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国价值哲学研究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第一,需要的客观性问题.我国的满足需要论不同于西方的满足需要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认为需要都是客观的.需要并非都是客观的,以需要都是客观的为基础论证价值的客观性是片面的.第二,需要的合理性问题.主体需要并非都是合理的.以满足主体需要界定价值,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和理论混乱;如果把这种观点的逻辑贯彻到底,在实践上就会产生误导.第三,事实混同于价值及其原因问题.在价值哲学理论中,认为满足需要就有价值,实际上是把事实混同于价值,其思想根源正是快乐主义.第四,使用价值与哲学价值的区别问题.我国一些学者之所以用满足主体需要界定价值,理论上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用马克思说的使用价值来理解哲学价值.这种理解是不能成立的.从哲学价值的本质来说,价值必定是善的;使用价值则指物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而需要并非天然合理,满足需要并非都是善的.从外延来说,使用价值主要指物的有用性,通常指功利价值,哲学价值则不仅包括功利价值,还包括超功利的真理、道德、审美价值等.把使用价值混同于哲学价值,根本原因也是由于使用价值能满足需要,能产生快感,这种看法从思想根源上说也是快乐主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体现人的内在需要和意愿的真实需要为符号化的虚假需要所替换,标志着人的需要已发生了异化,满足需要的消费也随之演变成了异化消费。异化消费在给人们带来短暂满足快感的同时,更带来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和社会的公平公正秩序的毁损。人类要想拓展可持续发展的新时空,就必须消解异化的需要,扬弃异化消费, 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探讨或许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认为人的需要是多样化的,为了满足殊多的需要,就要有一个满足需要的场域,这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竞争性的,是混乱、自利的,但在这个场域中,个体必须依赖于他人的劳动和共同体的保护,这种关系就要求每个个体之间产生相互依赖并产生对共同体的需要.个体在市民社会中虽然是独立而自利的,并且在主观上抛却了共同体精神,但他们在需要的满足过程中会辩证发展地养成共同体精神.所以,混乱的自利的市民社会是共同体精神产生的必要阶段,因为这是每个个体自由的、自觉的向共同体精神的复归.  相似文献   

4.
价值是人类认识中客观存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一种概括.因此,认识论的深入研究,就不能不探讨价值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一、价值是认识的目的现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材都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最后归宿.这是因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因此只有满足需要,才是认识的目的.我认为这种解释是正确的,但不是彻底的.认识的目的是满足实践的需要,那么什么是实践的需要呢?人们实践的目的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价值问题,答案应该是人的需要(价值性)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马克思说过,人总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追求某种目的的  相似文献   

5.
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并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满足的过程.而消费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进行的用物品或劳务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行为与过程.厘清马克思关于需要、消费与人的本质之间的相关理论,对于今天研究以人为本的和谐消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应用学,就是对传统的历史应用观念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并产生新的思想观念,用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等活动。所谓历史应用观,一般是指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为改善其生存环境、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政权而总结前代经验教训,并产生新的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7.
任何社会变革,都需要一个顺应时代潮流而又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与西方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入手,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取向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在社会转型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价值是表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概念,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客体自身的属性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而人们对客体的需要则构成价值的主观条件。所谓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一价值是反映主体对客体肯定关系的范畴,权力价值则是反映社会这个主体与权力这个客体之间需要和满足关系的范畴。所谓权力,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它产生和存在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之中,其对社会的有用性构成了权力的价值属性。权力价值主体的需要和权力价值客体的满足需要的属性的统一就是权力价值的构成。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理论需要是人们基于对思想政治理论所具有的满足自我和社会的价值而对思想政治理论产生的一种内在渴求。思想政治理论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制约着人的思想政治理论需要。思想政治理论需要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还是个人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解决主体需要与客体状况之间的矛盾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不断满足人们多种多样和不断变化的生活需要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社会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和生态生活需要四个基本方面相适应,努力推进物质生活条件系统、社会生活条件系统、精神生活条件系统和生态生活条件系统建设是发展的基本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通过以实现人们生活需要的满足为根本目的的各种生活条件的生产创造、交换分配和消费使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论唐代诗人与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许多诗人都参与了小说创作 ,这是唐代小说一个相当显著的特征。唐代诗人在小说创作中自觉贯注诗人意识 ,使作品的内在特质诗化、叙事抒情化 ,并获得了诗的意绪和情趣。情韵弥漫 ,意境浑成 ,满足着人们明确而强烈的审美愉悦需要 ,对唐代小说的发展和成熟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达到了其他时代小说难于追攀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12.
“用正当的方式满足合理需要”是带有普遍性的管理和对待人的正义原则,其判断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促进生命发展,体现了当代正义论对人的平等尊严的维护,也由此确立了每个人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其客体在本文主要指每个公民,主体可以是国家、社会机构(特别是学校)、官员、教师、家长以及所有公民.它要求:不压制合理需要;用理性和规范限制不合理需要;通过自身努力满足合理需要等方面.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纠正不合理需要,培育和提升人的需要境界,培养满足需要的可行能力也是应有之意.在达成这一原则的过程中公民的责任感也得到了培养.  相似文献   

13.
吴雅思 《理论界》2005,19(8):58-59
人类是自然与社会的结合产物,因此人类,有不同于动物的需要,这种需要离不开社会。为了满足需要,人类进行创造,在社会中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创造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在社会中得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促进了自我的发展,并且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人类的需要出发,论述了需要的特性、需要与社会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人类作为社会本体的价值追寻方式。  相似文献   

14.
宗教文化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旅游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文化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精神领域中,它能满足人们求知、追求美、放松身心等方面的需要,宗教文化产品还能满足人们购买收藏的需求。这些特征恰恰与旅游的一些基本特征吻合在一起,具有满足旅游动机的内在因素,可以在旅游活动中发挥作用。因此,宗教文化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旅游资源。对这种特殊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科学的认识,采取慎重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正常的社会秩序、协调稳定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这种正常社会秩序和关系的建立,则需要由社会规范对之加以调整和控制。社会规范是人类活动的规则、标准,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的需要基础上,在长期沟通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引伸概括出来的行为模式,它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社会规范主要包括习俗、道德、宗教、法律、纪律等规范,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规范体系。社会规范体系有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这些规范是依次按历史发展顺序先后产生出来的。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发展,满足人们不同需要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战略方针,首先是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针对全球提出来的。它要求人们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时,以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需要之能力为前提。这一基本指导思想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同样适用的。就一个地区而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制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其中人力资源的开发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决定性因素所谓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通过人口素质的提高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众所周知,人口并不天然地就是人力资源。只有…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明基础从客观理性走向了主观理性.从关注自身目的的理性走向了关注手段和目的关系的理性.这两种理性在西方文化的历史上本来是同一的,但是,启蒙在批判形而上学的时候,实际上也否定了客观理性,理性因此主观化了.建立在主观理性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是要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自身价值,而是为了满足需要,而这种以满足需要为目的的民主制度就存在着走向极权主义的危险.在文化上,人的一切行为都按照满足物质生产的需求的模式来理解,这最终导致文化的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18.
人的需要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马克思的人的需要理论和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论进行必要的比较研究,既有利于从理论上确切地理解它们各自的精髓,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人的需要理论,也有利于在实践中从人的需要出发,去看待和把握人们的行为,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需要向更高的层次递迁,并在不断发展社会生产的基础上,相应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相似文献   

19.
关于需要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自发出第一声啼哭起,就会表达自己的需要(need),并通过行动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满足需要,人一生奔波劳碌直到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也是人性的重要方面.因而需要是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但究竟什么是需要?人有哪些基本需要?需要如何产生、其满足过程如何?这些问题是许多心理学家所关心的.本文试图综述心理学中有关需要的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一、勤退的动力学的条要理论德国心理学家勒温(s.r,,。。肝认为,当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唤起人的需要,即引起个…  相似文献   

20.
罗晓 《家庭科技》2016,(9):27-28
正交替运动是根据相对医学而产生的一种新健身观念和方法,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一种新措施。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交替运动,能使人体各系统生理机能得到交替锻炼,对自我保健颇为有益。体脑交替人们在进行体力活动,如跑步、游泳、爬山及适当劳动时,不妨中途停下来进行脑力锻炼,如棋类活动、智力游戏、背诵诗词和外文单词等。只有常练手脚勤动脑,脑力才能经久不衰。动静交替人们一方面要进行体力和脑力锻炼,另一方面每天抽一定时间使体、脑都安静下来,全身肌肉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