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全球化语境下,影响并冲击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有新自由主义论、中国威胁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等西方错误思潮和理论.深入探究这些思潮和理论,揭穿其实质,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且以不可阻挡之势渗入日常生活的领域,这其中蕴涵了强大的意识形态攻势,为此,应厘清文化与意识形态及其关系,以认识全球化语境中文化交往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论消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主义,是指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也在不发达国家发现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意识形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传入我国,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消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化解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趋势 ,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有挑战。全球化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态势更强劲 ,手段更先进 ,方式更隐蔽 ,渠道更多样。我们必须沉着应对 ,争取主动 ,才能在这场意识形态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5.
在多元文化相互渗透的全球化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存在着异彩纷呈的边缘意识形态。在我国,边缘意识形态的存在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既有积极推动的正效应,也有消解削弱的负效应。国家软实力的打造离不开边缘意识形态的多样与争鸣,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与整合,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坚持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与整合边缘意识形态,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周太山 《学术论坛》2012,35(8):21-25
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趋向:我国成为美国意识形态攻击的第一对象;新媒体成为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战的主要平台;美国实施软硬结合的"巧实力"意识形态战新战略;美国实行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全方位意识形态渗透。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思考:既要增强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抢占新媒体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打好新媒体意识形态战;实施"软实力"和"硬实力"相结合的意识形态战略;将艰苦奋斗精神和科学消费观的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全过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搞好意识形态工作 ,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揭示了西方国家推动和主导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分析了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阵地意识和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搞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契遇期。作为在文化软实力中居于核心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其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基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状况,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毫不动摇地坚持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态势下意识形态功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意识形态的功能不但没有弱化反而不断强化。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其政治功能、社会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外交功能上。我们应认清全球化态势下西方意识形态策略的新变化,防止陷入西方全球化的意识形态陷阱,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群体意识形态指群体内部的成员所共同享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理论学说、心理认知等的总称。与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居于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比,群体意识形态通常是一种非主流的或民间性的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群体意识形态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也经常不被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群体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群体意识形态既能够充当社会万能胶的作用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也能发挥其社会离心力的作用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冲突,还可以通过反映各种社会矛盾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自我认识与反思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意识形态作为文化软国力在全球化竞争中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功能.应该从意识形态应对的主体、目标、原则等方面加强意识形态文化软国力竞争的研究,通过意识形态的应对保证国家独立和国家安全,保持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一、全球化已不可避免,主流意识形态角力加剧 任何社会都有它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一个社会精神文化的中枢与灵魂.在我国封建社会,儒家文化就是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疑占有主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决定着中国话语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论文化全球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悦笛  佑素珍 《学术论坛》2002,46(1):142-145
全球化是个多层次的发展性概念 ,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全球化是其中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从文化结构上看 ,全球化使各民族的实用性文化日益趋成一种普遍的全球性文化 ,但它们的理想性文化却有可能保留下来而呈现多元共生的发展态势。从全球化构成上看 ,其实现的途径主要有人类、民族国家、民族社会、个人这四个层面 ,文化全球化问题在个体层面上特别凸显。世界化与民族化的辩证统一 ,是全球文化建设应遵循的根本原则 ,它包括“全球价值的地域化”与“本土经验的全球化”两个互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兰明 《理论界》2007,(11):137-138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已是客观的事实。不同民族文化的交往和借鉴将越来越普遍,特别是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文化将逐渐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文明冲突和文明共存引发世界文明的变迁、演进、发展和多样化,不同文明在交融中发生碰撞而走向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趋势。我们要学会在复杂多极的文明世界中共存,学会从其他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分。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伴随着意识形态多样化发展的政治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既面临着多方面的考验和挑战,同时又有许多有利的因素和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论意识形态的文化形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文华 《兰州学刊》2008,(6):142-145
人类拓展意义世界的过程,就是在一个无意义的领域中开创自己生活的文化过程,而意识形态则是这一过程的高级状态。文化无意识是意识形态的深厚基础,文化意识是意识形态的必备通路,文化精神是意识形态的思想源泉。以此为文化底蕴,意识形态成为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哲学视阈中的意识形态的外部形态和构造,从另一角度诠释了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提供了意识形态的文化思路。  相似文献   

17.
论和谐社会建构与主流意识形态样式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多元文化冲突和多元精神图景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在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的前提下,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围绕和谐社会建构打造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实平台,并注重主流意识形态的样式转型,进一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苏令银 《兰州学刊》2008,(8):159-161
意识形态和文化是两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人们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它们。它们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文章探讨了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一般关系,并且分析了意识形态所特有的阶级功能、继承功能、灌输功能和保护功能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略论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对外开放,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也遭遇到很多挑战。总体而言,这些挑战主要包括:全球化的挑战、信息网络化的挑战、西方错误思潮和理论的挑战,以及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中国的挑战。廓清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一句精辟的话: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多元化的边缘意识形态和权威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互动整合是文化现代化的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它必将经历一个与各种边缘意识形态的扬弃与整合过程中实现自身与时俱进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与各种边缘意识形态的不断扬弃与整合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