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及20年代母爱题材的女性写作,是一种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性别写作.对母爱的礼赞与膜拜,形成了"五四"时代女性写作的奇异景观.但也有一些作家,开始了她们对母性与母爱的理性思考,不是所有的母爱都崇高,不是所有的母性都美好,母亲忘我无私的背后可能是完全地丧失自我.母爱颂歌中的反弹旋律,避免了对母爱概念化的颂扬,丰富和立体化了母亲形象,也影响了后来的同类创作.  相似文献   

2.
"母亲情结"是五四女性文学写作中的独特景观,它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母亲的依恋;向母怀的回归;对"母职"的认同.通过对五四女性文学话语中"母亲情结"的剖析,可以审视五四女性走出家门的艰难与走出家门后的脆弱,以及走出过程中的女性"性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母亲形象为切入点,通过阅读女作家的作品,截取五四时期与新时期这两个女性自我意识相对活跃的时期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在中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的五四时期,女作家们尚能注重母亲这一社会角色并对其加以衡估,母子、母女之间即便有隔阂,相互之间的爱却不容置疑;延伸至上世纪末的文坛,母亲形象轰然倒塌,母性崇高的社会人格被消解、颠覆,母性人格第一次被庸俗化、丑恶化。同时,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肯定每次演变的历史突破与成就,挖掘不可规避的局限性或是误区,期盼对母亲形象书写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作家塑造的母亲形象不再是承载传统意义的文化符码,而是在性别关照下回归生活的“本真”,呈现出世俗人生的种种镜像。女作家对母亲形象的重新书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母爱”神话的颠覆,二是对生殖崇拜的解构,三是对母亲形象的超性别写作。通过颠覆与重新建构,母亲生存及母亲写作的种种“可能性”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5.
在意识形态中心话语霸权逐渐消失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降的女性文学母性叙事开始回归女性性别主体,逐渐剥落母亲神圣的面纱而显示出其凡俗而驳杂的内心世界,在文化策略上解构了父权文化关于母亲神话的定位和角色认同,然而也有一些女性文学叙事不惜以牺牲母亲的自然属性和天性来颠覆传统母亲形象,在解构男性期待目光下的那些忠贞隐忍、逆来顺受的"闺阁天使"母亲形象的同时,使女性文学母性叙事陷入了自我伤害的写作误区。随着母亲形象被极端丑化,一些女性作家开始致力于寻找理想母亲的写作尝试,呼唤与渴望"新母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形象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飘》中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她们所扮演的母亲角色的分析来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衍变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应用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提出20世纪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一问题,旨在对研究该书在推动三四十年代女性觉醒和解放运动中的地位起到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三代女性写作中的女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性别的角度考察学创作,女性写作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内在联系,真正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女权思想的女性写作是从五四新化运动开始的,因为内涵的差异,从那时开始的女性写作可以划分为从丁玲到铁凝,王安忆再到陈染,林白这样三代。本试图概括出这三代女性写作的总体面貌,分析她们的不同内涵,以及前后一贯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8.
五四女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体现了中国第一代现代女性追寻自我的艰辛和挣扎,记录了她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相;鲁迅也塑造了子君这样一个富有母题延伸性的知识女性形象,并以此深化了中国文学对“知识女性”这一特殊对象的观照。五四女作家的真切生动和鲁迅的高屋建瓴,同样为开拓知识女性这一文学母题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传统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发现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女人异化史.具体分析一些"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仰视中的女性形象;二是俯视中的女性形象.这两种视角都是以男性为本位,故在根本上难以还女性以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0.
"娜拉"形象出自挪威现实主义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1918年,《玩偶之家》登上了中国舞台,一时间,"娜拉"成为了中国"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精神楷模,对中国"五四"文学中叛逆女性形象有着原形意义。立足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通过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作品中叛逆女性形象的代表类型的分析与比较,再次探究与思考了这一经典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1.
母亲在传统庙堂文化中是一个神圣的文化符号 ,民间文学、传统文学与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精英文学中出现了与传统相背离的恶母形象。透视恶母形象 ,解读不容忽视的伦理道德的阴影、女性心理结构缺陷和社会秩序的矛盾冲突。颠覆神圣的理性声音或许是微弱的 ,但它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2.
东北现代家族小说一方面与“五四”文学有着紧密的承继关系.塑造了众多的“多余人”形象,表达了新旧交替时期知识分子无以附着的精神之痛;另一方面又与“五四”文学的现代启蒙立场发生游离,这主要表现在对女性形象或妖魔化或神化的极端处理上,在这种极端化的处理中传递知识分子自我救赎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学界对萧红有关母亲形象书写的研究仅停留在萧红对母亲的直面丑化层面上,并将萧红对母亲形象的丑化描写与其童年母爱的缺失联系起来,缺乏全面性与深刻性了解的现状,认为萧红主要从母亲形象的越轨性书写,女性的悲剧意识和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3个方面,共同完成了对"母亲神话"的解构,具体表现为对母亲形象的直面丑化、对儿童形象不同常规的塑造和对女性生育的颠覆性书写。通过对母亲形象的消解,反映出萧红自身女性意识的自审性和反思性,它最终实现了萧红独立、自主、坚毅人格的自我重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浪潮蓬勃发展起来的。这把解放运动的火焰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燃烧到21世纪的今天,反映到文学创作上即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女性形象,如"五四"时期的"出走"形象、战争时期的女革命英雄形象、建国后的"铁姑娘"形象及改革开放后的事业型女性。对这些发展变化的新女性形象的研究,可以窥探出近代以来中国妇女的解放之路,也希望能借古观今,为当代女性的人格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女性形象进行评析,认为:祥林嫂是女性弱势群体中的最弱者,爱姑是女性弱势群体中的抗争者,子君是女性弱势群体中闪光一时的弱者。她们被强大的“杀人团”所包围,同时由于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存在的程度不一的精神缺陷,因此挣扎,抗争,“出走”都无济于事,都是悲剧结局。而鲁迅描写女性弱势群体是三女性的价值意义在于:反思五四的“人的发现”,反思五四妇女解放及启蒙的时效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广泛而长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洁的作品承接了“五四”新文学史上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寻,而走向女性精神层面的建构。对家的背叛与守望,对女性自身的寻求,对和谐的伊甸园的追求,构成张洁笔下女性形象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了许多书写母亲形象的文本,从其对母亲身份的建构的方式看,表现为赋值和祛魅两种途径:一方面,母亲身份依然是承载传统意义的文化符码,是牺牲、奉献、爱等意义的承载物,这是对母亲身份的持续赋值的过程;另一方面,一批女性作家对母亲身份中的神圣光环进行祛魅,母亲形象回归世俗和日常,母亲身份的建构显示了更加多元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后,当代文学里的母亲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三个比较明显的演变阶段,第一阶段的母亲形象往往是政治理想的寄托,女性特征不明显;第二阶段的母亲形象开始向女性身份回归,母性开始被描绘为一种女性的力量;第三个阶段的母亲形象丰富多样,在传统母亲形象依旧被歌颂的同时,还出现了世俗母亲、无爱之母、精神之母等具有解构性质的母亲形象.母亲形象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新中国性别文化从单一到多元、从无性别意识到性别意识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劳伦斯倾力刻划过众多的女性形象,但本文认为,隐含父权意识形态的“集体无意识”使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显现出男性本位神话中的女性原型:大母亲、悍妇、睡美人。这样的女性形象远离了女性存在的真实本质,折射出作者在虚无缥缈的梦幻中对女人的期待、憎恨和恐惧。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小说《伊甸之东》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本文借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细致分析,把这些母亲形象分为三类讨论,即伟大的母亲、受压抑的母亲以及扭曲的母亲,以期揭示母亲形象的丰富性,加深对20世纪前后美国女性生存境遇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