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三对范畴,人们通常是在同等意义上使用的。笔者认为这三对范畴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完全等同。(一)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辩证的。首先,一般与个别是相互差别、相互对立的。一般是同类事物的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部分、方面或本质的抽象概括,而个别是指具体的书物,它比一般更生动、更丰富。个别事物具有多方面的属性,这多方面的属性不能全部包  相似文献   

2.
假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江 《江汉论坛》2003,(2):77-79
假说是发现科学真理的先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科学假说就没有科学真理,任何科学理论的首次提出,与其说是一种创新的认识,倒不如说是一种假说更为确切。假说有一般假说与个别假说之分,一般假说是指一定时期中人类所有假说的总和,具有普遍性;个别假说是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具有特殊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既是对立的又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体,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人们为了更好地了解事物的一般性,就得深入研究事物的特殊性。只有透彻地了解了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一般性。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同样具有这两种属性。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般特性,我们对它的特殊性进行一番研究是完全必要的。 我们先来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般性。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序言中有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平等、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也是它的一般性。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4.
一、历史类比的一般性 历史类比的直接依据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规律作为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首先反映了事物现象的一般。但是,这个一般在客观现实中任何时候都不是对象或过程的某种超然。而总是与个别交融在一起。列宁写道:“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相似文献   

5.
略论两个“精髓”的关系及其意义──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体会庞长富这里所说的两个“精髓”,一是指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二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毛泽东曾在《矛盾论》中深刻指出,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我们把这...  相似文献   

6.
有关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一些问题关于主体——客体问题主体及其结构一种意见认为,所谓主体就是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认识者和实践者,它的体现者是现实的人、社会的人;主体并不等于意识,主体是有人身的主体能动性的体现者。它是多层次的:就其普遍性讲,是作为实践者和认识者的整个人类;就其特殊性讲,是指作为实践者和认识者的社会集团(包括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氏族、种族、民族、阶级),社会团体,乃至科学共同体;就其个别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哲学范畴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一般和个别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两对范畴是相同的范畴。我们认为这样认识是不妥的,尽管一般和共性含义的区别不大,但是个别和个性是不能等同的。所谓个别是指单个的、特殊的、有别于其他事物的个体,即具体事物。个性则是指一事物之所以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是一事物所独有而他事物不具有的特殊属性。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流行的各种哲学教材中,一般与个别(或普遍与特殊,这两对范畴虽然在含义上有区别,但也可以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这对范畴往往没有它们应有的位置,绝大多数教材都没有专门的章节来论述,大概以为讲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就没有必要再提它了吧.这样处理是很不妥的.一般与个别在认识中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因而也是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源于斗争的无条件性和同一的有条件性;只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才能树立彻底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对事物及其矛盾如何存在和相互关系的最高概括;割裂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否定矛盾,否定人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正> 在哲学教科书中,矛盾的普遍性通常指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无处不在;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无时不有。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矛盾普遍性的概括。理解矛盾的普遍性离不开矛盾的特殊性,因为二者本来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然而从矛盾的普遍性的特定含义到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确有一定的理论困难。究其原因,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对矛盾的普遍性只作了一种意义上的理解,而缺乏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彭启福 《学术界》2004,(3):202-209
伽达默尔对诠释学真理的阐发和张扬,旨在昭示现代科学及其方法的局限性,而不是简单地否定现代科学及其所追寻的科学真理.诠释学真理既不是科学真理在精神科学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也不是科学真理的简单否定物或替代品.诠释学真理与科学真理的异质性主要表现有二1)科学真理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与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相关;而诠释学真理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理,与主体自身的存在方式相关.2)科学真理表现为知识型真理,旨在从对个别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知识;而诠释学真理则属于智慧型真理,它必须超越知识层面,实现文本的一般含义与读者个别情境的统一,创生出文本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传统的看法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此说乍看似颇在理,但却有两点存疑:第一,如果客观世界只存在特殊性事物,根本不存在普遍性事物,那何以能在我们的思维中有关于"普遍性"的认识呢?第二,如果普遍性中不包含特殊性,那何以理解列宁大加赞赏的"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包含着特殊东两的丰富性的普遍"(《列宁全集》第38卷,第98页)呢?可见,这个命题还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命题由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指出,并出现过两次.两次提出命题的角度及含义是有差别的.第一次是从本体论角度,即从矛盾的存在状况提出命题的,其含义是:矛盾的普遍存在是通过无数事物矛盾的特殊存在得以体现的.第二次是从认识论角度,即从如何认识矛盾的普遍性质和特殊性质提出命题的.其含义按传统的理解是:矛盾的普遍性质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质之中.这种理解有合理  相似文献   

13.
矛盾普遍性含义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矛盾的普遍性包括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矛盾性质的普遍性两个方面。矛盾存在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和过程中都存在着矛盾,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性质的普遍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具有共同性质的矛盾。弄清矛盾普遍性两种含义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澄清一些理论是非,坚持矛盾问题的精髓十分必要。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性质的普遍性的基本区别,在于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矛盾存在的普遍性是以“事物”为其直接对象的,矛盾性质的普遍性是以“矛盾”为其直接对象的。前者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始终都具有作为矛盾而存在这样一种共有的普遍的性质。后者是说,某种矛盾在一定范围内的一切事物中都存在着,或者说,某种性质的矛盾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性。简言之,前者说的是事物的共性,后者说的是矛盾的共性。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普遍性不是指各民族的文化中永恒存在着的共同性 ,而是指各民族的文化由于人性一致的原则而决定的按照共同的规律发展并经历着共同的基本形态。文化的特殊性不是指一个民族永恒地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本质 ,而是指每一个经历着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民族 ,在其文化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区别于其他阶段的特殊本质 ,或者两个处于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民族 ,各自所具有的区别于他者的特殊本质。文化的普遍性与文化的特殊性的关系 ,不是一般所认为的哲学上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或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本是一个东西 ,只不过因为人们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同才有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所以任何文化都是普遍的 ,又都是特殊的 ,文化的动态的普遍性即为文化的静态的特殊性 ,反之亦然。孔汉思的“普遍伦理”的错误在于把文化的普遍性理解为各种文化中永恒存在的共同本质。沟口雄三的“作为方法的中国学”的错误在于把文化的特殊性理解为一个民族永远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本质。在各民族的发展道路的问题上 ,因为文化的普遍性的原因 ,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发展道路 ,换言之 ,历史的“一般发展道路”是存在的 ;因为文化的  相似文献   

15.
中西古典美学面貌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各自所采用的主要推理形式不同。西方古典美学理论主要由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构成,而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则更喜欢运用类比推理。 1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或者说,是由一般性程度较高的知识推导出一般性程度较低的知识的推理。归纳推理的思维进程方向与演绎推理相反,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或者说,是由一般性程度较低的知识推导出一般性程度较高的知识的推理。类此推理的思维进程方向与上述两种推理皆不相同,或者是由一般到一般,或者是由个别到个别,也就是说类比推理的前提知识与结论知识在一般性程度或特殊性程度上是相同的。“类比”,即两个对象之间的类似,相符或有同样关系。类比推理是“在类比物与应予解释的系统之间”进行的,它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类似而推出其他属性的类似。类比推理的结构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一般讲哲学原理,总爱说,哲学的任务就是把握事物的本质,亦即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共相).本质等于共相,似乎已成为哲学上的一个定论.  相似文献   

17.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都是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正确地理解这些范畴,不仅对于从理论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是重要的,而且对于正确理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伟大的战略决策,增强我们在实践中的自觉性,也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它們的相互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辯証法。”毛主席在《矛盾論》中全面地阐述了这个問題,我們学习《矛盾論》时,自然应当首先把这个問題学好。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对性这个問題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說,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終的矛盾运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說,世界事物尽管千差万别,但它们都存在着矛盾,沒有矛盾的事物是絕对不存在的。自然和会社各种事物都存在矛盾,因而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它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揭示自然界各种事物自身的矛盾规律;以社会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  相似文献   

19.
牟宗三认为,讲哲学,既要讲哲学的普遍性,也要讲哲学的特殊性。局限于普遍性讲哲学,以为世界只有一个哲学,不承认有各民族哲学,不妥;而局限于特殊性讲哲学,以为世界只有各民族哲学,不承认有普遍哲学,也不妥。由哲学的普遍性讲各民族哲学的会通,而由哲学的特殊性讲各民族哲学的互补。中西哲学的会通与互补,可以就康德哲学来讲,因为康德哲学既可以统摄整个西方哲学,其感触界与智思界之“二界”架构又与中国哲学之“一心开二门”架构相通。由于不承认人有“智的直觉”,康德关于“智思界”讲得并不通透,而中国哲学在这方面却讲得透彻圆熟,所以中国哲学可以弥补康德哲学所存在的不通透之不足。我们不妨将牟宗三有关中西哲学会通的讲法视为进入其哲学本身的导标,而不必非得以其讲法作为我们研究中西哲学会通问题的唯一范式。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论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绝对性,而矛盾的各各特殊便造成个性、相对性。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在哲学史上,象这样把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辩证关系提到“矛盾问题的精髓”的高度,还是第一次。究竟能否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从认识史(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创立以来)关于一般与个别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去探寻“矛盾问题的精髓”说形成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