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福建历史上,演变为祠神的巫觋为数不少,妈祖和陈靖姑是其中著名者。由巫至神之路,也是信民造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灵验传说和美德故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灵验传说的主要特点有:满足信众需要、神明功能多样、实现本土化。美德故事的特点则是攀附制度化宗教(包括佛教和道教)和用儒家传统伦理塑造神明形象。从信民编排的美德故事中,可以看出祠神信仰的道德取向。  相似文献   

2.
"五显神信仰"是一种历史悠久、传播地域广泛的民间俗神崇拜。"五显神"原为宋代徽州婺源的一个地方民间俗信神灵,后来在南宋皇室及部分官吏的推崇下,被引入佛教寺院供奉崇祀;宋元以降,又演变为道教的神灵而得到广泛的崇拜。然而,宗教界及学术界关于"五显神信仰"的研究还非常之少,因此,关于历史上五显神产生的时间、神源、信仰分布状况、与民间俗神"五通神"信仰之关系、与佛教"五通仙人"等信仰之关系以及历史演变情况等,还十分模糊,有些论述似是而非。本文对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关于"五显神"的信仰崇祀状况进行考述,以求廓清相关史实。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及明清小说中的神行术,可分为直接在腿上脚上的器具、神帕、钻天帽、入地鞋、灵符等.神行术故事的来源,并非完全出于佛经的木鸟故事,还有中古时期僧传所载高僧们为自神其佛教的幻术表演.故事母题由梵入华的早期,道教法术就敏锐地关注并及时吸收.这一神行能力有时还被宣扬可通过服药获得.而现实生活中那些具有神行异能的"飞毛腿",则是神行信奉由来的现实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4.
峨眉山佛教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的峨眉山是作为道教名山而存在的,被称为道教第七洞天。东汉蒲公故事系宋人伪造,峨眉山佛教滥觞于东晋时期高僧慧持入山建普贤寺。峨眉山曾长期处于佛道并存格局,明清以降,才演变成为佛教名山。  相似文献   

5.
儒教、佛教、道教(或神道教)是东亚社会的三大基本宗教。在东亚社会的传播和演变进程中,这三大宗教既有冲突,又有融合。伴随着冲突—融合、融合—冲突的旋律,东亚三教最终走向和合。和合构成了东亚三教的基本内容和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6.
人们往往认为北斗信仰与猪神崇拜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无法解释考古材料及文献记载中出现的以猪象征北斗的观念,甚至武断地斥为虚妄之说。本文通过分析佛教、道教以及笔记小说中的相关记载,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北斗与猪神的内在属性有很多一致之处,如水、北方、冬季、黑色等等,这构成了民间以猪象征北斗的心理基础;而佛教中猪形神与道教北斗星神的合流则间接证明了北斗与猪神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神人、真人、至人、圣人是庄子哲学中精神自由的代表,具有自由自在、自至而成、自然而然、自性逍遥的特征。“神人”观念在被道教用来深化方士的神仙思想、构建游仙思想时,演变成为一种信仰。由于道教理论基础的先天性不足和宗教实践方式的可验证性,游仙思想最终走向了破产。但“神人”观念却由此从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两个层面对魏晋时期的精神生态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之中。  相似文献   

8.
斗姆是宋代产生的与星辰崇拜相关的道教神,与其关系最密切者,当属北斗九皇。斗姆首次出现在道经中,便是为了解说北斗本生故事,因其发愿而化生了北斗及众星。该神灵开始时没有独立神格,大部分特性都依托于北斗信仰而存在。之后随着与摩利支天的融合,开始渐渐具备诸如"三头八臂"及"猪脸"等个性化特征。同时拥有佛道二教的包容性,也使其更易于获取普通民众的信仰。至于清代中后期,随着民间化发展,斗姆信仰开始与九皇信仰并驾齐驱,并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包括持斋、游神等活动在内的"九皇斋"成为该信仰最主要的模式。泉籍人士远走南洋,也将这一信仰带出了国门,演变为今日东南亚盛大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9.
“泛神论”是郭沫若早期思想和世界观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今人研究他的早期思想和世界观所势必面对的一个较大难题.笔者认为:郭沫若泛神论有如下主要内涵:它的基本概念表现于“泛神便是无神”,“我即是神”这类“快人快语”式的表述中;它由欧洲泛神论者的“神”、印度哲学的“梵”和中国哲学的“道”这样三种相当不同又有某和同一性的概念加以部分吸收,主观改造而成.它的理论来源是斯宾诺莎、《奥义书》、庄子以及佛教.它不是  相似文献   

10.
刘勰家族成员名字特点,符合天师道信仰的特征,属典型的天师道家族,而且,他们属于道教的灵宝派。从所取名字上,可以探寻到刘勰其人与其家族杰出人物刘穆之存在着精神上的呼应和继承;刘勰《原道》篇中,关于世界构造以及"神"或"神明"的概念,与道教灵宝派"投龙简仪"有密切关联;其金、玉相对的叙述方式,也是出于道教的传统。至于刘勰文论中"养气"等观念,更是道教思想的翻版。  相似文献   

11.
《云笈七籖》成书于北宋真宗年间,其中丰富的心性思想能够呈现此前道教心性学发展的概貌.道教心性学主要涉及性、心、神、情等范畴,与道家思想关联甚密,同时也得益于儒家与佛教心性理论的影响,并反过来深刻影响了儒家与佛教思想的发展.总的来说,道教心性学的发展成熟是伴随瓦解“道”的外在至上性与张扬“心”的自主性之过程逐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对于日本人来说,佛教曾是外来异己文化。然而,历经1500年的历史演变,佛教已成为日本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予日本人的情感、意识、理性诸方面起到了深刻及久远的历史性影响。其以祖师崇拜为基点的佛教信仰,构成了日本佛教的民族特征,并与神道教、天皇崇拜主义一道共同给予日本文化以深远持久之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东汉时期,西王母是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神祇之一.她的功能也日益多元化,其中救苦救难是最重要的内容.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西王母崇拜被引入道教,成为道教神谱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其救苦救难的功能渐被观世音菩萨所取代.究其原因,首先佛教以苦立教,注重解脱,道教则以生为乐,追求长生.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需要获得民众,而道教则有意去民间化.最后西王母信仰有复杂的仪式,而观世音信仰则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4.
日本文化具有双重结构的特征,日本民族在坚持固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吸收外来文化,在不断的摩擦融合中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神道教和佛教是日本两大并存的主要宗教,本文通过探究神道教与佛教在历史变迁中的双向交融过程,从宗教的角度展现日本双重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自从六朝至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是道教传播的重要区域之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神与仙继承了中国原始宗教、古代神话、古代宗教所崇拜的诸神,又容纳了民间信奉的众神,吸收并发展了得道成仙的思想。因道教诸神来源于民间,对信仰者来说并不陌生,因此道教在长江流域很快赢得了民众的崇奉。  相似文献   

16.
试析道教身神说的医学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身神说是道教存思修炼术的基础性内容。身神说来源于医学理论的宗教化,具有医学生理学和宗教神学的双重内涵。道教存思修炼术在历史上曾取得过重大的医学成就,是道教医学对人体生理学的重要认识手段,其认识过程和认识成就均通过身神说反映出来,所以,身神说具有深刻的医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干宝的宗教信仰属于道教。其宗教观之形成与孙吴文化密切相关。佛教对于干宝的影响甚微。《搜神记》虽然为《法苑珠林》大量采录 ,其中故事多属于道教 ,佛教故事很少。把握干宝及其所处时代的道教文化精神 ,是解读这部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唐代华山神灵异故事体现了民间信仰的转型变化:它既有本土山岳崇拜成分,还吸收了佛教冥界观文化因子,折射了本土与异域文化间的融合渐臻佳境.华山神灵异类故事,包含乞灵求验、掌管冥务、华山秽闻等题材.乞灵求验寄托了世人对山岳神的期盼,体现了民间信仰的世俗化;掌管冥务将佛教地狱审罪观念纳入到了山岳信仰中,反映了唐时山岳信仰交融性的特征;华山秽闻则影射了贵宦秽闻.  相似文献   

19.
航海是带有极大冒险性的事业,在难以抗拒的大自然力量面前和科学技术不够昌明的年代,人们只能把身家性命的平安寄托于神明的保佑.传说有个天妃能够拯救航海者于狂风怒涛之中,增强他们从事海上航行的勇气,这个神话是促使妈祖由一个普通民女演变为天妃、天后神的原因.对妈祖的信仰和崇拜,到元代臻于极盛.  相似文献   

20.
从《太平经》看道教称谓对佛教称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太平经》看道教称谓对佛教称谓的影响俞理明中国的道教源远流长,到东汉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体系,其中,包括对神和人的等级系统。神人者象天,天者动照无不知;真人者象地,地者至诚不欺天,但顺人所种不易也;仙人者象四时,四时者,变化万物,无常形容,或盛或衰;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