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101岁的老寿星“我外公有100多岁啦!他是个清朝人,还留着长辫子呢。”瑶寨老人赵福才的外孙女春凤在电话里这样给我描绘他的外公。还没等我说话,她又说了,“你想听他说话啊,不行呀,他到山上割草去啦!”听后,我忍俊不禁,“清朝人”!今夕何年呀?还有清朝人啊!不过我这一去采访还真吃了一惊,可不是,湖南省宜章县莽山瑶族乡道洞村的赵福才老人家,今年都101岁了,真正是个清朝人,比宣统皇帝还大几岁哪!老人家留着一头清朝的长发。他自己说,打从记事时起就蓄长发,织条辫,挽个鬏,一直没剪过。他说“我青年时期就有人要我下发,我就是没有下。”他至今…  相似文献   

2.
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太阳,崛起的苹果林缀满了红扑扑的日子,一树树鸭梨从枝叶间探出光溜溜的脑袋,摇晃着醉人的诱惑……美丽的苗村,谁能不为你痴迷? 记得那是五月的一天,我拨通电话,告诉他我要去看他,第一次联系,不得已又第一次失约于他。一个凉爽的上午,电话里第六次传去我的声音,不巧,他还是不在。心想,仅一个小村,就寻不到他的踪迹?去了,果然只见了苗村人用日月作经纬在大地上编织的这幅巨画,却未见他的身影。  相似文献   

3.
“她们也是我的女儿 ,我有5个女儿。”湖南省吉首军分区张铁流司令员的话 ,让随行人员都感到纳闷 ,张司令员不是只有一个上大学的女儿吗,怎么会有5个女儿呢?原来张司令在岳阳军分区工作时救助了2名面临失学的女孩。去年初 ,他调到吉首军分区工作后 ,在“扶贫司令”彭楚政的家乡古丈县又救助了2名贫困的女学生。1999年4月 ,张司令员在古丈县检查工作时 ,听人武部的同志提到有两个苗家孩子 ,一个叫李于蓝 ,另一个叫周华 ,两人在学校里品学兼优 ,但家境却十分贫困 ,面临着辍学的困境。张司令员当即与这两名女学生见了面 ,并认她俩作…  相似文献   

4.
在我光荣入党50年之际,回首当年,乡亲们培养我入党的情景,还历历如在眼前. 那是1966年初夏时节,教室的墙上开始挂出省内外高等院校陆续寄来的招生广告,印刷精美的校园广告像一张张富家公子的求婚书,尽情展示着校门、豪宅、庭院美景和家族名人.  相似文献   

5.
这次和苏公的告别,竟然是在八宝山公墓。时间是7月9日,尽管我早已接受了他离开我们的这个事实,但在走进他的灵堂的那一刻,人生的无常感还是从未有过地、强烈地紧紧压迫着我的心,我的泪水在看见他的遗像的那一瞬间,涌出了眼眶。生与死的界限,在这里被划分得那样无可超越!一个在我成长的记忆里永远那样谦逊、一个在生活的浊浪中永远那样平静的人已经不可能再来了。但此刻我对苏公的心境,却好像是今天我和同事说起他,明天还可以在我工作了多年的大楼前,看得见他瘦弱文儒的身影一样亲近!我在接受一个我不愿相信但却是,个真实的现实,这个现实让我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贵,感到人的精神的永恒!我想,如果我不写点文字,我  相似文献   

6.
春城之恋     
昆明四季如春,但我到昆明的那一天却是整个冬季里最寒冷的一天。恋上这里的人,我是安静的在贵阳开往昆明的火车上时,我一直在想象着与他见面的情景。他是我半月前结识的网友大漠孤烟,我们还素未谋面。想象一下在几乎荒无人烟的茫茫大漠,当你像迷途的羔羊无处遁逃、孤独绝望之时  相似文献   

7.
大瑶山漫记     
我对大瑶山的感情是浓厚而深沉的。这不仅是因为大瑶山翡翠般的丛山峻岭和那秀丽的松杉绿竹给了我不可泯灭的印象,而更主要的是那里具有“老山性格”的瑶族人民使我永远不能忘怀。记得,在一个春雨微寒的夜晚,我来到了过山瑶赵诚进的家里,灶内正在炽燃的松枝,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我们浴着飘散的暖气,坐在火灶前攀谈起来。赵诚进是一个中年的农民,脸上虽已显出了几丝皱纹,但是古铜色的容颜,冲淡了他的衰老。他告诉我,解放前,他是一个过山瑶,是老山里最受压榨的山丁。那时,落后的“石牌制”还统治着老山,剥夺了过山瑶的一切生活权利。老山上的一只飞鸟,溪流里的一尾游鱼,密林中的一头走兽,甚至松柴、野果,赵诚进都不能触动。他只能担负着“种树还  相似文献   

8.
我的外公     
熊苏 《民族论坛》2001,(1):43-43
外公今年67岁,他个儿不高,却长着一个可笑的大脑袋。我最喜欢摸他的大头了,因为那上面几乎是寸“草”不生,只有几根稀疏白发可怜巴巴地耷拉在后脑勺。我逗外公玩,问他的头为什么那么大。外公笑眯眯地说:“因为我的脑袋里装满了智慧。”这是一部卡通片里的话,我听了大笑。  外公不是湘西人,他的老家在邵阳。听妈妈说,文革时因为外公在大学里讲了真话,被赶到湘西一个偏远的村子里当医生。那时,村里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外公很痛苦,几次想自杀,但他终于挺过来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讲真话也会受到打击,外公很认真地对我说,因为那…  相似文献   

9.
采访前,在百度上搜索有关"湘江一号高尔夫董事长刘生平"的信息,资料很少。而刘生平这名字也并不曾在大众市场名声在外。我猜想这是一个怎样的采访对象?这又是怎样一枝民族企业家群体中的奇葩?春寒料峭的下午,我拨通了刘生平的电话。电话里传来的声音,克制、低沉、不徐不疾。见到他本人,有点意外,跟我印象中的"商界成功人士"出入很大。刘生平,  相似文献   

10.
<正>采访前,在百度上搜索有关"湘江一号高尔夫董事长刘生平"的信息,资料很少。而刘生平这名字也并不曾在大众市场名声在外。我猜想这是一个怎样的采访对象?这又是怎样一枝民族企业家群体中的奇葩?春寒料峭的下午,我拨通了刘生平的电话。电话里传来的声音,克制、低沉、不徐不疾。见到他本人,有点意外,跟我印象中的"商界成功人士"出入很大。刘生平,  相似文献   

11.
我的西藏梦     
我的西藏梦/张国云这是一张极其珍贵的照片。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邓小平同志携带全家老少13口人,站在布达拉宫门前合影。就在拍照的一刹那间,依偎着小平身旁的女儿邓楠,还抬手为小平指点着。小平同志那炯炯有神的双眼,顺着女儿指点的方向眺望。此时小平同志又...  相似文献   

12.
一个小编辑部,令我惊异。 《都市警官》编辑部在一座大楼里。是任何一座城市都容易见到的那种楼,面孔严肃、玻璃整整齐齐的那种楼。 一楼的楼道那么长。这种楼道的光线都比较暗淡,行走其间,容易产生在地道里蹀躞的感觉。 我在楼道里走着,看到一扇门。门的上方有一块玻璃,上面有张纸,挡住了视线,叫人看不到屋子里是什么样子,但纸上有字,注明是《都市警官》的编辑部。 我就这样来到了《都市警官》编辑部。  相似文献   

13.
好人张伯     
虽然我早已能够领悟到人总免不了一死,但是对死我总有那么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我熟悉的张兵伯伯便这么不可思议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张伯伯很瘦,和漫画家丁聪笔下瘦骨嶙峋的老编辑形象极为符合。而且他的确也是一位有30多年编龄的老编辑。虽说他没有写过什么大部头,但他辛辛苦苦编成的稿子总可以汇成几个大部头了。他把后半生全部献给了民族新闻事业。刚认识张伯伯的时候,我在上小学,那时的印象当然是很淡的。等我上了中学,因为中午要在父亲的单位  相似文献   

14.
怀念亮中     
去年1月5日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随即一个惊人的噩耗从电话中传来,把我击倒:“白老师,那么早就把您吵醒,很不好意思。可是,亮中他、他于昨晚半夜突然去世……”接着是马倩泣不成声的呜咽。肖亮中走了,这、这、这怎么可能? 亮中呵亮中,他才刚刚研究生毕业,他才刚刚步入32岁的英年!就在一个月前,我才从一位朋友处听说他已经就职于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学  相似文献   

15.
一方是被生母寄养在中国的前苏联婴儿,一方是他的勤劳善良的中国养母,在工达50多年的时光里,他们共同演绎着一个美丽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6.
几年前,我生一场大病,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病房里有四张病床,我和一个小男孩占据了靠窗的那两张,另外两张床,有一张属于那个姑娘. 姑娘脸色苍白,很少说话,长时间地闭着眼睛--只是闭着眼睛,不可能是睡着.她身体越来越差,刚来的时候还能扶着墙壁走几步,后来只能躺在床上.  相似文献   

17.
他是荣获一等奖的三个人里唯一搞民族工作的。张显龙,内蒙古民委一处的干部。当他出现在我面前时,给我的第一眼印象,便是位憨厚的,有着典型的蒙古族气质的人。他目光深邃,眸子里透着深沉、凝重。我把喜讯告诉  相似文献   

18.
寒烟 《民族论坛》2006,(11):60-61
几年前,我生一场大病,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病房里有四张病床,我和一个小男孩占据了靠窗的那两张,另外两张床,有一张属于那个姑娘。"姑娘脸色苍白,很少说话,长时间地闭着眼睛——只是闭着眼睛,不可能是睡着。她身体越来越差,刚来的时候还能扶着墙壁走几步,后来只能躺在床上。"我只知道:那姑娘是外省人,父母离异了,她随母亲来到这个城市,想不到一场突然变故令母亲永远离开了她;她在这个城市里不再有一个亲人,也没有一个朋友;她正用母亲留下来的不多的积蓄,延续年轻却垂暮的生命。是的,她只是无奈地延续生命。一次,我去医护办公室,听到护士…  相似文献   

19.
徐杰舜 《民族论坛》2012,(16):48-53
<正>徐杰舜(以下简称徐):我这次到吴江参加《江村经济》七十周年研讨会,碰到一个北大的博士生,他问我你们中南民大的那位第一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的张莓现在在哪里。我说她刚从美国回来,他说难怪这么多年多都没有她的消息了,我说现在与张莓在一个学校工作,算是同事加朋友吧。就从那次研讨班说起,费老1995年组织的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在我们中国人类学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类学的恢复是具有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20.
民族语文     
《中国民族》2008,(11):56-56
1990年,一位美联社记者了解到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的影视片在这一年里就有1119部时,他的反应是“我无法想像这个国家的人在同一个时间里可能会讲着多少种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