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剖析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理论,可知黑格尔对处于具体的、直接的存在状态和历史处境中的人的描述,是对哲学史上关于自我意识理论的发展,揭示了自我不是"我思"的逻辑断语,而是一个不断实现着主体与客体、个性与共性、自我与他人、人与上帝、人与世界、欲望与道德之对立统一的跋涉者.自我是绝对知识的承担者,绝对知识就是自我的经历过程.  相似文献   

2.
付威 《理论界》2010,(6):114-115
本文以哲学界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不同理解为背景,从康德入手引出黑格尔为什么要提出绝对精神,并理解绝对精神及"绝对"与"精神"的内涵。在阐述"绝对"的哲学内涵时借斯宾诺莎的实体及康德的物自体进行了发展和比较,在对"精神"的哲学内涵进行阐述的时候是通过对精神本身的理解及对精神与理性的区别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3.
伦理流:黑格尔形上伦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作为伦理学经典之一,一直都缺乏伦理学意义上的专门解读.黑格尔的伦理学是宏大哲学体系之中的伦理学,黑格尔的哲学形上学是会通着"伦理流"的绝对精神概念体系的形上学."伦理流"是黑格尔绝对精神体系中"活的善",其重要的体现,一个是伦理精神的"外部之流",即基于人类历史意识,作为"精神"重要意识形态的"伦理"环节与黑格尔精神哲学其他环节(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绝对知识)之间的交织流动过程;另一个是伦理精神的"内部之流",即基于伦理世界与伦理生活本身,伦理精神内部各环节与要素之间的会通过程.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是把实践看作认识论中一个环节的。列宁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过:“毫无疑问,在黑格尔那里,在分析认识过程中实践是一个环节,并且也就是向客观的(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真理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借用施特劳斯的术语,黑格尔对他的历史性原理有一个"隐微教诲"和一个"显白教诲",其"隐微教诲"在<精神现象学>第八章给出,其"显白教诲"则见于<历史哲学>绪论.本文是对<精神现象学>第八章黑格尔历史原理之"隐微教诲"的一个解读.黑格尔认为,"精神"产生自己并发现自己,最后达于对自己的概念式理解即绝对知识,这个"精神"自我发展的辩证历程就是历史.  相似文献   

6.
李文睿  周书俊 《东岳论丛》2022,(11):128-133+192
施蒂纳为了论证历史理性发展,抛出了所谓的“八个历史的反思”,试图通过运用黑格尔绝对精神来阐明历史活动的规律性,以此构建自己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唯一者即是所有者”历史范式。针对施蒂纳唯心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了坚决的批判和回击,指出施蒂纳对历史的见解无非就是自我意识的臆造,这种“唯一者”不过是黑格尔绝对精神在施蒂纳那里完成了诸精神实体的存在而已——把精神作为基础,然后指出历史是精神本身活动的过程。施蒂纳不仅没有超越黑格尔,而且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神圣化并且庸俗化了。  相似文献   

7.
在黑格尔看来,审美活动主要是对事物的认识性观照,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自我揭示的手段,美感问题首先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因此必须在认识论的范围内来把握审美和艺术的特性。那么黑格尔是否就因此而完全摒弃了审美中的情感因素了呢?多数论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其实,黑格尔反对把“美和艺术的研究归结为情感的研究”,只是表明自己与唯情论者迥然有别的立场,并不构成他的美感论的全部内容。他在强调美感活动的根本性质是一种认识的同时,也对情感活动在美感中的作用和特性以及它与思想认识的关系作了相当深刻而独到的分析,又一次体现了他的光辉的辩证思想。本文就是对这些思想的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人类解放理论在马克思的整体学说体系中具有统摄意义。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世界历史观对作为马克思理论主题的人类解放理论形成具有真实意义,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黑格尔哲学遗产在现代的真正继承者是马克思,马克思创立科学的人类解放理论也得益于黑格尔思想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终极关怀问题上,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在终极关怀的依据方面,马克思以"内在于个人的实践整体结构"超越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整体凭借";在终极关怀的主体观上,马克思以"现实个人本身"取代了黑格尔的"源于绝对精神的人类集体";在终极关怀的实现问题上,马克思以"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否定了黑格尔的"个人对国家的无条件服从".究其根本原因所在马克思立足于"人类解放"的思维路向,确实在质底上胜过了黑格尔"国家整体主义"的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认为,客观现实或普遍性决不能离开个体性,尽管德行当初想舍弃个体性而使善成为现实性,但现实性根本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本身就是个体性,个体性的运动就是普遍性的实现.个体性或个人目的与个人利益,并不与"德行"和"善"相对立,恰恰相反,它有助于促进公共事业.文章在审视思想史上关于私益与公益的关系问题的观点的基础上,对黑格尔的上述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作者认为,在黑格尔那里,追求不同私利的个人活动不过是普遍理性的统一为了丰富自己而采取的一个个环节,其最终是为了这个理性的绝对统一设定的.这一点似乎与孟德威尔、亚当·斯密等英国思想家的观点,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16,(2)
针对康德的批判哲学,黑格尔于《小逻辑》中的许多地方都涉及到对康德的批判。其中对灵魂、世界和上帝这三个"无条件的绝对"的批判显得尤为集中。康德对此三个"无条件的绝对"的建构和黑格尔对其理论的解构,体现出二人哲学思想上的传承关系,以及二者哲学核心及本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贺麟是现代少有的能会通中西哲学精神的思想大家,他于1930年所作《朱熹与黑格尔太极说之比较观》在中西比较哲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在朱子,太极作为一种理本体,逻辑上先于气,事实上又不离气,理既在心外又在心内,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绝对的唯心一元论。朱子也存在一种作为内心境界、主体性的太极,此心是生物之仁心、有存养的心,此为一种道德的唯心论,也可视为绝对理念的自觉和自我实现。黑格尔的太极是向外征服恶魔的"战士",而朱子的仁心是向内克治情欲的"警察"。黑格尔的精神本体重在表现社会理想,而朱子的太极之心注重的是内心修养。通过与黑格尔思想的比较,特别是受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贺麟对朱子理学作了一种创造性阐释,揭示了朱子思想中"理"和"心"积极能动性的一面。贺麟借助西学激活、整合了理学的能动性和鲜活性一面,欲以此唤醒、振奋民族精神,达成其学术救国的理想,这其中也洋溢着一种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在"绝对理念"论的基础上,肯定地回答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他看来"绝对理念"作为万物的"本原",是"实体"同时又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创造性的认识主体.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论,不论从认识对象和认识方法上看,还是从认识过程来看,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思想,科学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以求在哲学认识对象、认识方法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荆晶 《东岳论丛》2023,(4):100-108
厘清荷尔德林对黑格尔思想发展的影响是一项有待深入的有趣研究。通过考察荷尔德林和黑格尔从1788年到1797年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可以发现,荷尔德林与黑格尔的一元论形而上学试图克服启蒙本身的二元论困境,即以一种原初的统一,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真正统一——作为一之绝对存在——克服主体与客体分离的二元论。由此,荷尔德林作为先行者,形成了一种“存在—爱—美”的统一哲学,而黑格尔作为后发者,则是在荷尔德林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存在—爱”的一元论形而上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丁国旗 《人文杂志》2008,2(3):107-110
一 马克思对于"自由"的阐释是从对黑格尔"自由"的改造开始的,他将黑格尔哲学中既是实体又是主体的绝对精神的"自由"还原为以自然为存在对象的人与人化的自然的实践的一致,从而使被黑格尔抽象化了的东西重新回到了具体对象上来.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理性真理观的"合理内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家方 《学术研究》2005,38(6):29-33
在绝对精神统领下的黑格尔的理性真理观,饱含着为马克思实践真理观所继承发展了的"合理内核"真理是具体的,具体真理是对立统一的全体、是对立统一的过程.黑格尔的真理观,固然有它那"无人身的理性"的缺陷,但它实现了由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向辩证法的转折,它的思想内容自己运动的逻辑,仍是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认为,教育在主观精神经由客观精神向绝对精神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人的精神发展的绝对环节,是国家法律和社会伦理规范的灌输,是对人的绝对精神的培养。黑格尔的教育观实质上是强调,教育"纯粹是为国家服务的",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向现实妥协和调和,不要对现实作斗争。这显然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观是相背离的。黑格尔法哲学中的教育思想无论在方法论、目的性还是合法性上都存在着唯心主义的保守性和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拯救黑格尔”,更是“为否定辩证法作准备”,阿多尔诺对黑格尔精神哲学进行了批判性重构。在这个过程中,阿多尔诺洞察到:第一,黑格尔精神哲学的目标是回应康德的二元论疑难,或曰同一性疑难,但无论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黑格尔精神哲学都无法获得真正的同一性,甚至蕴含着概念与事物的非同一性;第二,阿多尔诺在破除精神总体性幻象之后,将绝对理性变成批判理性,将精神第一性演化过程变成非第一性原则的运动过程,将黑格尔精神哲学重构为批判的过程哲学;第三,阿多尔诺不仅指认精神活动与社会劳动的相似性,而且断定黑格尔的精神概念的生产性本质上是社会劳动,其逻辑性则是社会劳动的组织形式,因而精神活动就是抽象的社会劳动;第四,这样的一个以超验精神、先验主体、抽象的社会劳动所构成的先验性的囚牢,若关闭了历史批判路径,那么唯一可能的路径就是经验本身。这种经验指向超越抽象的社会劳动的现实的社会劳动。阿多尔诺对黑格尔精神哲学的批判性重构,既展现了阿多尔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色彩,也成为对黑格尔精神哲学进行唯物论解释的先声。  相似文献   

19.
王欣 《南方论刊》2010,(8):55-57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贯穿着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其“正反合”的思想内核,注重抽象概念与感性形象的统一。美是在美的理念显现为感性形象过程中产生的,这一过程即统一的过程。艺术的三种类型及黑格尔提到的五大门类体现了理念的递升与纯粹化,而对自由程度的分析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黑格尔所建构并分类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王泽民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发表题为《路尽头看理性主义美学》的文章,对黑格尔美学进行批判。文章认为,要理解批判黑格尔的美学思想,首先必须了解他的理性主义观念和实质。在黑格尔看来,理性主义的实质就是对理性的无限信赖和绝对推崇.理性不仅是万能的认识武器,是至高的思维存在,而且也是所有存在物的本质。黑格尔和其他理性主义者一样误解了理性对于人的意义,是对抽象理性的提高和对人的存在的贬抑。黑格尔的美学的基础正是抽象地实体化了的理性即他称之为“理念”的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