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缅甸明顿王在位期间(1853—1878年),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英国殖民者通过两次对缅战争(1824—1826年和1852年),将富饶的下缅甸变成英印政府统治下的英属缅甸,缅甸王朝偏安于上缅甸。到19世纪下半叶法国殖民者也向上缅甸渗透,形成了英法争夺上缅甸的格局。在这种形势下,明顿王一方而对内实行改革,以增强国力,另一方面对外采取了联法抗英的方针。可是这两方面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英国向上缅甸扩张,还包涵有通过上缅甸入侵我国云南的企图。探讨明顿的改革与外交,对于研究近代缅甸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殖民侵略把落后国家和地区带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虽然在客观上有一定进步作用.但把一切进步、发展都归功于它显然是错误的。就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来说.殖民侵略的阻碍作用要比促进作用大得多,“世界历史”及“全人类”等概念不能抹去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所有是非,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应该永远受到谴责。  相似文献   

3.
非政府组织是当前缅甸社会发展中的一股新兴社会力量,它在缅甸被殖民时期、军人专政时期以及民主转型的新时期都发挥着作用。它以缅甸政府、民间社会为影响对象,推动缅甸政治社会的现代化。一方面通过民生项目援助弥补了缅甸政府公共治理的不足;另一方面培养了缅甸民众的权益意识,成为缅甸民众利益意识的培育者与权利的维护者,对于改变缅甸民众消极、被动的政治人格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明确提出,中国内地城市近代报刊真正的产生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是在清末新政变革时期,而不是戊戌变法时期.近代报刊的兴起,大大地促进了内地城市的政治近代化.民国时期内地城市大众传媒在发展过程中,先是深受时局影响,屡遭政府干涉;以后随着国民党建立新的专制统治模式,大众传媒通过自主交流消息从而发挥政治输入和政治决策的功能基本丧失,它被确定并发挥着自上而下单向传递消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对东北殖民统治时期 ,“关东州”的女子教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作为日本殖民地教育样板的“关东州”女子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表现为女子初等教育的平等性 ,中高等教育的不均等性 ,职业教育的不均衡性。这既是日本本土近代重视文化教育传统在新拓殖民地的一种延伸 ,同时也有其直接的目的 ,即把女子培养成为殖民统治所需要的贤妻良母。由于殖民教育体系的双轨制 ,大多数中国人女子被排斥于学校教育之外。“关东州”的女子教育是为殖民统治服务的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殖民扩张和医学传教的双重推动下,西医在中国的足迹由南向北,由沿海到内地逐步延展,并日益被中国社会接纳与认同,进而引起国家医学知识体系和社会医疗制度的重大变革。对于西医如何传入中国并逐渐获得政府和民众的认可,实现其本土演进、文化融合和职业尊崇而达到华丽转身,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此有过研究。郝先中教授所著《近代中国西医本土化与职业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最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在民国时期,各级政府比较重视发展甘孜地区的近代学校教育,并采取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加以实施.甘孜地区的近代学校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了从小学到大学、从文化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体系,促进了甘孜地区文化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解放以后甘孜地区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作为东亚的大国,中国在近代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地位较低。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中国成为东亚地区最早摆脱殖民统治和殖民奴役的国家之一,在东亚的政治地位逐步跃居首位。70年代末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并用“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空前提高,已经成为东亚乃至世界的政治大国。  相似文献   

9.
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前,存在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远东封贡体系。16世纪以后,西方势力开始侵入远东,通过不断的侵略和征服,逐步建立了远东殖民体系.此后,由于远东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以及列强之间在殖民利益方面的对立和冲突,西方在远东的殖民势力日渐衰落而终至被彻底铲除.20世纪中叶以来,远东在政治和经济上已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藏传佛教的发展经历了恢复、发展与繁荣三个阶段。本文从活佛体系、僧侣队伍、信教群体、寺院组织形式、寺院经济、寺院教育等方面入手 ,对新时期藏传佛教的状况与特点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对尊孔复古、戕害人性的教育要旨进行猛烈抨击,并提出德育、智育、体育、职业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思想;李大钊指斥"以孔道为修身之本"的"国民教育"违背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应代之以现代国民教育;毛泽东批判旧教育课程太重、摧残青少年,倡导德智体三育并重、促进学生身心平衡发展;蔡和森呼吁冲决"三纲五常"的教育罗网,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蔡元培、钱玄同等人也主张废止旧教育,实施德智体美和世界观教育并举的新教育。他们所提出的反复古主义的教育方针思想,是研究近现代中国教育方针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祖国“病弱”之源、寻求国家自强之路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开始了兴办女子教育的历程。经过资产阶级早期改良派、维新派、革命派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世纪初,女子受教育的权利终于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国家法律的认可,从而为妇女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妇女彻底解放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探求最佳的教育方案和措施。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素质教育。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发挥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既顺应了新时期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培育全民国防意识,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又适应了现代教育质量观的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力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和主要途径。当前教育管理方式存在的政府整体统筹不力、教育拨款制度不合理、学校人事管理制度落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破解教育管理中的深层次矛盾,消除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具体对策如下:要加强宏观调控,改革教育行政管理方式;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理顺政校关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一些仁人志士选择了从教育入手来实现救国救民的人生抱负,提出了"教育救国"思想。孔祥熙受其影响,创办了铭贤学校,并在管理过程中形成了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如中西融会贯通的办学思想;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办学理念;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想;服务乡村社会的实践精神等。这些对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军国主义的日益强大,逐渐威胁到了英、法、俄等国在世界殖民地市场上的利益。为了对付这个欧洲共同的敌人,它们化解前嫌,订立所谓的“三国协约”。《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挽回了西藏的主权。这既是清政府努力的结果,也是英、俄为了联袂对付德国在双方殖民地利益上妥协、让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907年在日本制定的帝国国防方针中,海军将美国作为第一假想敌国、军备标准国而进行军备。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确立的"海军假日"时代背景下,海军与日本政府的外交政策逐渐形成双重外交机制,渐趋染指日本外交政策的选择,并最终在1936年迫使日本政府退出既有海军裁军体系。此举表明,政府已经无法有效控制海军,形成军事优位体制。海军最终凌驾于政府之上形成"超法律的野蛮支配权"的非合理状态。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借助国家强力进入中国。在与列强的不断冲突中,清政府越来越感觉到新式人才的缺乏,发展新式教育逐步成为社会精英和国家的共识。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时期,国家的教育政策发生重要转变,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国民教育。教育政策的转变客观上使国家成为国民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和办学主体。国家采取抽收捐税等多种手段以筹措大量教育经费,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寺院经济是佛教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国寺院经济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政权对汉唐之际的寺院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政权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对寺院认可是寺院经济产生的前提,政权、信众的赠赐施舍是寺院经济财富积累的基础,寺院所从事宗教文化活动承担着社会教化和慈善事务。寺院经济的发展壮大与世俗地主经济矛盾加剧,产生了种种限制寺院经济的措施,其极端就是"三武一宗"灭佛。至唐代中叶后,寺院、僧尼的免税特权逐渐消失,寺院经济的经营模式也向禅林制度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迅速发展的自媒体信息传播呈现“去中心化、交互性强、传播迅速、内容良莠不齐”等特点,这对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形成和传统的国防教育工作模式产生冲击与挑战。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国防意识形成的途径呈现多元化特点,他们对国防知识的主动关注度不够,鉴别能力有待提升;与直接获取国防知识相比,大学生更喜欢技能训练和实地参观等实践类国防教育形式。高校国防教育应进一步调整思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