲁迅小说这个海纳百川的艺术世界的个性色彩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和情感倾向。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陈源围绕“女师大学潮”、“五卅惨案”、“剽窃案”、“三·一八惨案”等几个事件展开几个回合论战。这不是敌我之间的较量 ,而是是非曲直的辩白。有“公理”之争 ,也有“私仇”之争。论战双方都受到了伤害 ,也都呈现了自己的锋芒 ,树立了自己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扬州学派有着或显或隐的渊源关系.鲁迅的金石学研究,得益于王念孙的音韵训古;鲁迅轻儒重墨,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启于汪中,或与汪相契合;鲁迅研究古小说,与焦循的戏剧理论相关联;而阮元对自然科学的重视,他的金石著录,他的文学观点,都曾为鲁迅所关注,在鲁迅的思想与著述中留有印痕.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戏     
鲁迅成年以后对戏剧(尤其是中国旧戏)的态度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既是五四文学革命后整体文学观念的更迭使然,同时也与鲁迅童年对绍兴地方戏的狂欢记忆和早年形成的文艺之本质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的艺术观有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对鲁迅小说中方言词语的翻译,评析其再现原作风貌的成就,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