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该文通过对黄土高原旱地果园经不同处理后的集流面相关的经济指标对比分析后认为:对面积为3 m×4 m、3 m×3 m的坡面进行有机硅喷涂和压实拍光处理均是提高黄土高原旱地果园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对面积为3 m×4 m的坡面进行有机硅喷涂处理,效益最好,其9年(从造林至结果)的净现值为37 060.28元/hm2,其产出投入比最高;对面积为3 m×3 m的坡面进行有机硅喷涂,效益其次,其9年的净现值为30 408.72元/hm2;对面积为3 m×4 m的坡面进行压实拍光处理后,9年的净现值为25 198.68元/hm2。在所有处理中,对面积为3 m×3 m的坡面进行压实拍光处理的效果最差,9年的净现值为21 233.32元/hm2,但产出投入比仍较高,为4.52∶1。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广州市近20年来耕地、人口和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其1995—2015年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并运用线性模型和三点滑动平均法对未来五年的耕地数量、人口数量和粮食总产量进行预测。研究表明:1995—2015年广州市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都不断减少,且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情况下,耕地压力指数始终大于1且继续上升,表明过去20年广州市耕地资源流失情况严重,粮食供需矛盾突出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未来五年广州市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将继续减少,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虽粮食总产量发展趋势较为平稳,但人均粮食占有量却将继续减少,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据此提出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和多渠道进行粮食储备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使用安徽省1990-2011年的统计资料,以近2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状况扣粮食生产安全为研究对象,同时计算最小耕地面积和压力指数,并运用GM(1,1)灰色理论对人均耕地面积、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压力指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安徽省研究期内耕地总体上不断减少,前期持续下降,后期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上在波动中呈增长趋势,尤其2004年以来增长幅度较大;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压力指数变化幅度不明显。(2)GM(1,1)灰色模型预测表明,自2011年至2017年的7年里,安徽省实际人均耕地面积、S一和耕地压力指数随经济发展均不断减小.但对于粮食安全生产压力不大。  相似文献   

4.
科学测度和分析“双碳”目标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出发,基于碳汇、碳排放和面源污染视角构建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混合超效率SBM-DEA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2001—2020年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结果表明:①中国省级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较高,但呈现下降趋势,三大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的区域分布格局。②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是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区域内基尼系数超过全国总体基尼系数。③除粮食主产区外,全国及其他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或多级分化现象。④除粮食主产区存在发散特征外,全国、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此外,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状况、城镇化率等对不同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保护已有的耕地,平衡好耕地与其他行业发展对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激发地方政府、农户与农村集体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湖南省作为研究区域,测算出湖南省耕地盈余、耕地赤字的市域均为7个。耕地赤字的市域将耕地保护的任务转嫁给了耕地盈余市域,需要对耕地盈余市域支付补偿。采用机会成本法,测算出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补偿标准为7.1万元/ 公顷。其中,耕地赤字最严重的为长沙市,耕地标准面积赤字量为108.56×103公顷,需要支付的补偿额度为77.08亿元。耕地盈余最大的为常德市,耕地标准面积盈余量为162.72×103公顷,需要接受的补偿额度为115.53亿元。以耕地资源价值分类为基础,采用当量因子法、替代法等方法,测算出湖南省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分别为19.18万元/公顷和107.51万元/公顷,并引入政府支付能力指数和区域社会发展阶段系数进行动态修正,以该值为依据,测算出湖南省农户和农村集体耕地保护的补偿标准为28.87万元/公顷。以期为地方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我国耕地变化的区域效应及其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耕地面积减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生态退耕是其主要原因.耕地面积减少对区域发展具有广泛影响,与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就耕地占补平衡而言,我国东部沿海属经济发展主导型地区,耕地面积减少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值得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我国中部属过渡型地区,耕地保护不影响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较小,生态退耕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我国西部属生态保护主导型地区,生态退耕有利于实现水土资源平衡,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耕地保护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与粮食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耕还林是实现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又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前提.在当前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两者之间缺一不可.但怎样退,退多少,才能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实现我国粮食供需的平衡呢?本文认为需要合理划分耕地与退耕还林地的界限,实现社会总效用最大化;需要加决粮食生产技术进步速度,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率,实现退耕还林的持久稳定.  相似文献   

8.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保证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基本前提。适当进口粮食缓解耕地承载压力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良种推广、提高耕地复种次数等方法挖掘潜力 ,是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利条件 ;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比重增大、现有耕地利用率不高为不利因素。为了保证粮食安全 ,应从耕地质量平衡和区域粮食供需平衡出发 ,采取优化种植结构、加强农地整治、改革土地利用制度和强化用地管理等措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为了开发甲砜霉素注射液新剂型 ,设计出合理的处方及制备工艺。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 65nm处测定其含量变化 ,以经典恒温加速法测试该注射液的稳定性 ,并预测其有效期。甲砜霉素注射液的热降解属一级动力学过程 ,在 50℃、70℃、90℃、10 0℃的降解速度常数分别为 5.37×10 - 5、6.88× 10 - 4、1.80× 10 - 3、1.0 3× 10 - 2 ,根据Arrhenius的指数定律k =Ae-E/RT推算出室温 ( 2 5℃ )条件下的速度常数k2 5℃ 为 2 .878× 10 - 6/h ,室温贮存有效期为 4 .18年。该处方及工艺是合理可行的 ,制备的制剂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福建省耕地资源状况,指出了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粮食生产能力受限、粮食播种面积不稳等问题的存在使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压力加大,提出了福建省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对策:(1)强化耕地用途管制,确保基本农田数量;(2)促进耕地制度创新,构建种粮激励机制;(3)加快耕地质量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4)加大粮食产区投入,提高产粮基地功能。  相似文献   

11.
对西部退耕还林目标、作用、政策等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正在实施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之一。由于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均构成压力,因而退耕还林势在必行。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在全国很多地区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有关部门不能正确理解退耕还林的真正内涵,出现了一些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影响了工程的建设。为保证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进行,该文就退耕还林的若干问题,如退耕还林的目标、作用、规模、政策以及和其他生态工程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农业生产的历史发展趋势、定性和实证等 3个方面分析 ,认为人均耕地资源是影响农业集约经营的重要因素 ,人均耕地资源的减少在一定条件下将促进农业集约经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基本问题。在影响粮食安全的众多因素中,"耕地面积"是否重要,粮食安全是否需要既定耕地面积地保障,学术界在这些问题上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文章利用陕西省相关社会统计数据,对陕西省"粮食安全"与"耕地面积"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出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一定时期陕西省所需耕地面积。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9年间陕西省粮食生产与耕地面积相关,但耕地面积并不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在保持现有耕地面积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是该省未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方向;按照以往技术进步比率计算,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2020、2030年陕西省保障粮食安全所需的耕地面积分别约为3 379.91千公顷、3 266.38千公顷。  相似文献   

14.
耕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物质保障。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变化等原因,大量耕地从原有农业生产领域退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安徽省1990—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为例,采用协整理论及Granger因果检验,对耕地非农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依存关系及因果性的研究表明,耕地非农化与农业产值变动之间构成反向的动态线性关系,耕地面积与农业产值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耕地非农化与农业产值变动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其政策含义是:政企银多方合力,通过确立主导产业、培养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经济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在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条件下,通过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确保耕地的合理流转。  相似文献   

15.
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为3个不同的区域,筛选出人均耕地、森林覆盖率、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种植业产值比、林果业产值比、畜牧业产值比、渔业产值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油料播种面积比重和蔬菜播种面积比重12项指标构成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体系。整理得到3个区域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平均值,以此所反映的各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情况为依据,结合各区生态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对3个区域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农地林地流转明显加快,流转面积也是大幅度增加。伴随土地流转规模化而出现的侵犯农民利益、农民转出的农地增收不明显、土地退化、流转纠纷等现象凸显。本文通过对云南省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分析,总结了调查区域农地流转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肯定中国退耕还林有效性的前提下,针对现有退耕还林制度构架下出现的农户自利性经营、地方政府有限理性、追求垄断租金最大化与社会生态目标偏离的现象,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予以剖析,并给出生态外部性资源配置的优化解及制度性建议:重新合理界定退耕还林农地产权;调整产权收益分配;通过产权界定与制度安排来建立退耕还林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