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中国区域环境是否公平,文章以基于GDP、人口和生态容量的废气、废水、废固和能源消耗环境基尼系数构建了综合基尼系数,据此定义了经济贡献系数、人口承担系数和绿色负担系数.然后对中国1992-2011年的综合基尼系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综合基尼系数呈螺旋上升趋势,地区间存在严重的环境不公平.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份2005—2019年医疗资源配置效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地区差异和分布动态,使用莫兰指数分析空间自相关性。结果显示:(1)各省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绝对差异整体呈稳步下降趋势。(2)东部地区绝对差异呈缩小趋势,中西部地区经历了先升后降过程,中部地区最终呈上升趋势,而西部地区保持平稳下降。2009年出现断崖式下降,其余年份则不断提高并呈分散趋势。(3)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且相关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工资绝对差距、变异系数、地区差距系数和基尼系数等指标对工资地区差距进行了度量和测算,并计算了工资基尼系数的地区分解和泰尔指数分解。结果表明,三大地区间的工资差距和东部省际间的工资差距是形成总的工资地区差距的主要部分,但我国的工资收入分配仍是很均等的,不失公平。  相似文献   

4.
张伟 《中国统计》2023,(1):43-45
<正>地区价格水平是反映一国内部各地区价格差异的重要统计指标。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从2003年开始利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调查数据开展地区价格平价(Regional Price Parities,以下简称RPP)测算工作,以反映其国内各地区的价格差异。目前,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于每年12月公布上一年份的测算结果,包括51个州(含华盛顿特区)、51个州的都市区和非都市区、384个大都市统计区的总RPP、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基本上是我国东、中、西部差距的一个缩影。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了黄河流域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并根据扩展的MRW模型,分析了初始经济发展水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经济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状况对这一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不存在 收敛,但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最后,基于本文的分析结论,还就如何缩小黄河流域乃至全国范围的地区差距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思想,考察了1996~2007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状况。基尼系数分解的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经济总体差距呈现出收敛迹象,但西部地区内、东部与西部间的经济差距却呈现出进一步发散迹象,且中国地区经济总体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因而,进一步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一方面要求各地区尤其是西部与中部地区应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国家给予中西部更大的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7.
基于统计指标的地区科技经费投入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科技经费投入统计指标,应用基尼系数分析、区位商等方法从差异性、均衡性、关联性等方面分析了地区科技经费投入的区域特征情况。通过对各地区科技经费投入的水平、规模、优势与不足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各级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科技发展政策、规划区域科学技术体系布局、协调科技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8个维度、60个基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数字鸿沟”问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趋势;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呈上升趋势,但未出现极化现象;三大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非均衡性,且中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建立中国居民消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各地区综合消费能力大小,分析各地区居民消费能力的变异系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消费能力的洛伦茨曲线,给出了基于人口不等分的消费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对2008-2011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多项式法计算消费基尼系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变异系数与消费基尼系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993,消费基尼系数的设计是合理的;中国三个区域的消费差异有所不同,东部地区的消费基尼系数最大,中部地区的消费基尼系数最小,西部地区的消费基尼系数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0.
遵循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的特征,文章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算了中国28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研发阶段和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并依据经济发展程度将中国划分为三大地区,利用Dagum基尼系数探索三大地区创新效率的差异,采用Kernel核密度考察创新效率的分布动态及其演进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整体处于上升阶段,研发效率与转化效率明显不协调;(2)创新效率的总体差异呈持续下降趋势,西部地区的地区内差异远高于其他地区,东部与西部的地区间差异显著,地区间差异是引起创新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3)创新效率核密度存在右移趋势,波峰的宽度逐渐增加且右拖尾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1.
地区宏观制度环境定量评价问题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宏观制度环境包含的内容宏观制度环境,特指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各地区由于改革开放的力度和进程不一致而导致各自具有的不同制度特征。它是在宏观层面上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各制度因素的总和。在现阶段,构成一个地区制度环境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1.所有制结构。目前,我国所有制结构并不完全是由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而往往取决于政府的政策、法规及地方政府执行的力度及其配套措施的强度。如此一来,它就异化为经济的外在“制度”,从而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力。由于各地区在发展非公有经济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席玮  彭刚 《统计与决策》2015,(2):100-103
文章以间接税转嫁为视角,提出了要素收入有效税负的地区测算框架,并利用我国地区间投入产出表,实证测算了我国2010年的地区要素税负水平。研究发现:各地区的资本税负普遍高于劳动税负;间接税转嫁的影响对于劳动和资本都很显著;无论是劳动还是资本,税负较重的地区大多集中在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此,可以通过在税收优惠政策上更多地为经济弱势地区提供支持、降低间接税税率以逐步减少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促进公共支出向民生方向倾斜等措施来改善要素税负的地区不平衡。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华军  赵浩 《统计研究》2012,29(6):46-50
 本文采用IPCC的方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省际层面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Dagum(1997)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但并不明显;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增加,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不明显,超变密度贡献率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构建了本土化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其聚类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进一步利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等方法,考察其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上升,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呈现良好趋势,但生态建设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短板;(2)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并具有鲜明的区域非均衡特征;(3)各地区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突出,东部-西部、东部-中部子群间差异较大,但呈现显著缩小趋势,并且子群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中国以及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存在σ收敛,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收敛速度差异显著;(5)各地区空间相关性不断增强,绝大多数省份位于“H-H”和“L-L”集聚板块,形成了以东部地区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高水平区域。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新发展理念作为经济发展质量测度的理论基础,构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0—2018年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探究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时空格局,并分解其区域差距。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关系,局部相关性明显,皖东地区为热点区,长江中游地区为次热点区,豫北和赣南地区为次冷点区,湘西、豫南、皖北、晋南和晋北地区为冷点区。(3)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差异变化较大,层次间的差异大于层次内差异。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设计为基础,对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具体方案进行了实施效果研究。以全要素生产率(TFP)和人均GDP为研究变量,融合不同测度方法的互补优势,构建经济发展不平衡指数(EIDI)、Theil-L指数和Zenga指数分别测算了2004—2019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发现三大地区和全国的经济不平衡呈现先减少后扩大的演变态势,证实了2004—2016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缩小的研究结论。对Theil-L指数进行分解,发现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引起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且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对总不平衡的贡献度最大,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次之。进一步研究发现,减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是实现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最优路径,且不平衡程度平均可减少8.24%;缩小区域内差异是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潜在路径。  相似文献   

17.
区域财政行政支出的测算与公共管理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体制转轨进程的不同步性,中国不同地区的财政行政支出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通过测算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转轨进程对财政行政支出的边际效应系数,可以对各地区财政行政支出的离差进行因素分解,将其形成机制划分为四种类型,从中可以分析出它们不同的政策含义。由此对现行公共管理方式进行反思,提出公共管理二次创新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8.
营商环境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文章通过熵权TOPSIS法测算了我国营商环境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σ收敛和β收敛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营商环境发展水平现状、空间差异与收敛趋势,结果发现:我国营商环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缓慢上升趋势,但区域发展不均衡;营商环境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超变密度最小;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β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以现在的计算能力,要精确地计算我国的基尼系数并不难,但我国的《统计年鉴》没有公布详尽地收入数据,只有分农村和城镇居民分别按照收入分类的各自收入统计数据。如何根据这些数据估算基尼系数一直是学术界研讨的热门话题。文章通过理论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基尼系数经验测算公式,并通过实证,对2000年以来的我国基尼系数进行了测算。  相似文献   

20.
孙蕾 《广西统计》2001,(6):17-18
我国是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以现有的东、中、西三大地带的比较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86%,人口占59.41%,而1999年东、中、西部人均GDP的比例为1:0.472:0.372。这种不平衡已经影响到全国整体经济效益提高,加剧了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失衡,甚至危及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据报道,我国的收入分配差异拉大,用来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进入国际警戒线。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后高收入人群迅速增多,以及经济转型期低收入弱势群体的范围有所扩大。由引可以看出地区差异的严重程度。然而不可否认,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因素很多,限于篇幅不可能一一加以阐述,本文只从税收优惠政策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