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于一九二八年七月去日本,一九三○年四月归国。他在日本究竟移居几次?这即使在他的回忆录中,也交代得不很明确。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同正确解释他在日本创作的长篇小说《虹》为什么中途搁笔有密切关系。《虹》是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巨制。作者本意是想表现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失败后的十年间中国历史之“壮剧”。但实际上,此书仅从一九一九年写到一九二五年的“五卅”运动。为什么没按原计划完成而中途搁笔呢?茅盾在写于1930年2月1日的《虹·跋》中解释说:“右十章乃一九二九年四月至七月所  相似文献   

2.
茅盾的文学活动是从文学批评开始的。他是新文学创作最早的扶植者和评论者之一。他对文学批评的性质与任务、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的方法,以及文学批评家应具备的条件,都有精辟见解。今天,我们亟须加强和改进文学批评,研究一下茅盾有关文学批评的主张,是有现实意义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性质与任务,茅盾有过一系列论述。一九五八年,当他把自己十年来写的文学评论结集为《鼓吹集》出版时,他回忆了自己三十九年前写第一篇关于文学的论文时,就是为了“赶任务”。那时的任务是反对既有封建思想又有买办意识的鸳鸯蝴蝶派文学。以后常常写些小文章,都是为了赶任务。解放后,他更感到“在党的领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鼓吹党的文艺方针和毛主席的文艺思想”,这是“最光荣的任务”,自己能“厕身于这个最光荣的任务的行列”,是“光荣的事儿”。联系文学战线的实际,对文学运动中有  相似文献   

3.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酷爱托尔斯泰并继承托尔斯泰艺术传统最有成效的小说作家。他之所以酷爱托尔斯泰,是由于他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形势和文学潮流,对于托尔斯泰的成就和地位以及中国文学现状、个人志向、美学爱好全面分析的结果。茅盾接受托尔斯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思想的“为人生”“为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和艺术创作上的史诗般的广阔和雄伟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茅盾的小说创作是从长篇起手的。在写了《幻灭》、《动摇》和《追求》后,方写出短篇小说《创造》。他曾说,短篇小说的作法是和长篇不同的,它应该是横截面的写法,但由于觉得自己熟悉的题材都是恰配做长篇,无从剪短,因此作起短篇比长篇还要吃力。结论是:“我不会写短篇小说”(《我的回顾》)。综观茅盾的四十余篇短篇小说,我们的印象是如下几点: 首先,作者还是坚持了文学要反映人生、改良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始终把文学的社会意义放在首位。因之选择题材就显得十分重要。他反对那种把一眼看见的题材“带热地”使  相似文献   

5.
一茅盾在青少年时期,除了阅读大量的经史子集外,对中国的戏曲、弹词也有浓厚的兴趣,并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踏进文学的门槛后,他就大力介绍外国的著名戏剧作品和作家,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年,先后在《学生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介绍了萧伯纳、易卜生、高尔基、契诃夫等世界著名作家的戏剧活动和剧作,介绍了从古希腊到近代的戏剧发展史和现代戏剧的各种流派。在这些文章中,不仅看出茅盾早期对戏剧艺术已经有广泛的了解和一定的造诣,而且初步表明了茅盾“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戏剧观。他认为“近代文学,是现代人生的反映,而戏剧又是近代文学的中心点,所以欲研究近代文学,竟不可不研究戏剧。”在茅盾看来,戏剧之所以成为“中心点”,是因为戏剧是人生更为直接的反映。茅  相似文献   

6.
(一) 一九三五年二月一日出版的《文学》四卷二期上,发表了著名理论批评家茅盾(署名“江”)的儿童文学论文《关于“儿童文学”》。一年之后,他的中篇儿童小说《少年印刷工》在叶圣陶等编辑的儿童文学刊物《新少年》创刊号上开始连载。如果说《关于“儿童文学”》是茅盾的儿童文学观和对“五四”以来儿童文学发展历史的纲领性的论文,那么《少年印刷工》则是他的儿童文学观在创作方面的具体实践。两者出现在这个时候是有深刻的时代历史原因的。一九三五年顷,中国儿童文学正经历着从沿袭古代、照抄外国阶段向全面创新的阶段过渡。有一大堆积存的问题急需解决,创新的路子又亟待摸索。恰在这时,表面来看儿童的需要似乎引起了当局的关注。不是吗?一九三三年十月,经上海市儿童幸福委员会呈  相似文献   

7.
密特朗怎么也不会料到,他逝世只不过短短几个月,法国已出现了一种十分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好多人在争写有关他生平、经历的书,争购他自己写的书。好多人争着要当他的传记影片演员……法国确已兴起了一股比他生前远为显著的“密特朗文化热”。关于密特朗一生的文学作品,至少已有3部问世了。每部都有新的情况披露。而在密特朗家乡雅纳克与全国各城镇的书店里,起码已出现了40多种有关密特朗的书,短短3个月间密特朗书籍的销售总额达500万美元以上。有趣的是:曾参加密特朗送葬仪式的,他的爱犬“巴尔蒂克”,也“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名…  相似文献   

8.
今年3月27日,是茅盾逝世十周年。为纪念茅公,本刊特辟“茅盾研究”专栏。丰昀的论文,较详尽地研究了茅盾小说的客观化思想,指出茅盾引以为圭臬的主要是欧洲十九世纪的自然主义作家,但茅盾超越了自然主义作家,将人物命运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之中,这是他高于前人的原因之  相似文献   

9.
茅盾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以他独特的审美能力,吸(?)消化了大量江浙方言、俗语,从而使作品添上一层浓郁的以乡土美为特征的地方特色,使作品更加馥郁斑斓,多姿多彩。本文想联系茅盾的语言观,对其作品中江浙方言、俗语的运用作些探索。所谓方言,实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对方言的理解和认识,茅盾说得十分晓畅明了,他说:“中国之大,各地人民口说的话,也就多种多样,甚至于不能互相通晓;这些各地的互不相同的口语,通称‘方言’。”接着,茅盾进一步阐明白话和方言的关系,“照这样看来,‘方言’就是某一特定地区的‘白话’,离开了‘方言’的‘白话’在理论上是不通,在事实上是没有的。”(《再谈“方言文学”》)同时,茅盾对方言的美学功能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他说:“各地方性的大众语(方言)中间最有风趣最能传神的腔调和语汇,在所谓普通话中是没有的,……。”(《论大众语》)还说:“方言中间有些语法能够传达某一种情趣  相似文献   

10.
别傲 《东西南北》2012,(1):24-26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长女拉加德的律师哈瑞什近日称,“拉加德正在寻找国际出版公司出版她父亲自己写的回忆录,这是真实、可靠的回忆录,并且拉加德对所有提议开放,只要版权归她的家庭所有。”在沉寂多年后,萨达姆大女儿的命运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李蓉 《浙江学刊》2007,19(4):94-101
本文通过对茅盾《蚀》的分析来观察茅盾早期文学创作追求个人体验的真实与他热衷的女性身体描写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发现“女性身体”在传达作家的个人体验时所具有的表现功能。同时,在《蚀》中,茅盾书写女性身体的方式源于他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本体性的身体观念,这种身体观念进一步影响着茅盾的历史观念的形成。并且,茅盾由“体验”向“理念”转向的创作历程,也说明革命文学对真实的追求与理念的限制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悖论。  相似文献   

12.
王晓雨 《浙江学刊》2002,(3):223-224
笔者最近在浙江嘉兴沈钧儒纪念馆查阅由沈氏后人所赠资料时 ,发现当代文学巨匠茅盾致沈钧儒的一封书信。该信原件一直由私人所藏 ,未曾公开。今笔者有幸先睹为快 ,特加以解析 ,以飨读者。书信内容主要涉及新闻记者萨空了被捕一事 ,及鲁迅遗著印行的情况。查诸史实 ,此信应写于 1 943年。书信行文简短 ,共计 3 1 8个字 ,而其中提到有名有姓的人物却达 9个 ,他们分别是“衡老”(沈钧儒 )、“空了”(萨空了 )、“子婴”(胡子婴 )、“杜”(杜重远 )、“刘百闵”、“宋某”、“蓬子”(姚蓬子 )、“以群”(叶以群 )、“雁冰”(茅盾 )。这些人物身…  相似文献   

13.
1942年,在西班牙内战后岑寂而压抑的文坛上,出现了一部篇幅不大、标题也并不起眼的中篇小说:《帕斯库亚尔·杜阿尔特一家》。但是,人们在阅读之后,却不禁为作者的胆量暗暗吃惊。小说以回忆录的形式写出,前后还加了重抄者(即发现和整理这部回忆录手稿的人)的几个说明,以期造成“真实效果”;其实,故事并不复杂:回忆录的作者即小说主人公帕斯库亚尔·杜阿尔特是西班牙一个乡村小镇的青年,他善良、淳朴,对未来满怀憧憬。但是不幸的是,他的家是一个贫困、愚昧、落后的家庭。父亲年轻时是个走私犯,被判过刑,坐过牢。出狱后,意志消沉,终日狂喝滥饮,任意打骂妻儿,借以泄愤。家人对其十分厌恶,但慑于他的淫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茅盾主张写实主义和新浪漫主义,除受到西洋文学思潮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他自己对新文学现状的判断中所得到的认识,包括他的进化的文学、为平民的文学以及为社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可以说,茅盾在“五四”时期的文学主张,最大的特色便在于他能对处在复杂社会关系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文学给予关注并及时捕捉、发现新文学的要求。这就使得“五四”时期茅盾的文学主张适应并代表了新文学的发展趋向,对后来的新文学发展和文学史评价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茅盾接编《小说月报》后,全面地进行了改革,把这个原为鸳鸯蝴蝶派所控制的刊物,改造成为新文学的战斗阵地。为了及时地传达国外文学讯息,茅盾还特地开辟了“海外文坛消息”专栏。这个专栏的开辟,对当时闭塞的中国文坛来说,犹如打开了一个天窗,对于扩大新文学工作者和读者的视野,起了很大的作用。茅盾十分重视这个专栏,每一期的稿子都由他自己编写。甚至在他为了抗议王云五的背信弃义行为而辞去主编职务后,仍继续编写这个专栏的稿件。从《小说月报》第十二卷到十五卷六号,茅盾根据当时欧美的报刊资料,共写了二百零七篇消息,涉及的国家、民族和地区,除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苏联外,还有北欧的挪威、芬兰、冰岛、葡萄牙、瑞典、丹麦,东欧的匈亚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捷克、波兰,南美的阿根廷、智利、尼加拉瓜、巴  相似文献   

16.
在茅盾的光辉一生中,对我国革命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不仅先后六次(共计约四年多)直接从事教课、讲学工作(长则一年多,短则数月),曾数十次到各地讲习所(班)讲演、讲课,教育对象从职业到文化程度很不相同,讲授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文史哲、写作阅读及外语,而且自1917年发表《学生与社会》至最后的遗墨——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止,曾就教育问题发表了很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只是由于他的教育(学)活动大多是和政治文学活动交错结合进行的,他的教育观点大多是用文学形式阐述的,所以以前不大为人们所  相似文献   

17.
我这里说的“心灵结构艺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运用心理描写去划刻人物,也不是指那种不凭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而籍心理情感的变化去结构作品的技法,而是指情节小说中作家在组织故事和描写人物时所渗透的情绪活动和内心情愫的特殊表现,简言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艺术家的“匠心”。茅盾在《〈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一文中,介绍吴宓对《子夜》的评论,在称赞他“看书真也细心竟能领会此非闲笔”等等以后,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18.
所谓纪实文学,是指传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等记人纪事性的文学作品。它是以描写人物、事件的活动和发展为主,糅合人物、事件所活动发展的时代背景,生动地再现人物个性和事件真相。作为纪实文学之始的《史记》是这方面的典范,茅盾一生对纪实文学还是十分重视的,不仅在文学思想上有着明确的观点,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十分努力的,值得我们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 茅盾塑造了一系列“时代女性”形象以后,再经过《路》和《三人行》的创作,从《子夜》开始,塑造了一系列民族资本家形象,如吴荪甫、唐子嘉、何耀先、王伯中、阮仲平、林永清、严仲平等,达成了茅盾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有贡献。冯雪峰曾说:“要寻找一九二七年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除了《子夜》,依然不能在别的作品中找到。”我们不妨进一步说,在现代文学史上象茅盾这样以深沉的思想和非凡的艺术才华塑造出一系列民族资本家形象的,还找不出第二个人。  相似文献   

20.
一、首咏“临刑诗”者是谁? 日本大和时代(相当于中国初唐)优秀青年诗人大津皇子(663—686年),因卷入争皇位的旋涡;终被罗织罪名处以死刑。他在临刑前写绝命诗一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