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五十年前,中国是世界上文盲人数最多的国家,五十多年后,中国共扫除文盲2.3亿,成为世界上扫除文 盲最多的国家。2000年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这一世界上最庞大的扫盲教育工 程,是中国政府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不断修订与完善扫盲教育法规,加强扫盲教育管理,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而 完成的。本文阐述了建国以来,扫盲教育法规建设、扫盲教育组织管理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扫盲标准的演变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订扫盲标准,开展扫盲验收,是我国扫盲教育管理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和制度。建国以来,我国曾多次发布扫盲标准,包括个人脱盲标准和基本扫除文盲单位标准,其历史演变进程揭示出我国扫盲标准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点。剖析这些特点对于深化人们对扫盲标准的本质性认识,提高执行扫盲标准的自觉性,推动扫盲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扫除文盲和提高国民素质方面,表现为扫盲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二者齐头并进。其体制合理,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对农村的扫盲教育进行了初步的尝试。虽说未能彻底实施,但其经验教训对以后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妇女扫盲教育的教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扫盲教材建设是扫盲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妇女扫盲教育的教材建设除贯彻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性、思想性外,应特别突出妇女特色,突出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同时,还要处理好政治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等几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他以一位饱经欧风美雨洗礼、喝过“洋墨水”的西洋留学生,走出高等学府的高楼深院,脱去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参与了“五四”时期的平民教育运动、独树一帜而成为二三十年代推行平民教育的杰出代表.在当时蜂拥群起的平民教育团体中,陶行知最早将平民教育的重心转入农村、并将扫除文盲工作作为平民教育的重点,摸索到了一套比较适合中国国情、民间习俗的扫盲经验.  相似文献   

6.
汉字再认识     
以往数以千计的文章和几乎所有的《现代汉语》教材对汉字的评价和结论是欠公正的。总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1、汉字是表意文字,而从表形文字到表意文字再到表音文字是文字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汉字是落后的文字,必须改革。2、汉字难认难记难学难写难打字(?)排印难输入,妨碍扫除文盲,妨碍全民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妨碍现代化建设。3、汉字与现代汉语不相适应,必然被表音文字取代,走世界文字其同的拼音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地区扫盲教育存在着扫盲教育观的误导、扫盲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扫盲教育的汉族化及过分正规化的实践操作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是:确立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相适应的扫盲教育观;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扫盲教育的理论研究;加强扫盲教育的灵活性,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壮大扫盲师资队伍,提高扫盲师资素质  相似文献   

8.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 ,扫盲后续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与效益 ,主要取决于各种保障措施的完善、落实与否 ,为此 ,有必要从方针政策、组织管理、资源配置、教学监测诸方面 ,构建起促进我国扫盲后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质量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9.
绥远省是民国时塞北四省之一,1914年袁世凯当政时将其从山西分出,并与兴和道组建为绥远特别区,1928年建立绥远省,至1954年并入今日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自治区)。近代绥远地区,尤其日本侵略后,处境危机四伏,加之当时本地封建势力和统治阶层的疯狂掠夺,使当地社会民众生存举步维艰,这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教育事业凋零破碎,基础教育举步艰难、教育工作者受到迫害。千里草原上的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高达90%以上,高于全国80%的平均线。近代绥远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艰难及对文盲的出现的影响极为深切。新中国成立后,自治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人民的参与,扫盲运动的开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这一政策的目标一是扫除文盲,二是提高民众的政治水平、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政治参与的热情。由于传统的文化背景、民众对识字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在社教中强化政治教育而弱化识字教育以及边区的经济、文化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使扫盲的实际效果与扫盲理想相差甚远。边区的社会教育既是群众性的扫盲运动,又是比较彻底的社会动员,后者显得更重要、更突出。民众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中共在乡村政权的认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共实现了在边区乡村权力主角的转换,并通过社会教育控制了全部乡村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1.
它的主要任务是:扫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逐步地做到一般的乡都有中等学校,一般的专区和许多的县都有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完成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和改革,积极地进行汉字的改革;消灭“四害”,讲究卫生,提倡体育,消灭主要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被作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整个扫盲进程中,师资问题是扫盲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山西省在农村扫盲教育的实践中从本省实际出发探索制定的教师选拔、培训、激励具体办法,对于完成扫盲任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探究建国初期山西农村扫盲教育中师资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对于当前农村扫盲教育的开展,更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字笔画复杂,字体繁多,因而难认、难记、难写,难于文字工作的机械化、难于迅速扫除文盲和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很不适合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应当加以改革。而拼音文字、易认、易记、易写、易于文字工作的机械化、易于迅速扫除文盲和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很适合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是最科学的文字,因而急需采用。但是,自从卢戆章于1892年创制第  相似文献   

14.
监测与评估是提高扫盲教育质量的基本环节。监测关注从量的维度审砚计划的有效性。评估则是对扫盲教育活动全程作出价值判断,其目的有判断、诊断、管理、研究等方面。监测与评估属两个不同的过程,各自有不同的规定性要求。  相似文献   

15.
曹兴华 《社区》2011,(22):65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浪潮中。1952年,我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6年,周恩来总理号召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文化进军,于  相似文献   

16.
一、俗字和正字法这里所说的“中国俗文字”,是指汉字中的俗字。因为“汉俗文字”这样的名称没有人用过,颇览生硬;“汉字俗文字”也很囌噜别扭;所以比照“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史”等名称称为“中国俗文字”。唐人颜元孙著了一部《干禄字书》,把汉字分成“正、通、俗”三类。他说: 自改篆行隶,渐失本真。若总据《说文》,便下笔多碍,当去泰去甚,使轻重  相似文献   

17.
陕甘宁边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的扫盲活动,是以识字为中心,辅以时事政治、生产常识、卫生常识宣传的一种教育;是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它在边区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边区文教工作的重心之一,一直受到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抗战初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建立“国防教育”体系,“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33至34页)要求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等社会教育活动,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与民族觉悟,为抗战服务.在这一教育总方针的指引下,边区政府针对当时边区文化落后,文盲达90%以上,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且还存在许多的落后的封建习俗的现实,明确提出:“要以极大力量来推行深入广泛的社会教育——利用群众生产之暇,给以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现代文盲有了新的定义:不懂国际语言英语,不会操作电脑,没有汽车驾证,那都将是新时代的文盲。母亲听了文盲的定义,作了自我分析。自己在上世纪60年代读了个初中,在农村也算个高级知识分子,但现在要再学习英语显然有困难,年龄大了也不适合驾车出行,那为了脱盲,看来只有在学习使用电脑上做文章了。我知道母亲有了"脱盲"的想法,就为她购置了一台品牌电脑,接上了宽带。暑假期间让我儿子回乡下体验生活同时也让他们祖孙俩结成电脑学习帮教对子,多在一起乐呵乐呵。儿子一听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文盲、半文盲人口的城乡差距缩小随着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扫盲工作的开展,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数量明显减少,而且城乡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城乡文盲、半文盲人口数量上的差距缩小。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中学化学教育在观念、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化学教材呈现出“一纲多本”的局面。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学化学教师应该掌握研究各种教材的一般方法,具有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为此,笔者想结合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对研究教材的一般方法作一探讨。 一、教材的构成 所谓教材,是指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教师和学生编选的一切教学材料。中学化学教材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