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笑眯眯的大肚弥勒,双臂高举,脚下的布袋放置一旁,题款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这画配上此诗,把大肚能容天下事、慈颜常笑世上人的佛主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作者那夸张而得体的造型,娴熟而流畅的技巧,也随之跃然于纸上。  相似文献   

2.
布袋和尚是禅宗中重要的人物形象,从禅宗典籍中的记载可看到这一形象经过了数度的演变而成,在民间布袋和尚化身为弥勒佛,成为重要的民间信仰.这种演变转化实际上体现了禅宗思想由唐至宋元的变化和流播,同时也催生了布袋图像的艺术创作,这些作品具有深刻而独特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3.
我是很喜欢游览庙宇的,还特别偏好欣赏弥勒佛像。这像很别致,衣寇不整,袒腹露胸,一扫其他诸佛像的庄严、肃穆、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态。他开口常笑,给人一种幽默、诙谐的味道。弥勒佛又称"皆大欢喜",他那一脸玩世不恭的滑稽相,是真心诚意地对香客笑脸相迎呢,还是哂笑那班善男信女求神拜佛的虔诚?更饶有兴趣的是弥勒佛龛前的几副楹联,寓意颇深,耐人回味。  相似文献   

4.
松本文三郎的《弥勒净土论》误解了早期佛经中的记载,混淆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关系,在此错误的前提下否定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认为其受到了后世大乘思想的影响。松本文三郎以义净记载印度小乘佛教不礼菩萨、不读大乘经,来证明小乘佛教一开始就没有菩萨信仰,其理由不成立。实际上,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时期。小乘佛教内部孕育了大乘佛教,其中弥勒信仰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源头。松本文三郎的弥勒信仰起源论观点有误、证据不足,实为倒果为因。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弥勒造像是我民族文化的一宗珍贵遗产。它源于印度,流自西域,而极盛于中土,和同着“盛唐之音”登上艺术的顶峰。在中印、胡汉文化之交汇中,在本民族艺术精神的鼓荡下,沿着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走向,弥勒造象明显地体现出一个精神文化民族化的历程。它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三个影响深远的造形:北朝的交脚弥勒菩萨、唐代弥勒大佛与五代之后的布袋弥勒  相似文献   

6.
说腹     
闻禄 《人生与伴侣》2007,(12):38-38
说到腹,大家可能马上会想起许多寺庙里笑嘻嘻地挺着大肚皮的弥勒佛。那么,就让我们从弥勒肚谈起吧——  相似文献   

7.
试论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的交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其实,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不但古来弥陀信仰者亦可兼修弥勒净土,而且弥陀类经典也包含了弥勒净土因素;无论是传统的弥陀净土信仰,还是李唐伊始的白莲净土信仰,都有弥勒上生或下生的痕迹;元代正统白莲净土信仰中的弥勒信仰,主要是往生弥勒净土,而宋末以来的民间白莲净土信仰,则逐渐将弥勒下生信仰取代了弥勒上生甚至于弥陀净土信仰,以之作为民族斗争的工具;元代传统的白莲净土信仰,与当时中国化、民间化的布袋信仰,彼此也是共存的。  相似文献   

8.
试论魏晋南北朝寺院地主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地主经济的产生与佛教传入我国有关却并非同步,寺院财产的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现是寺院地主经济形成的标志。寺院地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寺院地主经济是添加了佛的风韵的封建地主经济。本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呈现出一种渐起大落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日前。贵州省2007年度重点建设项目——梵净山佛教文化苑暨大金佛寺奠基仪式在贵州江口县太平乡梵净山村举行。引人关注的是,大金佛寺内拟供奉的金玉弥勒佛像斥资1亿元.高5米.耗用250公斤黄金及名贵珠宝、翡翠打造。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弥勒金佛。  相似文献   

10.
梵净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辟支佛在梵净山活动时期就有“古佛道场”之谓;净土宗传入梵净山后,弥勒道场建立;明万历年间,钦命僧妙玄重开梵净山,把临济宗带到弥勒净土道场,使梵净山禅净双修盛极一时。“弥勒道场”不止一个,是因为各地与弥勒因缘甚深,古有“天下不平,弥勒出世”之说,中国古代多动荡,所以弥勒现世的地方就很多。梵净山被称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可见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地位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若论今秋寿山石拍卖市场最为热门的拍品,福建东南秋拍夜场中一枚重58g的乌鸦皮田黄冻石布袋弥勒摆件无疑是其中之一。这枚田黄细润通灵,六德兼备,当属顶级质地:而更妙处在于,雕刻家利用这枚田黄饱满的石型,以圆雕技法琢刻一尊五短身材、开怀大笑的弥勒造像,那憨态可掬的形象让人难以忘怀,一位收藏家曾对这件作品赞叹不已,称:“这块田...  相似文献   

12.
西安碑林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分别收藏一通三尊式残造像,碑面下部残缺。主尊均施转法轮印,身披帔帛,为身着菩萨装的弥勒佛。两通残造像主尊残缺部分为交脚坐姿的弥勒像。弥勒造像的出土是弥勒信仰流行的反映,而弥勒信仰的流行与北魏时期长安地区高僧的译经和传教活动密不可分,弥勒佛典的翻译使长安成为弥勒信仰流行的重要区域。两通残造像的制作年代是北魏时期,其中碑林残造像的年代在北魏延昌至正光年间,西安博物院残造像的时间则在北魏晚期。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的转型,以武宗会昌排佛为一大关键。此前寺院经济主要依赖于皇室、贵族的布施,僧侣交结多显宦世族。会昌后,寺院经济受到限制,加之中央财政和贵族经济势力衰退,寺院不得不向庶民寻求布施,通过扩大信众数量以获得必要的经济资助。迅速扩大了面向庶民娱乐需求的讲经活动,以通俗故事演绎佛理,这一“转变”过程中产生了俗讲和变文。中唐寺院经济转型及僧俗关系调整,则为中晚唐文学转变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2013,(6):69
很多人提起禅茶就以为是寺院的茶,其实这都源于大家对禅茶了解的不全面。禅茶狭义上是指寺院僧人自己种植、采制、饮用的茶。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茶广义为开启智慧、净化自心、明见佛性、昭示佛理的茶及茶文化。这个就不仅仅限于寺院和僧人这个范围。  相似文献   

15.
乐山大佛     
我的爸爸收藏了一本邮票,我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其中有一枚乐山大佛我最喜欢。爸爸告诉我,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凌去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大佛依山临崖而凿成的弥勒佛坐像,形体巨大,头与山齐,脚背可围坐几百人,造型端庄,气魄雄伟,看上去“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  相似文献   

16.
弥勒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弥勒信仰中包含着深厚的"人间净土"情怀。中国弥勒信仰中体现的大度、忍耐、逍遥,将入世与出世完美统一的精神,对于在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古代知识分子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弥勒信仰较之其他的佛菩萨信仰———如弥陀净土信仰、观音信仰、文殊信仰等,显得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出现讳言弥勒信仰的状况。从古代文人与弥勒信仰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对弥勒信仰在中国古代的演变轨迹作视角比较独特的考察,可以揭示中国佛教弥勒信仰的某些独特内涵,为当代佛教建设提供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17.
须弥山石窟,这座1400多年前开凿的艺术宝库,曾得到明朝皇帝英宗的赐名;这里的一个弥勒大坐佛,比云岗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这里的“一佛二菩萨造像”,堪称北周造像雕塑精品,中国罕见——  相似文献   

18.
据佛教经录记载,《弥勒为女身经》曾两次单独传译,第一次为东汉末,已失译人,第二次为西晋竺法护译,但至今以上两种译本皆已不存。《大正藏》所收两处有关《弥勒为女身经》的内容,一见梁朝僧?宝唱编《经律异相》,另一载于康僧会所译《六集度经》中。根据现存经文,弥勒菩萨曾受女身并为佛所度化,这一经典流行于汉末至隋,体现了弥勒信仰对女性的宽容,是大乘佛教时期女性地位提升的表现,获得了较多的女性信仰者。  相似文献   

19.
寺院经济是佛教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国寺院经济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政权对汉唐之际的寺院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政权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对寺院认可是寺院经济产生的前提,政权、信众的赠赐施舍是寺院经济财富积累的基础,寺院所从事宗教文化活动承担着社会教化和慈善事务。寺院经济的发展壮大与世俗地主经济矛盾加剧,产生了种种限制寺院经济的措施,其极端就是"三武一宗"灭佛。至唐代中叶后,寺院、僧尼的免税特权逐渐消失,寺院经济的经营模式也向禅林制度发展。  相似文献   

20.
拉卜楞寺院的宗教舞蹈钦木伦珠旺姆“钦木”作为寺院宗教法事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诵经、放生及晒佛诸项共同组成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拉卜楞寺五彩纷呈的宗教文化。本文仅就拉卜楞寺钦木作一粗浅探讨。一、“钦木”的历史渊源钦木,意为“跳”,与之意义相近的是“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