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维一 《中外书摘》2011,(8):19-21
70年代一共十年。十年里的头一段我在云南农场刨地,后一段我到研究所读书,中间一段我在故宫看大门,过的是值夜、巡查、站岗的日子。记得当初,王世襄先生看见我站岗巡查有模有样的架势,就戏赏了我一顶“锡庆门行走”的“顶戴花翎”。  相似文献   

2.
那年,我去美国工作访问,从东部到西部转了一大圈。我请我们的同事安排我去看几所美国的大学,他们几近诧异地看看我:说来来往往那么多人,很少有人有这样的想法。好在最终我还是抽出时间有机会去造访了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后来,我又去过了英国的牛津、剑桥、帝国等),散步在没有围墙的大学的校园里,我的心里会特别地升腾起对于先人的敬仰,梦想着自己如果有机会在这样的学府里读书该是何等的幸福啊。当树叶轻轻滑落,清风吹过脸庞,我知道这好像是没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尧树 《女性天地》2010,(3):11-13
一 我的二哥梁晓声与共和国同龄,比大哥梁绍先小6岁。1957年,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大哥一边读书,一边帮母亲操持家务。1964年夏,大哥考上唐山铁道学院,父亲却来信叫他不要再念书了,早点找工作帮家里维持生活。大哥无奈之下想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二哥却说:“大哥,你考上大学不容易,去报到吧,家里有我呢。”因为二哥的支持,大哥这才圆了大学梦。  相似文献   

4.
人有一喜,有时也会带来一忧。1949年我读小学的时候,正赶上解放后党在农村大办教育,当时利用旧寺庙或没收地主家的宅院,各村都办起了初级小学。不论适龄生还是解放前上不起学已超龄六七岁的,都一窝蜂似的上了学。这可是一件大喜事。只是到了1953年.高级小学(简称“高小”,指小学五、六年级的中心小学)十几个村子才有一所,扩大招生后也只招两个班,绝大多数同学都面临着上完初小(小学一至四年级)落榜失学的危险。这又成了一忧。  相似文献   

5.
大四塔中人     
老天连着阴了十几天,然后开始下雨,秋天的雨和春天的雨奇特的相似,而人的感受却截然不同。一直下一直下,我开始想家,想高原秋天蓝到发紫的天空以及凛冽的风,但我仍然希望能留在空气污染达到二级的北京,等待也许永远不会到来的机会。 ‘你是在逃避现实逃避成长逃避责任。” “没有目标,所以只好继续读书,再花三年时间让自己长大!” “多么奢侈的成长,时间就是金钱呢……” 我们这一届人似乎格外的不知道想做什么,可我总觉得是应该知道的。从很小起已被无数次问过:长大想干什么?小时候好像是知道的,等真的长大了,反而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6.
育才乐     
育才乐刘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这是前贤孟子说过的。在教师节到来的时候重温这句话,我更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感受。我步入培育人才的园地,始于50年代末。那时株洲市要创办一所交通技校,把我从机关调去担任校长。从此,我就在学校工作了40年。为国家...  相似文献   

7.
没有大哥溥仪曾经有过的显赫,也没有二哥溥杰那样为人所熟知,但特殊的身份还是使他在历史巨变的洪流中同样经历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他就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胞弟———爱新觉罗·溥任。溥先生生活在北京市一个极普通的小院,邻居们称他为“金四爷”。溥任出生的时候,大哥溥仪已经退位几年了,但清皇室仍然受到优待。小时候,溥任每天被关在什刹海的醇王府里读书,吟诗作画。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这很是枯燥无味,他只能趁着有时下午没课的机会到西花园嬉戏玩耍。除西花园外,他不能到别的院子里去,更不用说到大街上去了。尽管吃…  相似文献   

8.
大学里总会有很多时间让我做志愿服务。从校园的“爱心伞”服务到“春运火车站”服务,再到“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服务,我曾经服务过各类大大小小的活动,而其中一次有趣的经历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9.
我的读书     
平生三大爱好:书、大自然和西方古典音乐。我这里只谈读书。 很难设想一个写书的人不读书。我的读书是“作家”这一职业决定了的,但更重要的是出于几十年形成的一种爱好,可以说是一种“书瘾”。每天不读几页过不了日子。  相似文献   

10.
痴情读书     
张贵 《老年世界》2009,(11):31-31
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书成了我的挚友。它让我长知识,增智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回忆从少年上学到从事教师工作,读书学习成为我生活的必需。尽管因为这一嗜好招过他人的讥讽,家人的厌烦,但我对读书情有独钟,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11.
歌咏乐     
歌咏乐常大年“唱歌使我们快乐向前进,唱歌使我们年轻又活泼。”这首《大家唱》也唱出了我的心声。早在1942年,我在广西柳州实验中心小学读书时,就受到《救亡进行曲》作者、著名音乐家孙慎老师的启蒙教育,从此迷上了唱歌。在抗日斗争中,我在一出名为《胜利进行曲...  相似文献   

12.
唐林羽 《职业》2008,(11):68-68
一天,某时尚杂志记者打电话约我到一家咖啡馆聊天,我欣然答应了。当我见到她时,她正坐在角落里,用笔记本电脑写稿。我知道这美女很会享受,却不知道她在咖啡馆里工作。她说:“在这里工作既安静又方便,虽然杂志社里也可以上网,可我还是喜欢经常到这里来干活儿,半真半假做个NOCO吧!”  相似文献   

13.
我已去过西藏四次了。朋友问我:“去西藏有高原反应,去一次可以了,怎么老是要去啊?”我只好笑笑,淡淡地说:“没去过,不知道;去过后,总会想着那个神奇的地方。”说起来要感谢上海的援藏干部。从1995年起,每年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的建设,三年一期,每期50名同志。上海科技界派一名干部去日喀则科委工作。就这样,万里之遥的西藏,就一下子贴近了。我有机会为三位援藏科技干部出谋划策。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许多东西,促进自己思考、读书、请教……因为西藏行,使自己的眼界开阔了。西藏情结牢牢地系在心中。  相似文献   

14.
张贵 《老年世界》2008,(9):26-26
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用当民办教师时积攒了三年的工资,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这辆“老飞鸽”,是我家近30年来唯一的交通工具。我骑着这辆“老飞鸽”,曾下地种田、外出探亲、接儿送女、买米驮面。只要一跨腿,半天工夫就可轻轻松松地走百八十里。它为我应急解难,化忧为喜,与我有着深深的情缘。  相似文献   

15.
wing 《现代交际》2006,(12):29-29
在大学你最后悔的是什么?对我而言,第一是未曾好好学习,第二是没有抓住所爱的人。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绝对不会那么走过我的大学!大学的时候,我除了读书,就只知道赚钱。从大一的十一月开始到大四的五月,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工作。那时,每个星期五十块钱的生活费,过得满足而艰  相似文献   

16.
那年,我在东北的一所大学读书。 在那个飘雪的冬天,我对同校一位漂亮女孩一见钟情。我们不同年级,见面的机会很少,我甚至连她的名字也不知道,但是我实在很喜欢她,于是我决定给她写封情书,想以此打动她的芳心。  相似文献   

17.
“在外面读书,别人问我来自哪里,我一般会说自己家在市区,因为农村地方说出来也没人知道。”——这是一次在华洲社区与青少年聊天时听到的。  相似文献   

18.
晚年生活怎么过?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也就各有各的过法。有的老人老有所为,发挥余热,再创辉煌;有的老人老有所乐,唱歌跳舞,愉悦天年;有的老人老有所学,上学读书,充实人生。若问我的晚年生活怎么过,那就是健康第一,坚持做好“三子”。一是提篮子。实际上提的是个布袋子。过去对家务事我是百事不探,但看到老伴整天被家务事累得精疲力竭,又觉得于心不忍。退休后有意改邪归正,便坚持清晨跑菜市场,“提篮小买”。几年里,住宅周围的农贸市场我全“光顾”过,还多次到过十里开外的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和红星农贸市场。真也是实践出真…  相似文献   

19.
李荣欣 《当代老年》2009,(11):24-25
有不少老年人知道,上个世纪70年代,正在搞坟化大革命的我国高校,曾对招生制度进行过一次彻底的“革命”,这就是你只要被推荐,不管文化程度高低、年龄大小,不经考试,就能进入大学学习,这些人被冠名以“工农兵学员”。有意思的是,“文化大革命”其发端在北京大学,“工农兵”上大学,其肇始也在北京大学。我有幸是当年第一批进北大的“工农兵学员”中的一员,现将当时经历的一些事情,略述在此。  相似文献   

20.
大忙人     
时常有一种危机感。就像一首歌中所唱:“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总担心被这飞速发展的时代遗弃,有时也常吟:人生太忙,则真性不现;太闲,则别念窃生.故君子不可不耽身。*之忧;不可不抱民月之趣。这似乎并不能给我吸动的心带来多少平衡,也许是个里注定,天生劳碌命,如有什么想法、创作来实现,心中总像爬了蚂蚁,大学时常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串,虽也知弓满弦易所,但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心里很清楚汉我地球照转,但从另一个角度想想,如果没有这危机感,“’J、日本”能有今天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