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九七四年三月,当时“四人帮”控制的《红旗》杂志抛出了《秦统一六国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一文说:“秦统一六国,不能孤立地归结为个别将领的作用,而是由于秦始皇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他所实行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路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它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行了严重的歪曲。其流毒甚广,影响极坏,必须进行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2.
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代问题,或从齐襄王实际在位年数、燕国灭亡之年、秦始皇议立帝号与议置郡县、北攻匈奴、南击百越等事来推断,确定六国最后灭亡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其所论证与结论误。《史记·六国年表》以《秦纪》为经编纂而成,这是确定秦灭齐年代的标尺。其它文献与考古资料,与此完全一致,仍以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为是。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一致认定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在其灭亡六国的最后一年,即公元前221年。其实,详证有关记载,秦灭六国的年代大可商榷:从齐襄王实际在位年数和秦灭燕之年来推断齐国灭亡的年代,从秦始皇议立帝号、议置郡县、北攻匈奴、南击百越诸举来推断六国灭亡的最后年代,均当比目前流行的说法提前一年,即公元前222年。  相似文献   

4.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统一六国后,接着南平岭南、开凿灵渠,在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设置了郡县,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四人帮”及其同伙,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把秦始皇捧到了九天之上,给他涂上了一层层神圣的光彩,把他描绘成为各族人民的救星。在我们史学界里,对秦始皇平岭南、  相似文献   

5.
一、秦朝时期包头地区的战略地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国都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这时,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从战国末年控制河套以后,经常对中原地区进行侵扰。秦始皇在发展和巩固统一的事业中,为了消除北方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入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今河套黄河以南  相似文献   

6.
钻进内部 梦想复辟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过程中,六国的一些反动儒生,眼见本国的奴隶制割据政权的崩溃,他们怀揣着孔老二的复辟经,先后进入秦国,特别是秦国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吕不韦,为了篡权复辟,编写《吕氏春秋》时,曾招徕大批孔孟信徒。秦始皇统一中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在其巨著《史记》的《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当赢政在位的二十六(前221)年,已併灭了关东六国而统一了中原地区,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获得真正的统一。当时秦帝国统治的疆域是: “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二年后,秦始皇东游琅玡,在这里的海滨筑台刻石,以纪念其空前的伟业。在《刻石》的铭  相似文献   

8.
国家意识与秦的统一和速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意识与秦的统一和速亡程远西安政治学院公元前221年,秦并吞六国,建立起第一个高度集权制的封建帝国。但是,这个封建王朝,在秦始皇死后仅仅三年,又被农民起义的风浪所推翻。秦朝的崛起和速亡,引起了后人的思考和探索,并找出很多原因,但有一点被人们忽视了,...  相似文献   

9.
董恩林 《江汉论坛》2002,2(5):53-57
秦始皇和隋文帝都曾建立过重新统一中国的伟大功勋,分别创造性地建立过以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制,都曾为国家边疆的开拓与巩固立下汗马功劳,都曾为经济文化的统一与发展采取过国家标准化措施,都经历了极为相似的选择接班人的悲剧性过程。但令人不解的是,秦始皇在当代史学研究中所获评价很高,隋文帝则大为逊色。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在历史研究中往往只从政治角度去衡量一个人的功过得失。实际上,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任何政治领袖的功过得失,最终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秦始皇固然创建了全新政治制度,但并没有因此带来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因此,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隋文帝在历史上的地位应当高于秦始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早在商代已开始实行。周灭商后,继续推行分封制。分封制在西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对国家统一、政权巩固起过积极的作用。春秋以降,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分封制遭到破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弃分封制而推行郡县制,但秦仅至二世就灭亡了。而作...  相似文献   

11.
地处岭南的桂林,最初的孕育是骆越文化。而由于它的地理位置,较早地得到了开发,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现了六国统一,进而发兵五十万进攻百越,为了解决粮草的运输问题,开凿了兴安灵渠,沟通了湘江与漓江的水路交通,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灵渠的开凿,  相似文献   

12.
黄栋法 《船山学刊》2009,(2):197-199
秦朝采用郡县制是其政治制度客观限定的结果。是为了加强对六国故地及边远地区的政治控制,是受秦始皇及其他政治家个人原因的制约。秦国秦朝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而郡县制支撑的国家民族统一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   

13.
秦始皇攻灭六国之后,按照“大一统”的思想全面推行了以郡县制为基本制度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体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秦汉时期,分封制和郡县制之间的斗争依然存在,并左右着西汉王朝国家政体的构建。经过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文帝之后诸帝的削藩,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成为中央治理地方的根本体制。郡县制及其不断发展,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秦汉时期,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斗争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实现政治统一并不断发展、巩固、维护统一成为历代中央王朝的最高奋斗目标和最终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7,(4):167-173
学界一般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作为中国标准化活动的源头,对史前人类标准化活动鲜有述及。笔者通过研究认为,标准化思维源于人类生产实践,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深化。旧石器时代晚期认知革命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为现代意义上的标准化活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形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四声自然音阶所代表的音律(包括音阶、音准、律制),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标准;贾湖骨笛的制造和使用,是迄今为止有据可考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标准化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一直是革命与复辟、前进与倒退两条不同政治路线的斗争。反动派以儒家思想为正统,鼓吹因循守旧、复古倒退;革新派则利用法家思想,反对复古倒退,主张变法革新。这一斗争,持续了两千多年。曲阜的“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历代反动派尊孔崇儒的产物,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尊儒反法的罪证。几件攻击秦始皇的破烂武器秦始皇是利用法家思想,统一了六国,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杰出的政治家。他实行厚今薄古的政策,对以儒家为  相似文献   

16.
李裕民 《晋阳学刊》2001,(4):103-104
提起秦始皇统一文字 ,几乎所有的论著、教科书以及博物馆的陈列词 ,无不给予高得无以复加的评价 ,谁也不曾说过它有什么缺点。在评价时 ,几乎毫无例外地强调六国文字异形的问题 ,还常常举出 7个奇形怪状的“马”字为例 ,似乎没有秦始皇统一文字 ,中国就会分化成为七种全然不同的文字 ,其后果难以设想。战国文字异形果真严重到这等地步吗 ?倘若我们深入思索一下 ,就会发现许多疑点。首先 ,战国时代是社会大变动、大发展的时期 ,生产力迅速提高 ,农业、手工业、商业大发展 ,社会制度大变革 ,科学文化进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为什…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吞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可是,与秦始皇“联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的主观愿望相反,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仅仅时隔十五年,这个封建王朝就在陈胜、吴广首先发动的农民起义的急风暴雨中被推翻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秦王朝迅速覆亡,历来众说纷纭。这个问题本来是可以讨论的,但是“四人帮”窒息了学术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陈德正 《齐鲁学刊》2002,(6):121-126
大流士、秦始皇在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帝国后 ,为巩固统治采取了类似的改革措施。但在为政治国方略的实施过程中两者却表现出巨大差异 :大流士对被征服地区的政治控制较为宽松、经济剥削较为适度、文化政策比较宽容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则政治统治走向极端专制独裁、经济贪欲恶性膨胀、思想文化统得过死。两人不同的为政治国方略是导致波斯帝国延祚和秦帝国速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六国,依廷尉李斯建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为了“示强威,服海内”,多次巡游全国,并下令筑驰道以通天下。“驰道,天子道也。”这些驰道从成阳出发,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宽五十步,每隔三丈种一株青松。在纵横全国、青松如盖的宽广驰道上,秦始皇的千乘万骑前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巡游。从北国到江南,从登泰山观日出到临钱塘看潮涌,走遍了当时中国的  相似文献   

20.
秦统一后的六国遗族晰纲六国遗族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秦统一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存在,他们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形势,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不可避免地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嬗变和多元分化。或变名易姓,隐匿民间;或含垢忍辱,伺机而起;或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