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成吉思汗的宝藏》继美国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签约担任艺术总监后,阿维·阿拉德又签约担任制片人,他是目前全球累计票房最高记录的保持者,其《复仇者联盟》、《蜘蛛侠》、《X战警》系列电影都广为各国观众所喜爱。阿维·阿拉德有很深的"英雄系列"情结,加盟《成吉思汗宝藏》后,就提出拍"成吉思汗系列",还特别推荐了前苏联的文学巨著《蒙古人的入侵》三部曲,其中第二部《拔都汗》是他看好的电影改编作品。为他  相似文献   

2.
牛颂 《中国民族》2013,(7):78-78
2013年5月7日,电影《德吉德》观摩研讨会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举行。会上,专家、艺术家对这部影片给予很高评价: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德吉德》可算是一部“低成本大片”。我对本片导演卓-格赫说:“一定记住这个日子,也许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电影品种。”  相似文献   

3.
吴天明导演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中旗手式的人物,也曾任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厂长,他的作品对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变革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被称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教父"。《百鸟朝凤》是他最后一部完成了的作品,但上映初期却变成商业片洪流中的沧海一粟,如果没有制片人方励的"直播下跪"事件,这部传统叙事的文艺片很难见到更多的观众。虽然它创造的票房奇迹足以被载入史册,但抛开这些喧宾夺主的公众舆论,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吴天明导演在现实和艺术的双重语境下不断地坚守和追求,这样的匠心是不该被时代症候遮蔽的。  相似文献   

4.
李二任 《中国民族》2012,(Z1):104-105
是他,首次将爱情作为主题展现在新中国的银幕是他,使这部影片成为新中国首部纯母语电影早在1934年就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方法创作出了"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奇葩"——《神女》的吴永刚,在1950年导演了一部由袁文殊编剧、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辽远的乡村》,但反响平平。  相似文献   

5.
岳音 《中国民族》2012,(Z1):106-107
祖籍江苏苏州吴县的电影导演王为一,1912年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家庭。1934年,他加入上海艺华影业公司从事电影工作前,曾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西洋画,后来与同学赵丹、徐韬同组美专剧团,并参加左翼戏剧联盟,积极从事进步戏剧活动。1936年入新华影业公司,在《狂欢之夜》《、夜  相似文献   

6.
《锹里奏鸣曲》是我国第一部苗族原生态电影,也是韩万峰导演的第四部民族题材影片。在此之前,他相继导演了《尔玛的婚礼》、《我们的嗓嘎》和《梯  相似文献   

7.
郁丹  刘冬梅 《中国藏学》2017,(1):172-179
文章以当代中国藏族电影导演万玛才旦的系列电影作品为例,探讨了当代藏族影片如何对全球化和现代化与佛教价值观之间的张力进行表述,对其电影的国际化创作过程进行阐释,同时也探讨了当代藏族电影的跨族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8.
母语     
郑茜 《中国民族》2012,(Z1):72-79
母语,是一种温度;母语,是一种态度。100年的中国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的少数民族母语电影里,获得了一个新的高度。1955年由吴永刚导演的《哈森与加米粒》,事实上就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少数民族纯母语电影。少数民族母语电影——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一小步,中国文艺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喜马拉雅》、《盐程万里》、《色戒》、《旅行者与魔术师》等国外新近有关藏族文化的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分析了藏文化意象在这些电影作品中的“刻板印象”。文章认为,当代藏文化电影作品延续了过去西方白人文化的“香格里拉”印象,在现代文化的“他者”之维上,继续加强了藏文化作为文化另类的形象塑造。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在藏族文化认同方面有双重影响:促进了藏文化的传播,同时又形成了藏文化未来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牛颂 《中国民族》2014,(3):70-70
2014年1月23日阴历"小年",我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度过的。令人难忘的是,这天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祭火日。盛大神圣的祭火仪式后,我见证了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奥利弗·斯通、日本Omega株式会社董事长横滨丰行与我国著名蒙古族电影导演麦丽丝,签署电影《成吉思汗宝藏》的合作拍摄协议。斯通签约了影片的总监制,横滨丰行签约了投资合作。  相似文献   

11.
喜爱什么,想干什么.这是人之常情.我喜爱藏族人民.我想通过电影艺术表现他们,这已经是好几年以前的事了.195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和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制片厂联合摄制一部彩色纪录片《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这是一部反映修筑康藏、青藏两条公路的大型纪录片.我是这部片子里的一个导演.为了拍好片子,前后在西藏工作了近一年.这一年中,我和修筑公路的藏族民工接触的比较多.在接触中,我逐漸地认识了他  相似文献   

12.
卓玛措 《西藏研究》2022,(2):109-115
唐卡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亦是弥足珍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开放后,热贡唐卡艺术从一种佛教供品或宗教艺术品又逐渐向文化产业发展,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探讨了热贡唐卡文化产业的市场环境、发展路径等,认为唐卡艺术作为文化艺术的一个分支,在不丢掉其庄严、庄重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可选择开放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是藏族人,迄今最大的梦想,就是拍出纯粹的藏族电影,关注最普通的那一个群体,然后完整地艺术地再现。不需要刻意地虚构、创造什么东西,不像以前写小说,我必须把自己藏在镜头后面很远的地方。”——万玛才旦一部纯藏语的原生电影一部华语电影中少有的“纯净”的藏族电影一部表现了日常的、精神性的、令人心生感动的藏族电影《静静的嘛呢石》因此获奖!2005年11月12日晚,海南三亚。竞争200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的导演,强手如林,进入提名的导演只有三位,他们是大名鼎鼎的顾长卫、小有名气的刘浩,还有一位谁都不知道他来历的万玛…  相似文献   

14.
静静的嬗变     
在中国电影百年的岁末,一个新锐的藏族导演带着他的第一部力作风尘仆仆赶来,为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上涂上了一抹重重的油彩;这是中国电影百年来的第一部藏族人独立编导的本土电影,它以本民族的独特视角,真实地展现了发展中的新西藏,同时,它也在向我们诠释着一种全新的电影理念;万玛才旦和他的《静静的嘛呢石》,载着对我们对西藏电影,对民族电影的无限希望,一路走来——近期,藏族导演万玛才旦和他的本土电影《静静的嘛呢石》可以说是成为了影视文化界备受关注的焦点。在电影拍摄完成仅几个月的时间里,万玛和他的这部处女作就多次荣获国际、国…  相似文献   

15.
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电影艺术家能够像希区柯克那样将一个又一个精彩无比的悬疑情节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在欣赏其作品的同时,却无法解读到他创造悬念的基本思路。本文就是通过一些笔者对其艺术形成基础的粗浅认识,来说明推理和对与人性的理解在他作品当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电影制片厂有80年代探索片发源地的说法。第五代导演张军钊导演的《一个和八个》通常被电影界认为是首部探索片。接着出品了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引起国内外极大的反响。之后,其他电影厂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探索片。之后又有三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雾界》(郭宝昌导演)、《神女梦》、《鼓楼情话》(李小珑导演)。 首先我想先说说《雾界》,这是1984年出品的一部探索片,反映的是广西原始大森林一雾界山中的景与情的交融。瑶族护林员金叶和阿爸住在深山森林中的茅屋里,几乎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有一天,外面林场来了一位…  相似文献   

17.
博客发声     
《中国民族》2012,(Z1):144-145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拍得比较好有几个类型。首先是上世纪80年代的探索片。郭宝昌的《雾界》是最早的一部。人们普遍认为第五代作品的风格是突出影像的民族特色和视觉冲击力,而《雾界》同样讲求电影画面的民族美学内涵,试图尽最大程度地抛弃故事,而用画面来传达导演的美学主张。郭宝昌曾经说  相似文献   

18.
走进滇西北     
郭净 《中国民族》2014,(9):77-77
在生活的路上,有很多人给过我指引,其中一个比我小了大约十岁。她叫秀兰,出身台湾农家,后来学了美术。1989年下旬,她跟着一群台湾朋友来到云南,偶然相识,从此到昆明来都不住旅馆,非要到我家里打地铺不可。她一年要来几次,每次都带着几本精彩的书,和当年最好的电影插曲的CD,如《邮差》、《辛德勒的名单》、《英国病人》等。台湾那套“电影馆丛书”就是她背来的,我看得很认真,最喜欢的是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的访谈,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的自述和德国电影人文德斯的电影评论集。  相似文献   

19.
对于我国新生代电影来说,受历史、文化、经济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新生代电影本身拥有着一种"世界电影"的特征,而也正是这种特征使得我国新生代电影的体量变得极为广大.在我国新生代电影的发展中,其本身受到了西方电影文化的极大影响,而表现边缘人生的黑色电影风格、反思与批判社会人生突显人性之复杂、倡导纪实的美学表达方式等属于对我国新生代电影影响最深的几个方面,而从贾樟柯的《小武》、娄烨的《苏州河》、李杨的《盲山》等著名新生代电影作品中,我们就能够很明显发现这些影响的影子,为此本文就中国新生代电影纪实美学风格的西方渊源展开了深入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够有助于更为深入了解我国新生代电影.  相似文献   

20.
田永源 《中国民族》2012,(Z1):142-143
1955年4月,雷振邦进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1959年初,文艺界掀起向建国10周年献礼的热潮。周恩来总理十分关注这些为国庆而赶制的作品,对送上的主要作品都要亲自过目。当他看了《钢铁世家》、《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影片后,对当时电影中存在的政治口号太多、缺少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