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商品、货币和资本三者是不同的理论层面,货币是商品的完成,资本是货币的完成。从商品中,马克思看到的是异化;透过货币,马克思走向了物化;只有站在资本层面,才能看到资本承载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才能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去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对这三者的步步深入,达成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机理的分析和批判。对马克思资本概念的理解,关系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涉及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亦有其内在矛盾。我们既要认同这种现实状况又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当下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与黑格尔身体观内容及其联系的澄清,有助于重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价值。在自然观中,黑格尔以非还原主义理解身体与自然的生命始源性关系,这一理论视角为马克思继承,但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过度抽象的思辨体系消弭身体有限性以及身体相对于自然的独立性。就对象性内容而言,持和解态度的黑格尔以身体行动、劳动等范畴表述身体主体性与他者之维,马克思肯定劳动对身体主体性的积极意义,同时揭露异化劳动的社会关系本质是身体的自然力被抽象化为依附资本的劳动力。在自由维度上,黑格尔指明身体自由的精神哲学基础是占有及其承认,马克思通过批判身体不自由的社会现实,强调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建构新的占有方式是实现身体自由的历史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批判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的异化现象的批判中形成的,他着重考察了资本主义的三种空间形态,并依次形成了三重批判视角:城市空间批判、社会空间批判和全球空间批判。在城市空间批判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引起的城乡空间对立,阐释了城市空间中阶级对立、异化劳动等矛盾;在社会空间批判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中的不公,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形态必将被社会主义空间形态代替的历史规律;在全球空间批判上,马克思揭示了全球化造成的空间地理失衡,号召落后国家打破资本主义的空间霸权。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批判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的异化现象,对于我国如何应对全球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形势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城市化,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新形势,打破资本对空间的垄断。  相似文献   

4.
对资本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解是马克思展开其资本批判的前提,也是我们研究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必须首先弄懂的问题。马克思对资本的思考是从对国民经济学家的批判开始的,又本质地关联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本质也就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而其起源则是资产阶级社会制度的确立。因此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批判,进而,他呼唤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马克思技术批判的实质是对劳动异化问题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回答。设计/方法马克思以技术进入生产过程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为线索,探讨了二者关系的辩证发展,其核心是以剩余价值规律阐释技术发展的资本逻辑及其对劳动者的异化作用,其根本追求是劳动者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结论/发现马克思技术批判的辩证发展观蕴含着否定之否定规律,预示着劳动者与技术关系在新时代将迎来辩证否定,劳动者终将恢复对技术的支配地位。马克思技术批判辩证观的当代价值是重新确立劳动者对技术的主导地位,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看待技术的作用条件,以及推动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理性形而上学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存在论基础,在资本主义状态下人被物(如资本、商品)统治的实质是抽象理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造就的异化。马克思在异化劳动中找到了理性形而上学的现实根源,异化劳动理论成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切入点,并指明了回归现实生活的过程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7.
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就开启了对理性化资本主义的批判,沿着马克思理性批判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异化劳动理论,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延伸至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中。在当代视野下,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工业社会的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性问题的反思等方面,马克思理性批判思想都彰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气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视域,从异化劳动和私有制视角对资本主义劳动的不正义现象进行了历史性解构与批判。他在对资本主义劳动的目的和价值、劳资关系和交换实质以及社会劳动财富分配的剖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并揭露出“资本永恒正义”的虚伪性和雇佣劳动制度的非正义性事实。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作为科学的真理,对培育“因劳称义”的社会新型劳动观,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首次运用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他将《资本论》视为艺术的整体,其资本批判的辩证叙事方法中蕴含着诗性思维,这种思维以诗性隐喻的方式呈现,以谱系的方式展开,在马克思的资本批判中构成内在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诗性隐喻谱系具有明晰的结构,它将幽灵与众多隐喻内在地联系起来,通过幽灵出场、幽灵显形和驱逐幽灵三个阶段,以隐喻的形式阐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辩证道理,揭示资本自身运动的展开方式。从幽灵出场到幽灵显形体现了对资本由现象到本质的辩证叙事方法,驱逐幽灵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历史辩证法,它们形成了马克思对资本辩证运动的诗性的总体把握。诗性隐喻谱系是用艺术的方式领会世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以资本命名"现代",其现代性批判就其理论性质而言乃是对资本的现代性批判。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现代性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性质,它体现为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和作为"社会关系"的资本的内在统一,统一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意义上展开的资本现代性批判,突出地体现为一种现代性的辨证批判,这种辨证的批判蕴含着一种资本的"边界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理念来指导,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理念构建的关键在于坚持对资本现代性的辩证批判。  相似文献   

11.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贯穿马克思早期至晚年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马克思发动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明确的理论靶向以及崇高的价值旨趣.雇佣劳动侵蚀劳动正义、异化劳动成为大众命运、"资本正义"话语粉饰太平以及劳动解放谋划屡屡落空的社会存在情势,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出场背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锋芒则指向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马克思从形而上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可能性、现实可能性与必要性.阐述了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政治经济学解构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指出了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使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进入到现实领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概念,又是剩余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批判所指涉的重要问题域,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关于经济建设方面的论述,重析"异化劳动"所彰显出的辩证法内蕴,对于正确理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方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出劳动异化导致劳动与资本对立.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对其辩证结构作深入阐释,能清楚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维度.[结论/发现]首先,"异化劳动"的批判性内涵是马克思重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依据;其次,"异化劳动"对"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历史透析是马克思建构合理生产方式的重要方法;再次,"异化劳动"作为资本的否定性辩证法,展现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的历史批判力与判断力.  相似文献   

14.
劳动作为重大的理论课题,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后果。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之间,保持着一种深刻的思想传承关系。简言之,古典政治经济学第一次揭示了劳动的社会历史内容,以此表达了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黑格尔将其上升为现代性的一个哲学问题,进一步描述了近代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结构及其矛盾;最后,马克思把劳动理论推进为一个彻底的批判理论,达到了对资本主义的彻底否定性理解。在马克思全部理论中,哲学的“劳动”概念和经济学的“生产”概念构成了表征理想和批判现实这两个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把劳动分工与社会发展史结合在一起研究,指出劳动分工既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进步,也能产生阶级和社会不平等。安德烈.高兹把对劳动分工的批判延伸至资本主义科技、教育的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是一种统治关系、等级关系,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劳动分工与社会公平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和安德烈.高兹的劳动分工理论启示中国,要促进社会公平既要充分发挥劳动分工的积极作用,又要建立公平的教育、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劳动分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在认定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三要素即土地、资本、劳动相分离的事实基础上,开创了他的"劳动异化"理论,主张通过扬弃生产资料私有制来扬弃"劳动异化"。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批判性地认识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思想。  相似文献   

17.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马克思对劳动与资本对立之谜的破解体现为“三维理路”,即通过经济逻辑揭示资本增殖“交换关系之谜”的事实批判,通过政治逻辑呈现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现在受抽象统治”异化生存状态的价值批判,以及通过实现人的解放逻辑完成对劳动与资本对立历史性超越的哲学批判。三重批判体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的真正统一,实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8.
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学界对公共卫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其实百年前,马克思就曾对资本主义的公共卫生问题展开深度批判。对资本主义公共卫生问题的揭示,是马克思公共卫生批判的立足点,他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恶劣的生活环境、糟糕的饮食状况和肆虐的霍乱疫情;进一步剖析出资本主义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的根本成因在于资本逻辑,体现在资本对工人的奴役,资本主义公共卫生治理的局限性以及资本主导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公共卫生问题化解的根本之道在于以人类解放为目标指引,依靠无产阶级的主体力量,以革命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公共卫生批判对当今的公共卫生治理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涉及社会制度保障、人民至上理念以及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西方世界先后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是由伯恩斯坦、考茨基等开创的第二国际传统的思潮;二是发端于俄国、苏联而由西方一些共产党理论家所全盘接受的第三国际传统的思潮;三是卢卡奇等人最早提出后又被法兰克福学派所继承和发展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它们之间的争论在哲学上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第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不是哲学?第二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三种思潮在哲学上的争论与分歧是紧紧地同社会理论方面的争论与分歧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国际传统的思潮为当代资本主义辩护,主张对当代资本主义实施改良的态度;第三国际传统的思潮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批判,主张对当代资本主义实施革命的态度。后两种思潮尽管都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理论出发点截然有别。共产党的理论家出发点主要是马克思的社会矛盾运动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出发点则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和异化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劳动"概念具有三重逐渐递进的逻辑层次:一是抽象层面上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历史形式所共有的"一般劳动",二是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指挥工人生产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三是代表着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劳动"。在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到《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过程中,马克思逐步推进了关于现实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从资本本身的内在矛盾运动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合理性与历史暂时性。以历史辩证法清晰地梳理《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概念的逻辑演进,是把握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