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明振同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问题辨析》一文中指名批评我们《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和《再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两文的论点。我们认为,“真理通过论战而确立,历史事实从矛盾的陈述中清理出来”,讨论的继续必将有利于问题的早日解决。(一)《辨析》作者首先对我们的史学方法表示异议。评批我们对“世界大战”、“局部战争”的概念没弄清楚,因而“极力回避世界大战与局部战争的区别”。他说,不“先给世界大战作一个固定的界说”,而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是违反“逻辑常识”的,于是他按照自己的史学方法,把人类有史以来的战争分为两大类,并分别作了明确的“界说”;“除了世界大战都是局部战争”;局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在什么时候爆发的?这似乎是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其实,在国内外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一九七八年七月五日《光明日报》刊载王振德、侯成德二同志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以下简称《起点》)一文认为,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开始。对此,我们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一) 徐庆凯同志的《关于形而上学的两个问题》(见《学术研究》1981年第2期)文中说:“恩格斯只是沿用了黑格尔早已赋予‘形而上学’的涵义(即反辩证法的同义词)。恩格斯对‘形而上学’并没有提出过一种前所未有的特殊新涵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以为是无可争辩的了”。我们的再讨论就从这个所谓“无可争辩”的问题谈起。《辞海》关于“形而上学”条目的释文认为:“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笔者在前文中正是针对这一点指出,这种说法不对,是一种误解。在黑格尔那里,形而上学从来不是反辩证法的同义词。何以见得?在前文中已经引证过一些材料,这里再提出一些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王振德、侯成德同志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以下简称《起点》,引文不另注)一文中,主张以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的标志。这种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国内有关研究工作者的浓厚兴趣和热烈争鸣。1980年两位作者又发表了《再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以下简称《再谈》,引文不另注),进一步阐发了他们的观点。为使讨论深入一步,仅就这两篇文章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与王振德、侯成德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5.
近读田尚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三年第六期发表的《明末农民起义军初期入川作战问题探讨》一文,获益匪浅。因其中对我的《张献忠入川作战不是两次而是五次》(载《重庆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年第四期)一文的部分论点提出了不同看法,又觉田文所持论据尚难以服人,故写此文再论并兼以奉答。一,关于张献忠崇祯六年入川作战问题田尚同志认为:“《蜀乱》所谓崇祯六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年三月六日,董新民同志在《光明日报》哲学专刊上发表了《略论哲学基本问题》(以下简称《略论》)一文,对我们发表在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三日《光明日报》的《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概括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一文,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见。我们反复研究了董文的全部观点,感到他的基本看法,仍然是不能同意的。为了使这一问题的讨论得以深入进行,我们再作此文,以继续就教于董新民同志  相似文献   

7.
<正> 吴光同志之大作——《稷下道家三辨》(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2期,以下简称《三辨》)中的一辨是对拙作《环渊考辨》(同上,1983年第3期)作正辨的,读后受益非浅,然而对其基本论点,仍有不少疑惑处,今作“再谈”,复陈鄙见,伫候吴同志明教。(一)关于“姓名”吴光同志对环渊作正辨的重点是范蜎是否即环渊。他提出三条证据证明范蜎决非环渊:“第一,姓名不合。按古字通假之例及前人考证,环乃蠉之坏字,蠉、蜎可通,故范环、范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辑刊》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刊登过我写的《经济利益与经济规律》一文,文中我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前提下,经济利益是经济规律运动的客观动因,经济利益的矛盾是经济规律的内在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着经济规律的运动和发展。另一方面,经济规律运动的结果,又表现为人们的经济利益。这是一种探讨性的意见,是很不成熟的。同年第三期《社会科学辑刊》刊登了刘扬文同志写的《也谈经济利益与经济规律》一文,和我持相反的观点。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9.
<正> 《对真理定义的质疑》一文在《学术月刊》表发后(见《学术月刊》1981年第7期),一些同志对我提出的“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真理只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看法不一。安起民同志还专门对拙作提出商榷意见(见《学术月刊》1982年第8期,以下简称安文,凡引此文不另注)。笔者不仅对安文中的主要观点不敢苟同,而且认为进一步弄清正确的感性认识到底是不是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极为有益的。所以,有必要再谈些浅见。一方面答安起民同志,再是也希望其他同志正教和参加这一问题的研讨。  相似文献   

10.
拙作《关于人民币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发表后,韦易同志对其中的某些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为了搞清楚问题,这里我再说些不成熟的意见。一、人民币的价值基础为黄金是合乎客观实际的人民币的价值基础是黄金,它代表黄金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这不仅符合马克思所阐述的关于纸币的原理,而且可以用我国货币流通历史的实际情况来说明。一九四八年开始发行的人民币,是在收兑冀南币和晋察冀边币(以下简称边币)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  相似文献   

11.
去春,我曾就《学术研究》杂志讨论了几将两年的农民领袖天命观问题,发表了一点粗浅的看法。①最近有幸拜读到李锦全同志针对拙稿《评说》而写的《质疑》一文,②对于李同志的不吝赐教,作为后学的我自然喜出望外。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我想以《再谈》为题对《质疑》作出相应的回答,并聊申未尽之意。不妥之处,尚祈再行教正。  相似文献   

12.
<正> 王宗维同志在《西北史地》一九八三年第二期上发表了《<汉书·赵充国传>中的鲜水》一文,对拙作《鲜水及其有关的民族和交通线路探讨》提出了批评。王宗维同志提出学术上的不同意见,我们是欢迎的。但我认为,他的论点是不能成立的。之所以如此,就是他对有关鲜水位置的地名、交通路线、民族等问题的论述,是不符合实际的。兹择其要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不断革命论,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十分重要的。《文史哲》1981年第1期发表了徐经泽同志的《也谈“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对这个问题开展讨论,我们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本文准备就徐经泽同志提出的观点进行商榷。“这种社会主义”究竟是指什么? 马克思说:“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这个著名论断中的“这种社会主义”是指什么?徐文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在通常情况下”,社会主义一词有两种不同的涵义,“一种是指学说体系或思想意见,另一种是指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在这里,“这种社会主义”是指学说体系,因而就是指“科学社会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5期刊登卿希泰同志《<太平经>中反映农民愿望的思想不容抹杀》一文,对拙文《论<太平经>的政治倾向》提出不同看法。读了之后,有一些意见,写出来与卿希泰同志再商讨,并向学者、读者求教。我在上篇文章中曾指出,研究《太平经》的政治思想,必须“抓住它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和总的倾向,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我认为研究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思想都应当如此。卿希泰同志一再强调,《太平经》这部书内容庞杂,“许多观点自相矛盾”,不是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并批评我没有从这一特点出发来考虑问题,“把全书的思想似乎看成是很单纯的”。他的意思是说,《太平经》根本没有一个思想体系,也没有一个总的政治倾向,因此就只能满足于指出它“既有”某种思想,“又有”某种思想。  相似文献   

15.
再论原始社会的爱情问题——并答李小东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与家庭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粗略看来,其中似乎并无多大的学术价值,更难说它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什么重要的地位。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亦是人类社会的“两种”生产之一,同是“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劳动不发达的原始社会,“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正因为如此,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论述的原始社会发展史中,用了很大篇幅讲了家庭婚姻的发展史;而在远古,婚姻制度的变革也确曾在历史上起过伟大的杠杆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给原始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武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特别是在“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鼓舞下,促使我写了《基诺族  相似文献   

16.
拙作《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力所有关系问题》一文,在《学术月刊》1980年第6期发表后,蒋学模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公有说“不论从哪一方面看,都难以成立,应该彻底加以抛弃。”可是,他并没有从理论上或事实上提出充分的依据来支持他的论点。现在,我想继续就几个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向蒋学模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17.
我在1985年《哲学研究》第12期上发表了《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以后,陆续看到了一些批评文章,但均无暇作答。刘福森同志在《人文杂志》1989年第2期上发表《评“本体论”哲学——兼论实践唯物主义》一文,对我那篇文章的“失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六点诘难,并表明了他自己的观点。由于他提出的都是一些原则性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我感到有一辩之必要。下面我就按照他所提出的六个问题的顺序,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月刊》1982年10月号发表了尤西林同志的《关于美学的对象》一文,读后很受启发。文中对于缺乏美学指导的艺术理论的批评,我以为是颇有现实意义的。但是,尤文所阐述的中心论点及其对许多同志的批评,包括对我本人的批评,都是我不能同意的。尤文一开头就说:“夏放同志除批评蒋孔阳同志之外,并对李泽厚同志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的研究路线提出了商榷。我以为,夏放同志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但他最后所提出的‘美化论’,实质并未超出蒋、马两同志的艺术中心说。这种囿于艺术谈美学的情况,是值得深思的,它反映了长期以来美学混同于艺术学的普遍状况;而这种被人们至今视为常  相似文献   

19.
拙文《马克思主义出发点探析》(见《学术研究》1990年第5期)发表以后,易佑平同志特撰《也谈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见《学术研究》1991年第3期)进行商榷。读后收益非浅,也有些问题须进一步研究。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易文赞同“要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就必须首先明确出发点这个概念的含义。但是在对这个出发点的实际回答上,却有三种解说。其一说,“所谓出发点,不外就是理论所从来的地方”。其二说,“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按照客观世界(包括人类社会)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其三说,不能“拒  相似文献   

20.
<正> 李文实同志在一九八四年第一期《青海社会科学》上撰文《白兰国址再考》(本文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源于此),对我在两年前发表的拙作《白兰国址辨》(见一九八二年第二期《青海社会科学》)提出争鸣。经认真拜读,恕难赞同该文所执观点,故单成此文,与李文实同志商榷,并就教于方家! 一 巴颜喀喇山不是唐代 的白兰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