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然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教学却忽视了这种“个性化”行为,一味地“讲”,一味地“塞”,结果效果很不理想,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难以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巾千万不能越俎代庖,要给学生“松绑”,放开他们的手脚,引导学生们去阅读去感悟。那么,老师应该怎样做呢?本文就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正确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学语文,不单单是能读懂文章,还要学会写文章。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单纯依靠课本上每学期八次的习作训练,是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如何既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又使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同志也说过:“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这些年,我开始在教学中进行读中学写的尝试。我为每篇阅读课文找到一个“读写结合训练点”,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创造练说、练写的机会,力争每节课都让他们练练笔。实实在在,轻轻松松坚持下来,还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由“怕文”到“乐文”,习作水平明显见长。  相似文献   

3.
考老师     
“真是不公平,老师考学生,学生考得差,老师就批评学生。”壮壮回到家对爸爸说,“谁来考老师呢?”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谭可(广东高州中学525200)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使学生在教者指导下读懂文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朗B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叶圣陶大师曾经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  相似文献   

5.
语文阅读教学课无不渗透着作文教学,有心的同学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自身作文水平的。但时至高三,仍有学生抱怨:“我们的老师以前很少讲作文”,“我们写不好作文”,“我们没有材料可写”,“我们语言太贫乏”,“一提到作文就头痛”……听到这么多的抱怨不得不令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学生作文写不好是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上课的时候,老师刚走进教室,就闻到一股香烟的味道。老师问:“是谁在教室里抽烟?”我站起来网答:“我!”老师说:“不知道学生不能抽烟吗?”我说:“抽怎么了,你依照法律判我刑吧。”我是一个很荒唐的学生,逃课,吸烟,还喝酒—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的一贯目标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怎样教会学生“自能读书”?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家孔子的经验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之与新课学习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从而实现同化新知,开拓新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迁移。所以,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必须在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反三迁移上多下功夫。以《七根火柴》的导读为例:教读《七根火柴》有两个关键问题必须着重解决好。一是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  相似文献   

8.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符合新课改理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发挥作用,才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我个人的工作体会是:教师要抓住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将学生巧妙地引进阅读教学的情境中,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师可能都碰到学生提这样一类的问题:“语文应当怎么学?学些什么?”有些时候,甚至老师也会产生这样的困惑:“语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教些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过多,教师的“教”取代了学生的“学”。因为“教”得过多,学生只需机械地记忆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误解,认为学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记记,课后读读背背,用不到多思考,这样自然就会出现学生不知道语文如何学、学什么的难题;老师由于过多地包办,一轮一轮,反反复复,也容易形成一种固…  相似文献   

10.
转眼一个学期即将过去,看到以前被称为“启而不发,发而不动”的学生那齐刷刷高高举起的要求发言的手,看至十学生上课那专心致志的眼神,看到学生内心涌动的高涨的学习热情,看到每天早早就被学生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地面。很多老师都不解地问我:“你是用了什么灵丹妙药使学生变化那么大的?”我总是笑曰:“中西合壁。”  相似文献   

11.
吴平 《新天地》2011,(6):54-55
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读”指“阅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阅读课所占课时最多,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事实上我们阅读教学的辛勤之花并未结出理想之果,往往事倍功半。现实迫使我们英语老师在思索: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作者认为问题的根结就在于缺乏对“阅读”认识。  相似文献   

12.
刘敏 《新天地》2011,(12):106-106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共同追求。可是现在在不少课堂中,教师讲得过多、过杂,支离破碎地分析将一篇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语言优美的教学材料无情地肢解了,导致教学没有重点,学生没能扎实地掌握的知识,对原本弄不清楚的问题仍然是一头雾水。那我们应采取什么有效的方式,唤醒、激励,引导学生喜爱读书,主动读书,学会读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当是“小身材”,“大味道”。  相似文献   

13.
质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课堂上学生不受约束提问题,教师相机点拨、指导,确实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效果。不过学生的质疑往往会在教师这不经意的包办代替中,使有效提问变成无效提问,甚至把问题的空间缩小至零,从而掩盖了问题背后所能引发的知识迁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该瞄准哪些“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呢?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作文课上,我们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扳手劲比赛。起初,同学们疑惑不解地望着语文老师,心里也一直在嘀咕:扳手劲?这是体育课上的项目呀!怎么语文老师也要我们玩这样的游戏呢?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学生这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老师,应该在这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中扮演着“引导”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早读课上,小老师领着大家读课文。 “小朋友,把书翻到第18页,一起读第一课《春笋》。” 学生按照指令,整齐地读起课文来。 “小红,你是怎么拿书的?”“小燕,你的手怎么不指着字,眼睛怎么不看好书呢?”小老师当得有模有样的,脸上满是一本正经、一丝不苟的神色。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于书面表达”,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曾几何时,“作文难,难作文”几乎成了师生之间共同的咏叹调,成为作文教学公认的主旋律。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步履维艰,收效甚微,探究其中奥秘,惟“兴趣”二字。老师重训练目的,轻兴趣培养,学生应命而作,为作而作,何乐之有?  相似文献   

18.
怎样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广大语文教师总结了多方面的经验。但是,写作教学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或者说,目标朝哪走?劲往哪里使?目前的认识和作法就很不一致。有些老师认为,要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词汇,所以喜欢那些堆砌词藻的文章,遇到华丽字眼就打圈。这实际上是在鼓励学生走华而不实的路。有些老师主张多讲写作方法,认为学生有了“法”,就能高水平。有些老师喜爱文学,就鼓励学生多写诗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道题目:“雪化了是什么”.有学生答“雪化了是春天”,老师判错,因为正确答案是“雪化了是水”。南京大学中文系王彬彬教授曾几次撰文分析:人们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老师的判卷是怎样的荒谬.这样的语文教育是怎样地扼杀学生的文学天赋。应该说,对这道题,老师认定的“正确答案”与这个学生的答案.是对问题的两种方式的回答。老师是以逻辑的方式思考这个问题.虽然这个答案“质本无文”,但却是天衣无缝的: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别的东西。学生是以文学的方式感受这个问题.虽然这个回答“诗意盎然”,但却是不合逻辑的,因为“雪化”与“春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抓一把雪到温暖的屋里。  相似文献   

20.
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老师把学生作文中的“走头无路”的“头”字改成“投”,说“头”是别字。学生不服气,说毛主席著作里也是用“头”。那位老师一时张口结舌,不知如何是好。那末,到底是哪个写法错了呢? 应该说,在目前哪个写法也不算错。这是词语的书面形式中的并存并用现象。“走投无路”,一般词典都收,自然不能算错。“走头无路”,一般词典不收,有的讲用字的书甚至说它是错的。但现在不但一般文章中有用的,而且毛主席著作里也用它,明清的小说里也不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