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初刘邦分封异姓王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刘邦分封异姓王不能只归结为刘邦的"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任何一个历史事实的出现,必定有其时代的需要,所以应看到当时的文化、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推动作用。且从刘邦本人及其集团对他的影响来看,刘邦潜意识中也有分封异姓王的想法。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一向认为,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的汉初六十余年间,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黄老思想。本文不同意这一传统观点,认为无论就其在思想界的地位还是对社会政洽、文化生活的影响,儒学都超过了黄老之学。事实上,儒学复兴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统一的封建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它构成了汉初思想运动的基本走向。一、汉初统治政策的选择与儒学在政治上的崛起一种学说的命运,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这种学说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需要的程度,另一方面,它与一定时期统治者对该学说价值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统治政策的选择也有直接关系。汉初儒学的复兴固然得力于儒生的政治活动与学术活动,而统治者攻守策略的转换则为儒学复兴提供了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3.
从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到入咸阳烧杀劫掠,再到分封十八诸侯,项羽的种种作为,主要是他把推翻秦王朝当作自己的主要甚至唯一使命,没有刘邦一统天下的远大志向,满足于作为楚国贵族的复仇和复兴,以致在政策和策略上屡屡失当,一次次失去机会,最终败于刘邦。  相似文献   

4.
于斌 《唐都学刊》2006,22(2):5-9
道家思想主导了汉初“过秦”的思想论争。陆贾、贾谊和司马迁等人提出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来统领治国思想的主张。道家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取代了法家思想成为西汉初年主导的治国理念。汉初提倡把道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代表人物对于道家思想如何运用到解决汉初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这一理论创新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和解释,也体现了汉初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与传统道家的一致性。在道家无为而治政治理念的指导下,与民休息政策的得以实践。但是,随着汉政权君主专制集权的发展,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与君主专制集权的发展表现出诸多不适应性,表现出与君主专制集权的目的和方向、君主集天下权力于一身的个人特征相矛盾。最终,道家没有完成君权神化的历史使命,走下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分封是刘邦战胜项羽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了,其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史学界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特别是对分封与他们胜败的关系的看法,则分歧更大。有人撇开刘邦搞分封的事实,说他走的是“一条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封建统一的道路”,因而胜利了①;有人则指责项羽搞分封是“妄图把历史车轮拖回去,从而违反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他也就必然被历史车轮辗得粉碎”②。而我们认为,刘邦战胜项羽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他恰当地运用了分封政策;项羽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因为他在分封问题上的失策。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分封诸侯不单单是项羽这样干…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刘邦的领导艺术体现在正确处理了决策者与执行者;放权与收权;物质奖励与心理控制;信疑与恩宠的关系;刘邦的领导艺术体现了通达性、辩证性和权变性  相似文献   

7.
秦汉之际,中国社会的军事统一已经完成,思想统一的潮流汹涌澎湃。各种学术思潮相为迭起,各是其说,互争高下,务以为治。无论在朝在野,哪家哪派,其主张或有不同,其命运或有区别,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趋向:怎样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用什么思想来统一?从而形成秦汉之际的社会思潮的主旋律。一秦亡汉兴,经济凋弊,“天子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牛车”。刘汉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宽刑简政,与民休息。同时,认真思考秦二世而亡的深刻教训,探求新的统治思想。汉初的思想家们,对秦亡原因作了深刻而又具体的分析。刘邦的谋士陆贾,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史记》中"鸿门宴"一段文字是借鉴了陆贾《楚汉春秋》而写作的。因为《楚汉春秋》渗透了统治者的意志,"鸿门宴"所写并非真正的历史事实,具有创作痕迹。"鸿门宴"实质上是项羽和刘邦就关中地区统治权展开的政治会谈,项羽兵不血刃地得到关中,而刘邦得以保命。"鸿门宴"文字重点叙述刘邦集团,放在《高祖本纪》中更合适。  相似文献   

9.
陈百川 《东西南北》2011,(18):28-29
萧何.公元前257年6月15日生,江苏沛县人,历任秦朝末年江苏沛县正科级的功曹,刘邦起义军的辅佐官,刘邦汉中王时期的丞相,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一直担任国家级的丞相职位,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继位后,继续担任丞相一职。萧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是汉朝的“开国第一侯”。  相似文献   

10.
为政须清廉     
<正>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大军攻入咸阳,把秦王朝的重金财物封存起来,不收受市民送给他的牛羊酒肉,实行约法三章,还军霸上,秋毫无犯。刘邦此举使得“秦民大悦”,却引起了项羽手下主要谋士范增的疑惧。范增对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今闻其入关,珍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小。”(《汉书·高帝纪第一》)  相似文献   

11.
《法国的文化政策》是欧洲文化合作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发表的第一项有关一个欧洲国家文化政策的研究成果。法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她拥有丰富和系统的有关文化艺术活动及其发展的统计数字和文献资料;她的文化政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她在制定文化政策时遇到的或准备解决的问题常常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遇到或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普及文化和扩  相似文献   

12.
贾谊深刻总结了秦亡的经验教训,继承发展了先儒民本、农本思想,反对刑罚和暴政,斥责背本趋末和淫佚奢侈之风;他建议收铜于中央,由国家统一铸币,解决财政混乱局面;对于藩镇势力,主张众建诸侯,以亲制疏,巩固中央统一;对于北方匈奴,采取恩威并行的措施,矫正汉初屈辱妥协的政策。这些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安定政治局势,恢复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国防,都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和良好的现实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纵观历史风云变迁,古今成大事者,自身素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能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众所周知,大汉天子刘邦出身贫贱,自幼无所事事,五十来岁只混了一个泗水亭长这样的小官,类似于今天的派出所长。但是,借着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东风,刘邦却在诸多起义军将领中很快脱颖而出,并且首先入关灭秦,三年之内成为赫赫有名的汉王。在接下来的四年里,  相似文献   

14.
汉初的六十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史记·高祖本纪》)西汉立国达二百十年,与初期的调整政策密切相关,而这一调整政策受到政治思想的支配和指导。当时,思想处于剧烈动荡、融合、转变的时期,是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独尊儒术”转变过程的一个中继站。无疑,探讨这时期思想的特征、流变及其原因,既是解开春秋大一统学说出现原因的一把钥匙,又是窥探中国思想史发展规律的一条孔道。  相似文献   

15.
罗英 《社科纵横》2007,(10):25-26
知识分子问题是党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几十年来,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我们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经历了若干历史阶段,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紧密相连。在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第一次拨乱反正中,张闻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综合文献和简牍材料,对西汉“中谒者”这一职官略作考释,提出西汉“中谒者”的称谓经历了一个变迁过程,汉承秦制,汉初就叫“中谒者”,武帝至成帝建始四年(前29),名称叫“中书谒者”,成帝建始四年后,恢复“中谒者”,一直到东汉仍叫“中谒者”名.汉初“中谒者”职掌之一主天子冠服礼制朝祭百事,身份多为士人,其迁转多在郎官系统中进行,约自高后以后,“中谒者”始为宦官承担.武帝至成帝建始四年,以中书令领尚书事,其迁转多在宦官担任的职官中进行,成帝建始四年后,中谒者仍职如汉初,恢复到汉初的秩俸,仍然是由宦者承担.  相似文献   

17.
刘邦的用人之道王得明汉高祖刘邦从秦末的农民起义中崛起,在民不过万户,兵不过几万人的情况下,击败了霸有天下,带甲百万的项羽,当了皇帝。这并非他本人有什么超人之智,过从之才。他曾评论自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  相似文献   

18.
新的孤儿救助政策颁布生效两年来,我国针对农村和弱势群体实施帮扶济困的社会政策有了新的亮点。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举措已经纳入题中之义。在全社会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大环境下,与孤儿自身权益直接相关的政策、规范相继出台,逐步落实。辽宁省在贯彻落实新的孤儿救助政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开拓性尝试,参照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战后日本在从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型过程中,成功实现了劳动力的部门间资源转移。影响日本劳动力部门间资源转移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的过剩供给与高文化素质、农业部门自身的变革、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以及日本政府的政策推动等等。通过劳动力部门间配置结构的改变,提高了日本整体的劳动生产率,缩小了日本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收入差距,推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维护了日本社会的稳定,对于实现日本经济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张健  魏薇 《社科纵横》2015,(1):60-64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美联储实施了非常时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文对美联储实施该政策的背景、实施过程和实施后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整个政策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