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制订南京经济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陈达济最近,国务院批准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指出,2010年南京要建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滨江城市。宏伟的目标,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任务是繁重的。如何制订好我市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件直接关系到...  相似文献   

2.
研究战略规划推动跨世纪发展蒋裕德研究制定《南京“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是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进行的确立南京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跨世纪系统工程。这是我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和规划,关系到南京未来发展的大局和...  相似文献   

3.
正值全市人民沉浸在辞旧迎新的喜庆中,市委三届九次全会向全市人民吹响了“加速黄山率先崛起”的进军号角。黄山区汤口镇党委、政府迅即行动起来,按照市委把汤口镇建设成“国际旅游重镇和全国文明重镇”的总要求、总目标,以推进跨越式发展、率先实现“三最”目标为主线.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强镇,实施“一头两翼”发展战略,大黄山战略、东向发展战略、项目带动战略和科教兴镇战略,加快发展,率先崛起,争当“东向发展”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4.
南京基础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抉择方永兴,章祥瑞教育是超前的、未来的事业,二十一世纪将是人才、智力竞争的世纪。参加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的人才有赖于今天教育的培养。基干这一认识,国际上的有识之士都十分关注教育改革和未来的发展,把它视为瞄准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举...  相似文献   

5.
论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储兆瑞作为江苏省会的南京,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城市十强之列,既有六朝古都的灿烂传统文化。又有现代化大部市的时代气息。按国际惯例,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应高于、二产业之上。而现实是,据1992年统计结果表明,全市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6.
准确的把握"十一·五"乃更长一段时期的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形势,对于如何以新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战略重点,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市经营学、社会学、管理学、系统学和系统工程等原理与方法,对未来的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地区的、区域的、国内的和国际的新的战略形势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经济的全球化进程,给南京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要求南京在长三角经济圈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将南京推向了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前沿阵地;南京都市圈建设,巩固提升了南京在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地位.毫无疑问,在未来,在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形势必将对南京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加快发展加快提高──—南京乡镇企业跨世纪发展浅议周永岳在市委、市政府“城乡一体、兴工强农”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八五”前四年南京乡镇企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展望21世纪,我们必须进一步把乡镇企业作为全市发展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希望的经济增长大量来抓,...  相似文献   

8.
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黄山市建成“文化繁荣的先行区”。这是在深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要求新期待,从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高度,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对黄山市未来发展提出的战略目标。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调研,对发展的目标和思路做了进一步梳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阔步前进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总体全面达小康的宏伟目标,深入实施“富民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文化南京、绿色南京”五项战略,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有效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新的发展形势,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出色承办了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圆满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各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相似文献   

10.
坚持搞好城市政府目标管理实现南京跨世纪发展战略徐惠蓉历史即将跨入21世纪,我们有幸生活在世纪之交。面对新世纪的召唤,南京市如何发展,关系到每一个南京人。反省过去,构思未来,是政府和市民共同的责任和心声。回顾南京市改革开放以来,成绩斐然。1993年在“...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并针对跨世纪之际的新形势,在阐发我国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时深刻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因为人的发展战略是与社会发展战略有机统一的,忽略了这一问题,将会给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留下最大的隐患。社会发展关键在人,重点在哪些人?邓小平同志针对新的形势,着眼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关键、核心和未来,作了大量的研究和阐述。(l)社会发展的基础在人民,抓住了人民…  相似文献   

12.
南京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中的定位与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GDP、工业、对外经济三个方面来考察南京在长江三角洲中的地位 ,对南京的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 ,由此提出南京未来的发展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3.
南京民营企业的发展已取得喜人的成就,但由于各种原因,南京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尽相同。本 文使用 SWOT 法分析南京民营企业的发展,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 SWOT 模型,针对南京民营企业的 发展,从政府和企业角度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改革创新科技先导功能转换经济接轨──对制定南京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建议张锋发展战略,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研究制定南京跨世纪发展战略,意义重大。身为一个国家公务员的南京市民,自然关切,仅提出以下粗浅建议。一、认真分析南京市情和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背景下,南京欲想实现工业经济的国际化,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必将成为其一个重要的组成 部分。而南京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走出去”的步伐开始有所加快,但仍存在着投资规模 偏小、跨国经营战略模式单一、国际化程度偏低等问题。本文基于目前南京民营企业开放型经济的实情,对其 国际化战略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索。首先,对南京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现状作了简要分析;接着,对南京民企当 前主要采用的国际化战略模式进行了剖析;最后,对南京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的发展趋势及未来选择进 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下关区位于南京主城西北部,濒江依城,是南京江滨城市的“窗口”性地区,面积31.38平方公里.人口近30方。下关滨江而居,江岸线长达13公里,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口岸,境内有南京长江大桥,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南京港、铁路南京西站、南京长途汽车站,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是华东地区重要交通枢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勤劳、淳朴的下关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决思想,锐意进取,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滨江和商埠的区位优势,积极实施“市场兴区”发展战略,联合各方力量,吸引众多客…  相似文献   

17.
优势·落差·跨世纪──“南京跨世纪发展战略”我见陈辽讨论、研究南京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必须首先弄清楚南京经济、文化的优势何在?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落差有哪些?才能制订出符合南京经济、文化实际情况的跨世纪发展战略来。因此,本文着重谈谈南京经济文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南京市人才国际化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国际化是指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人才的教育培养、配置和流动都出现国际化的新趋势.人才国际化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域经济社会与国际全面接轨的客观表现.南京已进入向现代化快速推进的阶段,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形成强大智力支撑是南京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对南京市人才国际化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南京人才国际化战略的思路和目标,以及推进人才国际化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贯彻"三个代表"精神,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南京必须走"富民强市,加快发展"之路.面对当今的宏观经济大环境,创业强市已成为全市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的迫切之举.本文从南京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思路出发,提出了创业强市的四大对策.认为南京要顺利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目标,个人要从思想上增强创业意识,从行动上慎选创业道路;政府要以转变职能为契机,改善创业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在全市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民众自主创业"的全民创业氛围.  相似文献   

20.
一、"文化南京"战略是南京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文化南京"等五大战略构成的南京总体发展战略是率先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实施"文化南京"战略、加快南京文化建设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南京"战略的基本目标是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当代科教名城、融古都特色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旅游名城、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的文化中心.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是实施"文化南京"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在实施"文化南京"战略中需要正确把握"九个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