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运用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分析了绿色技术的外部经济性。针对绿色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通过建立绿色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市场配置模型,探讨了绿色技术外部性消除的经济原理及其补偿机制,提出了推动绿色技术发展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2.
论政府介入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因西部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外部性特征以及环境信息的稀缺性导致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政府介入具有其理论基础。西部市场发育不足、生态建设主体素质较低以及生态建设工程的系统性和长期性等原因,政府介入同时具有广泛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西部地区环境问题成因进行了理论和现实的思考。从理论上看,"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从现实来看,区域经济欠发达、人口问题、产业结构的失衡以及制度安排的缺陷是西部地区环境问题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经济外部性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运用该理论对黄河重要水源地甘南玛曲地区环境资源的外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环境资源“公共产品”的属性,导致当地环境资源被过度使用,而“搭便车”现象的存在,又致使其生态环境建设供给不足。在分析了玛曲地区外部性的生成及表现、外部性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后,提出了相关措施及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5.
运用西部矿产资源富集地区实地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数据,分析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外部性问题。研究发现,西部矿产资源开发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并存,正外部性主要表现为带动资源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负外部性表现为对资源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而通过明晰矿产资源产权、强化资源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唤醒民众环保意识、统筹利益相关者利益,可促进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外部性内部化,实现西部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资源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由于市场、计划和习惯三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存、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计划失灵和习惯失灵现象,然后提出解决这种“混合机制”固有缺陷的最好方法是有效地运用财政权力——即征税和支出的权力。政府财政支出中一类很重要的支出就是财政转移支付。接着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了更深入的分析,认为这种制度是平衡地区差别,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提出了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与步骤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西部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强化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发展。产业互动是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互动的思路是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发展西部特色产业作为依托点,以建立生态工业园作为产业互动的新载体。在西部地区产业互动的实现中,要深化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探索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西部污染治理制度和绿色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行为外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外部性理论对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行为加以分析,认为政府行为外部性源于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制度缺陷,并与行为主体特性直接相关.在文化遗产保护中,需要通过完善和优化公共决策过程的制度建设、引进市场和第三方力量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性评估体系,来减少政府行为的负外部性.  相似文献   

9.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安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目前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制度安排的缺陷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要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应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层面强化制度安排,加强政府主导型制度、市场制度及自发制度的协调与配合,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以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建设模式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具体化,在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建立生态环境重建互动模式为途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互动模式建立的基本原则是: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富民、市场化的结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1.
非排他性是公众环境权的核心特性。为适应环境权理论的纵深化发展,除了从外部视角审视环境权的属性、内容、定位等特征之外,应当从内部结构对环境权本质特性予以剖析。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导致生态环境治理受到外部性理论与搭便车效应的制约。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公众共用性,既有的环境权利理论应当接受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两大特征的改造。公众环境权的非排他性体现在主体的不特定性、客体的非拥挤性和内容的共享性等方面。将公众环境权理解为公众对作为公众共用物的生态环境享有的非排他性权利,意味着可从保障权利主体的非排他性与客体的非拥挤性两个面向来实现对公众环境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成本与企业内部化的博弈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生态环境文明程度,降低生态环境成本,对生态环境成本外部性与企业内部化的博弈进行了较为详细分析,阐明了降低生态环境成本的意义以及博弈表现的形式、特点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必须建立健全降低生态环境成本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督与管制力度、进一步推进技术进步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自从经济学产生以来,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相关的问题就一直是主流经济学关注的主要领域.本文分别对古典经济学中关于资源的论述、一般均衡模型、外部性、产权与交易成本以及生态文明等国内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回顾和评述.提出在应用传统经济学理论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同时,通过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变革传统的生产与消费模式,让人类自觉地走上绿色发展道路,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双变量莫兰指数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外部性。首先,测算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指数和环境污染指数,以制造业为中心变量运用双变量莫兰指数测算了制造业与城市经济发展指数以及环境污染指数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得到了长江经济带上表现出经济外部性和环境外部性的城市;其次,从影响城市特征属性的因素出发,通过城市区位、城市发展定位与规划以及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分析了城市空间外部性的产生机理;最后,在识别具体城市外部性类型与表现的基础上,从城市政策体系、资源信息、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几个方面提出了对城市制造业空间外部性的应用,实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5.
生态省建设中科技创新与绿色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省建设中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科技创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需要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需要科技创新。由于在生态省建设中的科技创新具有地域特色,在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过程中,存在外部性和风险,生态省建设中科技创新在市场条件下不具有必然性。创新绿色管理有利于克服生态建设中的科技创新的一些障碍。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媒体迅速崛起。网络媒体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经济问题,其中,外部性问题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经济现象。按照公共经济学的经济外部性理论,网络媒体的外部性问题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个方面。正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以梅特卡夫法则为中心的一系列网络效应和由此引起的各种经济效应;负外部性主要表现在缺乏法律、道德上的规范和约束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信息发布不当给消费者带来的负效应。采取政府调节和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的措施来矫正网络媒体的外部性,促进其社会效用达到最优状态。  相似文献   

17.
论环境、发展与体制资源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快速粗放增长和重化工业化使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协调环境与发展是基于国情的必然选择。环境的复杂性与外在性决定了其的不可控性,因此,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实质是转变人的思想观念与调节人的行为,关键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良好的体制可以引导科技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降低协调的社会成本与矛盾,是协调环境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具有丰富的传统与现代生态体制资源,开发利用此类资源是促进环境与发展协同共进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赵秀玲  陶海东 《南都学坛》2011,31(2):119-12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人们在积极保护既有环境的同时,又在不断探索生态补偿的科学依据。我国目前尚处于生态补偿探讨的初级阶段,关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生态补偿的具体内涵和准确定义暂无定论;二是如何消除资源公共产品特征,实现外部性内部化的问题上尚需深入;三是具体的补偿机制,特别是补偿提供方的确立并无明显界定;四是在补偿过程中,如何实现市场自我调节机制效用最大化方面的研究为数不多。因此,对特定资源输出区域的相关补偿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侧重点应是资源流动价格形成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以及如何提升特定区域研究成果的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19.
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产生外部影响和接受外部影响的主体的不同,外部性有两类典型的定义.从外部性的表现形式看,可以从七个角度进行分类.外部性理论发展经历了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庇古的"庇古税"和科斯的"科斯定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被称之为外部性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三块里程碑.张五常和杨小凯认为外部性概念是没有意义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也许比外部性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但不一定能够彻底否定外部性理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环境政策变迁逻辑与展望——基于共词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政府需要以环境政策等社会规制手段进行治理。自1973年以来,国家及各部委先后颁布了三千余项环境政策(不包括各省市区的环境政策),用以全面推进环境治理,提高我国环境质量。运用共词与聚类分析的研究方法可以展示政策聚焦点的变迁轨迹,反映出我国环境政策的变迁逻辑。研究发现:中国环境政策变迁经历了“开创”、“调整”、“战略发展”、“深化”和“稳定成熟”五个阶段,显示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尤其是大气污染治理能力日益提升。同时表明,生态保护政策在特定时期成为政策热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日趋完善以及环保标准体系日益健全等政策演进规律,这对以后的生态环境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