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建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Z1)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中国近年来学校收费制度的确立、深化和普及是一种教育商品化过程。所谓教育商品化实质上就是教育被人们作为一种以货币为媒介、以收益为目标的交换对象 (即商品 )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过程。按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标准 ,教育服务应区分为可商品化、准商品化和非商品化三种情况 ,以分别确定其付费方式。但是 ,中国目前教育改革正盲目追求高商品化率水平 ,加之中国教育宏观制度环境的无序化、教育工作者素质的低劣化而导致了相当严重的教育效率和科研效率的下降乃至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2.
罗明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18-22
道德是文化存在,同时也是教育存在。对道德自身教育功能的肯定,是对德性缘于教育的传统观念进行反思的必然结果。肯定道德的教育存在,并不构成对既有道德教育的价值否定,相反,它可以引导我们对既有道德教育进行理念更新。 相似文献
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但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公平存在城乡教育失衡、区域教育失衡、阶层教育失衡以及校际教育失衡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令人震撼,发人深思,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教育制度存在缺陷、政府部门不尽合理的教育政策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腐败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语境下,中国作为消费社会的特征已经显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处于体制之内,还是体制之外,都呈现出与以往文学表现截然不同的精神取向与身份特征.他们挣扎、徘徊于理想与现实、追求与堕落之间,既满怀理想,又屈服于生存的现实需要,浙渐成为欲望的奴隶.相伴而来的是价值失范、道德危机、精神荒芜.他们的文学存在,成为90年代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文学回应.同时,也显示出了中国作家在价值取向与精神立场上的困惑与迷茫.而文学叙事者如果失去了对人的道德、理想、哲学的形而上思辨与精神观照,放弃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与独立思考,文学也就失去了本应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唐建兵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1):85-86
财政"缺位"不是教育产业化的借口,教育产业化也并不意味着财政可以"缺位",教育产业化更不是造成教育腐败的原因."教育产业化"反而可以减少学校权利"设租"、"寻租"现象,遏止教育腐败. 相似文献
6.
王文鹏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6):8-10
德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德性,使个性得到发展,人性得以丰盈,但是随着知识的传授在教育中的凸显,我国传统的德育演变成纯理性的封闭式教育,失缺了丰盈人性的本真内涵。本文通过分析其本真迷失的原因,阐释了其回归本真,彰显德性的改革理路。 相似文献
7.
沈堰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在如今的大城市,许多家长特别是年轻一代父母有能力和实力为子女提供他们眼中比较理想的教育,于是便出现了放弃学校教育而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另类教育”。这种教育是好是坏,对孩子究竟是利是弊,反思其特殊性,分析其合理性,相信能够为广大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26岁腐败现象”看高校道德自律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138-139
“26岁腐败”是近几年凸现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是社会原因和青年自身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年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的缺乏是导致腐败的重要因素。高校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摇篮,对此也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培养出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以及为了我国整个防治腐败事业的需要,高校应当从“知”到“行”全面开展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教育。 相似文献
9.
刘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6)
以陶行知为个案,分析现代创造观念兴起与社会变动之间的关联.陶行知的创造观念认为创造力是一种个人能力,具有普遍性、潜伏性、行动性这三种特点.这种内涵与其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的主张是一致的,依据创造能力的特点,陶行知致力于重新设定教育资源分配模式,调整文化资本的内容构成,转变教育场域的权力关系模式.陶行知的创造观念是在教育救国的宗旨下,知识分子发动和联合民众力量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0.
康子兴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1):43-48
德性与腐败的二元对立可谓贯穿古典和现代政治的主调,也必然会被用来映照、解释,甚至批判商业社会中的诸多行为。亚当·斯密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财富与德性。在这场辩论中,卢梭是亚当·斯密潜在的对话者和争论者,斯密对商业社会的辩护并非幼稚地为财富而牺牲德性;相反,斯密很好地应对了卢梭提出的挑战,他为商业社会辩护的力量源自于德性,而非财富。斯密的写作建构起一个道德的理想王国,并给商业赋予了正当性。 相似文献
11.
正确认识道德的“应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希仁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把道德的“应当”从认识中提炼出来 ,表明人类对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的自觉。对“应当”的认识 ,就是对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解决矛盾的必要性的反映。道德的“应当”是真与善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它的客观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对人的应然性要求。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应当”的思考和选择。人们作出道德“应当”的选择 ,不仅要靠个人的觉悟和智慧 ,而且也要靠社会或集体的正确、细致、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林德全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4):94-97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命题对教育与生活两者间的密切关系作出了睿智的把握,但也带来了若干实践上的误读。时下我国教育呼唤“回归‘生活世界’”的愿望虽然很好,但因无视教育世界的特殊性,不但存在着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而且还可能会生成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腐败”成因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哲学的视角反思"腐败"的成因问题,一方面有助于人们正视哲学视角在研究现实问题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哲学视角具有彻底的超越性和反思批判性,可以使人们在腐败成因问题的研究上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解放思想,使人们对"腐败"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更可靠、也更有创造性。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固定的社会分工是足以、至少是最能说明腐败形成的可能性原因。腐败成为现实的原因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权力的界限及活动范围的模糊和权力的失控是腐败成为现实的客体方面的原因;人的私欲的无限扩张和为满足私欲而实施的活动是腐败成为现实的主体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陈林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4(1):11-16,22
孟子以"见牛未见羊"来论证"以羊易牛"合法性的做法,给后世学者解读"以羊易牛"带来了不少困扰。朱熹从"仁术"、"理未形"、"人物有别"等角度替孟子进行辩护。"见牛未见羊"实质是强调"见"中蕴含的恻隐之情在推动人为善中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见牛未见羊"中所蕴含的伦理问题归约为如何认识道德情感在人类的伦理道德生活中的作用。我们认为,现代社会不能把人类的伦理道德生活建立在恻隐之情上,而必须建立在一套理性完善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基础上。因此,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后天的人为教化,通过系统的教化把道德理性加入道德情感之中,以使人形成以道德理性为主的良知。 相似文献
15.
16.
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解放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靳淑梅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95-97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继续发展产生了新的分化和矛盾,“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寄予了厚望,力图从批判角度揭示一条人类解放的道路,提出了批判教育学,解放教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主张。解放教育理论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教育观,不仅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发达国家事业的教育也有较大的影响。解放教育为我们思考教育问题提供了另一种视野——微观、具体的“以人为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张从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Motherland”的文化意味,揭示了“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渊源。人们改造自然的目的,不是与自然分裂,而是与自然和谐达到整体有机、和睦相处、协调发展等目的。而要达此目的,必需道德调节。探究调节这合谐的“道德”因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人与自然混元一体 相似文献
18.
王小英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88-91
文章通过对“厄普代克在中国(1975-1985)”的梳理来观察外国文学领域的接受特点与方式,并由此发现译介者和研究者有很强的批判意识,主要表现在竭力让读者通过作品认识到美国社会的弊端,以及美国甚至西方社会制度的黑暗。这种批判意识源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并与人文知识分子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汪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4):68-71
孙犁晚年的“芸斋小说”,在他人道情怀的观照下,在更为深刻的人生洞见和更为清醒的理论自觉的前提下,将视点落脚于人的道德化生存,将他对人生、人性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层。这里既有他忧愤深广的对文革中道德堕落的邪恶人性的揭露与批判,也有他悲悯关爱的对复杂人性的揭示与同情,亦有他对人的自由心性在道德理想本身的冲突中无所适从的瞩望与沉凝。他所希求的是发扬人性之中的美好,荡涤人性之中的丑恶,构建理想道德与人生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李军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功利主义的哲学理论尤其是它的哲学原则 ,不仅渗透到政治、文化领域 ,而且对教育包括体育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 ,人们总是从负面的、消极的方面看功利主义对体育教育的渗透 ,其实 ,不论是杰尼米·边沁还是约翰·密尔的功利主义原则对体育教育都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