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漪园(即颐和园)建造过程中,一尊铜牛被安置于昆明湖东岸,取“永镇悠水”之意,牛身上还铸有乾隆皇帝手书的《金牛铭》。至今,这尊铜牛仍卧于颐和园内。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铜牛的尾巴在清末曾被人锯掉过。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颐和园也遭到焚毁,因为是铜铸,铜牛得以保存下来。可是没想到,躲过一劫的铜牛,却被周围的“园户”盯上了。  相似文献   

2.
《新天地》2007,(2)
(一)第一张照片,是上个世纪50年代,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在北京颐和园照的。当时父亲肯定是“摄影发烧友”,奢侈地购置了一台当时不多见的高级照相机。我头上裹着头巾,却还很有明星派地摆了姿势。  相似文献   

3.
金鉴 《北京纪事》2009,(11):66-68
朋友,您知道大名鼎鼎的皇家御苑——颐和园曾经两次改名吗?倘若不知,请您听我道来。  相似文献   

4.
金鉴 《北京纪事》2016,(8):92-95
朋友!您知道颐和园里的园中之园吗?您会不加思索地告诉我,有谐趣园、德和园、清华轩以及耕织图景区的延赏斋。您说得没错。我今天要跟您说的是颐和园后山的赅春园。  相似文献   

5.
颐和园耕织图园林文化景观的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颐和园耕织图的环境整治为例,从中国古代特有的整体思维方式出发,运用文化遗产保护学、历史地理学、景观规划学、园林设计学、传统建筑学、博物馆陈列学和建筑工程学等学科的理论及技术,解决了文化景观保护中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保护了颐和园山水布局的完整性、真实性,实现了颐和园耕织图园林文化景观的再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园林遗产保存、修复和延续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吴继路 《北京纪事》2011,(10):108-109
廓如亭 首都北京作为全国最大的旅游胜地,游人数量最多的三处是故宫、长城、颐和园。颐和园里有许多亭,其中最著名最惹眼的当数廓如亭。廓如亭又是全国同类建筑中体量最大的。  相似文献   

7.
一位来过北京的朋友告诉我,他对北京印象最深的不光是故宫、天坛、长城、香山、颐和园,不光是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不光是北京人的包容厚德,还有一点就是北京人独有的京腔京韵和极有特质的儿话音。他说,尤其儿话音听着亲切,听多了,还会油然滋生出一种亲情。他的话,我非常赞同。因为我在北京城已经生活了30多年,要说感到亲切,我已亲切得一塌糊涂。譬如帽儿、雨儿、菊儿、鸦儿这几条胡同的名字,就已经在心里滋润了十几年。  相似文献   

8.
劳理 《新少年》2014,(6):18-19
我去过北京许多次了,每逢到了北京,只要时间充足,必会去游颐和园。在湖边漫步,听细风拂柳,望苍茫云霞,看游人笑脸……用心灵去感受百年沧桑。慨叹逝去的岁月,风雨无阻,造园碑峰;看那昆明碧透,倒影阁楼;怅望西山傍水,逶迤隐踪,桥舞白绸,廊歌彩缎,群鸭欢游;默吟夕阳云水,万木蓬勃,摆翠摇红。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享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美誉,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如果去那里旅游,大家一定会注意到蜷卧在昆明湖东堤、十七孔桥东侧青石座上的那头铜牛。  相似文献   

9.
掇拾生命的片羽芳华──关于王国维的零星札记段吉福1.1927年6月2日上午10点左右,一位瘦小的体面绅士,身着旧式长袍,赶乘一辆人力三轮车来到北京郊区的颐和园。公园里一片寂静、春意盎然。这位绅士在颐和园的石肪上坐了很久,陷入深深的沉思。后来,一位公园...  相似文献   

10.
金鉴 《北京纪事》2009,(2):61-62
那根正50岁上下,言行十分干练,是颐和园游人投诉站的站长。据那先生说,一次,他在垃圾车上发现一连三张民国十三年(1924年)颐和园首次启用的游览券,从此走上了收藏颐和园票证之路。经过十数年执着地多方访求、交换、购买,如今,那先生收藏有颐和园不同时期的票证上千种、数万枚,几乎是一部较完整的颐和园票证发展史。而他所收藏的每一种票证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到北京颐和园喂松鼠成为我和老伴的一件趣事。今年入冬以后,老伴提议:“天渐渐凉了,我们该喂一次松鼠了。”我打趣道:“你是看到二弟给我们送来的新花  相似文献   

12.
又是旅游黄金周,我和妻子商量这回该去哪,妻子不容置疑地说:“北京!”妻子真会说笑话,我们夫妻俩在北京4年大学生活,故宫、颐和园、十三陵、八达岭长城,闭  相似文献   

13.
殷俊 《今日南国》2008,(8):58-59
郑剑租住在“一亩园”的一间小屋里。“一亩园”位于圆明园和颐和园之间,是外来人口集中的“城中村”,郑剑的邻居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者。  相似文献   

14.
韩德强 《市民》2006,(6):20-20
我们是谁?是城里端盘子、做清洁工、盖房子、拧螺丝的民工?是月工资不满2000的大学毕业生?还是城里豪宅、城外别墅的老板?或是拥有私家花园、泳池、高尔夫球场的富豪?民工想的或许是一个房间里少放几张床,多留些走道,公共厕所里苍蝇蚊子少一点;大学毕业生想的或许是房子里不但能放下一张床,还有个独立卫生间;富豪想的却可能是买下颐和园作私家园林。时代在分裂,住房理想也在分裂。  相似文献   

15.
植物历史景观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颐和园内植物配植的实地考查,结合题额、对联、诗文以及历史文献的记载,参考地层科学探测报告和植物习性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出清漪园以及颐和园时期的植物配置总体特征,归纳与特定植物审美相关的景点分布,并试图还原颐和园各历史时期的植物品种、栽种位置以及配植方法,为颐和园保护规划中的植物历史景观修复以及绿化配置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郭萍 《社区》2002,(18):63-64
一提起纽约,多数人都会联想起自由女神、帝国大厦、华尔街、百老汇等观光名胜。不过,就像游览了北京天安门广场、故宫、颐和园以后,最好去看看四合院才算品味了真正的老北京一样,在纽约的日子里,我也试图去发现它的“四合院”。苏荷(SOHO)的建筑——钢铁时代的形象记录 苏荷距离游人如织的世界贸易中心不远,但是风格却迥然不同。苏荷的魅力是它的建筑:四五层或是六七层的楼房上,到处是铸铁的装饰物。有的镶  相似文献   

17.
颐和园快走 心身舒畅 锻炼方式林林总总,关键也要像人生的各种选择一样,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并持之以恒,将使自己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18.
贾福林 《北京纪事》2016,(8):106-110
大清光绪二十七年秋天的一天,在北京西郊海淀的颐和园,大清早,大门里里外外就有许多人悄悄忙碌了起来。不一会儿,只见銮仪卫护兵围拢着两顶大轿,一前一后,缓缓走出。  相似文献   

19.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晚清颐和园重修时期西堤一带样式雷建筑图档的分析和对乾隆相关御制诗文的解读,对清漪园时期的“界湖桥”和“柳桥”的位置进行考证,澄清了长期以来关于二者在颐和园重修时题名互易的错误说法,并指明其误为《日下旧闻考》记载失周所致.  相似文献   

20.
王子奇遇记     
我走进童话的世界,续写着自己的童话。双眼紧闭,沐浴着夏日的阳光,走在颐和园的林荫石板路上。享受着夏日的气息和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气息……睁开双眼,长长的睫毛上泛着点点雾气,像是夏日的魔法降临,手臂上黑色的蝴蝶印纹,也在阳光下显得更加幽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