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绾结宋元短篇话本,如“杆棒”类的《花和尚》、《武行者》、《徐京落草》、《王温(实为扬温)上边》等,“朴刀”类的《李从吉》、《青面兽》等而成的长篇小说《水浒传》,虽然依凭历史事件而结撰,其描写的内容不过是一部写江湖侠义英雄的传奇小说而已。一群江湖侠义英雄由散到整,齐聚梁山,对抗官府,最后又回归到忠君老路从而走向悲剧。  相似文献   

2.
林冲是《水浒传》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对于林冲形象的分析把握此前多有论述。本文着重阐明两个观点 :一者认为林冲是《水浒传》中最具现实感和人性美的形象 ,其性格是丰富而完美的 ,而冷静、精细与忍让正是其性格丰富与独特之所在 ;二是认为人们对林冲形象的重视和喜爱体现了作者及大众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3.
林冲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只有一个名字,是第一批上梁山落草的绿林英雄。《忠义水浒传》已将林冲成功地塑造成为“逼上梁山”的典型人物形象了。他是继王进之后被奸臣高俅迫害的第二个八十万禁军教头。高俅为了让其养子高衙内霸占林冲的妻子,设计陷害林冲,致使林冲走...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主流是墨家思想,这主要表现在:《水浒传》中的人际关系与墨子所主张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相符合,《水浒传》英雄的“替天行道”主张与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相符合,而宋江性格的多重性表现出墨子社会思想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5.
“官逼民反”是《水浒传》作品主题之一,而林冲则是“官逼民反”的一个典型。文章用语用学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对林冲从出场到逼上梁山这一过程中的话语进行分析,表明林冲的话语生动地反映了他“委曲求全、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以及“官逼民反”的主题,从而以实例说明语用学理论指导文学作品解读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的悲剧是世俗的悲剧,为了更好地阐明弥漫全书的悲剧意识,可以从悲剧心理的角度加以论述,说明作者实际上并不看重传统为世人所选的道德之路,而更看重的是英雄本身。在世俗的争夺中,由眼前的水浒英雄之不平,联想到历来人世间的不平,把对个体英雄之死的悲愤提升到历史深层文化的层面,这由衷一叹不仅体现出苦求千秋功业的无奈,而且说明忠义理想在现实血腥面前的破灭以及作者对梁山一梦的失落。  相似文献   

7.
水浒英雄早期个体的反抗起点往往多因个人遭遇的社会不公而起,有所谓“为盗”与“匪气”的性质,但是由于实现了上梁山在宋江领导下对抗官府而“替天行道”这个英雄群体所追求的理想终点,使水浒英雄的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研究《水浒传》须从整体上考察水浒英雄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萨勒姆女巫》是一部因个人过失在无序的世界中丧失身份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道德升华、完成救赎的平民悲剧。米勒开拓性地塑造了一位平民悲剧英雄并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悲剧精神,激发了观众的共鸣和心灵净化之感。该剧专注于社会改造和道德净化,力图为陷于生存困境之人提供道德启谕。笔者在总结米勒独特悲剧观的基础上从荣格个体化理论的视角分析该剧主人公向悲剧英雄蜕变的心路历程,阐释该剧现代文化背景下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关怀,挖掘其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刻思想主旨。  相似文献   

9.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把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贯穿起来,展示了我国三千年的兴衰历史。作品中的人物身份不一,性格各异,但总的看,《史记》中的人物都具有一种英雄气质和悲剧性质。“《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有理想、有目标,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过重要贡献,或者至少曾经对当时社会有某种震动,对后世产生过某种影响。”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人物,具有崇高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乃一世英雄,由于自身的悲剧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和蜀汉政权的悲剧结局。他所追寻的“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理想最终没有实现,其主要原因就是他所信奉的“义”是狭隘的,他的思想基础是落后的,使他看不清当时的天下大势,最终丧失了他“人和”的优势,足为后世之戒。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美学思想是中国特定的社会现实与文化语境的历史产物。是特定时代与独特个体的双向互动,是梁氏启蒙新民的政治文化理想在美学思想领域的个性化体现,具体表现出尚实意识、趣味理想、人文品格三大基本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2.
常州市民间融资规模达到31.49亿元,主要是中小企业间融资和家庭中个人融资。民间融资中,企业间的融资与家庭间个人融资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民间融资作为一种自发的融资方式,其产生与发展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当前,民间融资面临亟待法律定位、缺乏金融监管以及当事人法制观点淡薄等问题,必须合理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论陶不论是观点、方法、文风都开辟了陶渊明研究的一个全新时代。他格外看重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认为陶是屈原之后第二位最具个性的作家 ;从三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陶“潜伏的特性” ;认为陶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其根本的人生观是自然和自由 ;提出和论证了陶享年五十六岁说。他在治陶方法上中西结合 ,注入鲜明的个性 ;在创作和做人上也受陶影响。他接受陶渊明有自娱、写史、启蒙、恋乡等数种动机  相似文献   

14.
《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梁生宝哪一个是更成功的艺术形象问题,当年曾引起过不小的争论。随着1980年代批评话语的转型,当年的一些评价面临着新的检验,仍有较大的阐释空间。甚至象郭振山这样的被否定人物,都多了几分可理解性。梁三老汉、梁生宝、郭振山这三个在历史漩涡中沉浮的人物,实际构成了《创业史》文本的一种新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三遂平妖传》、《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4部明代小说中“量”字用法,共得语料12条。描写“量”在四部小说中的词义分布和用法,并归纳出由“量”构成的复音词26个。  相似文献   

16.
汪象旭创作的仙话小说《吕祖全传》,是明清小说中对黄粱梦故事进行全面创新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他根据自身经历,在原有故事框架基础上,把整个故事内容情节做了全面的改编,用入梦前、梦境中、二次入梦和梦后再试等故事,将吕洞宾塑造成仁义忠孝、智勇双全的完美人物形象。除此之外,《吕祖全传》还是唯一试图将南、北道教记载的黄粱梦故事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它不仅包含了吕洞宾醒悟黄粱梦的内容,还将化卢生入梦的故事吸收到作品中,形成了完整的黄粱梦神话故事版本,成为吕洞宾仙迹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吕祖全传》也开创了使用第一人称撰写小说故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三遂平妖传》、《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4部明代小说中“量”字用法, 共得语料12条。描写“量”在四部小说中的词义分布和用法,并归纳出由“量”构成的复音词26个。  相似文献   

18.
戊戌时期,梁启超对西方史学已经有初步了解,近代西方学术文化中所包含的历史进化观念,世界史观和“民史”思想,以及西方历史著作所带来的一些新的史学观念,在梁启超早期史学思想中都有反映。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最早关注教育宗旨问题的学者。甲午之战后,他从救亡图存出发,提出了“以政学为主义,艺学为附庸”的办学方针,强调对改革急需的政治人才的培养。戊戌变法后,高举培养“新民”的大旗,率先对中国近代教育宗旨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五.四”运动后,又提出发展“圆满人格”、“学做现代人”的教育方针,倡导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三达德”教育。他对教育宗旨问题的不懈探索和大力倡导,突破了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推进了精英教育向社会教育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他已关注到现代教育的真谛,即人格教育问题。所有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提出的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他本人而言有其确定而厚重的文化内涵,这种理解早被他编写进《德育鉴》中。正是该书所容纳的历千百年不衰的道德话语探讨,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调与特色,使得它毋需舶来的独断形态的宗教,而全凭可以靠理性来把握的价值学说,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和代代相传,就有效地传播了做人的标准,确立了文明的基本纲常。这种过往文明进程的基本支撑力,也正是早期清华国学院神话的真正谜底,更应在今后的历史中被自觉地"接着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