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然 《统计与决策》2013,(1):99-101
文章利用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计算了中部五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软化情况,并与全国的整体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部五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软化度差异较大,有的高于全国整体水平,有的则低于这一水平;但是如果只考虑现代服务业的投入,中部五省则全都远低于全国整体水平,其中尤以河南省为甚.因此,中部地区应该重点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农业生产投入结构中的比重,并以此推动本地区农业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部地区FDI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1992~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中部地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与FDI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与之间还没有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来自于国内投资,劳动力因素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趋于下降,人力资本因素的作用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共享性以及稳定性六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泰尔指数、不充分指数测度2006—2019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水平,采用Markov链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不平衡不充分水平的演进态势,通过分解各维度指数揭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成因。研究发现:(1)观测期内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且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从均值看,河南排名第一,江西处于末尾;从增速看,湖南最快,山西最慢。(2)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不平衡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湖南高质量发展不平衡指数最高。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分布普遍存在“马太效应”,不同省份在同一水平向上向下转移概率差别较大,导致高质量发展不平衡存在进一步加深倾向。区域内差异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不平衡的主要空间来源,创新性不平衡则是其主要影响因素。(3)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不充分水平总体呈扩大态势,山西高质量发展不充分问题最为突出。湖北、湖南、江西和山西高质量发展的不充分水平分布呈两极分化态势。创新性、共享性是导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不充分的关键性成因。  相似文献   

4.
5.
文章运用锡尔系数和Barro回归方程对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的趋同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中部县域并不存在σ-趋同和绝对β-趋同现象,但存在条件β-趋同.在σ-趋同分析过程中,分别按行政区划和区位条件对县域进行分组分析,都表现出发散的状态.而中部县域的条件β-趋同现象说明对县域经济发展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是有效而且十分必要的,可以使得县域经济更快地增长.通过趋同条件的分析可知,人力资本、投资、城镇化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劳动投入、政府财政支出和储蓄水平则与县域经济增长负相关,此外,县域所处的区位对经济增长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影响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如投资、消费及产业结构、进出口及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及技术的分析、制度等因素的分析,揭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并通过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前后对比揭示这一动力的变化,为中部地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吴信平 《统计与决策》2012,(18):126-130
文章通过对中部地区近二十年来的经济增长方式,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定量分析了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各种增长源泉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珠三角与长三角品牌建设现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 ,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两地GDP约占全国GDP的 2 8%。 2 0 0 0~ 2 0 0 2年 ,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的GDP增长速度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除扬州和肇庆市区外 ) ,均高于全国 7 8%的平均水平。两地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 5 2 3 %。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土地面积不足全国的 2 % ,人口不足全国总人口的 1 /1 0 ,却创造了全国近 3 0 %的国内生产总值① 。两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品牌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流企业卖产品 ,二流企业卖技术 ,一流企业卖品牌…  相似文献   

9.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随着纵贯中国中部地区的现代化铁路———京九线的全线开通,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乘上了一列追赶东部地区的快车。国际资本已纷纷进入中部中心城市武汉,以便通过这个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城市进入中国中部乃至西部地区。到目前,在武汉设立...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199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从长期来看,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关系不明显,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根本驱动力和主要贡献者仍来源于国内投资,人力资源因素的作用还没有明显显现,劳动力因素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趋于下降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始终落后于东部地区,与其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大开放促大发展是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综合经济优势,以及产业特色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国内国际产业转移的力度。中部地区的大开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无疑是主要的劳动力输出地。1995~2000年全国的人口迁移率为2.83%,中部地区除山西之外,其他五个省的人口迁移率均大大高于全国水平(见表1),且中部的迁移人口大都迁往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见表2)。而中国的地区差距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也是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因此,研究中部地区人口迁移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对于中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都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部地区是指地处祖国内陆腹地的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6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中部传统经济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科教与人才技术优势,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老工业基地;交通通讯四通八达,水力、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资源蕴藏丰富;中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教技术优势,形成合理的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对于促进本地区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部地区创新型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创新型城市群的概念和特征,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管理与制度创新、环境支撑和网络协同创新等六大方面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对比分析了中部地区四大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沈江  张婷 《统计与决策》2012,(5):147-150
物流业的发展能有效降低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成本,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文章以面板数据实证方法,分析了1997~2008年期间,物流业发展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得出,物流业自身发展及其所带动的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同时推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优化,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位处中国腹地的中部区域(文中的"中部"指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五省)目前属于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其地理区位上,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战略位置非常显著.但经济区位的弱化与地理位置的核心地位极不一致,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经济实力不足、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完备、整体竞争力弱、城市化水平低下、现代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导致城市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发挥,限制了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双向辐射带动作用.如何积极利用国家关于城市发展的宏观政策,搞好中部城市建设,促进中部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中部的重新崛起成为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采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方法计算2000~2008年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水平、新型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运用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计量分析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结论表明: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促进了新型城市化的加快,新型城市化也推动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两者互为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杨梅 《统计与决策》2012,(16):140-143
文章利用两部门理论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我国中部地区省级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1997~2010年中部地区各省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旅游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旅游业发展通过直接效应和对其他非旅游部门的溢出效应推动经济发展。为实现区域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文章提出了提高旅游资源配置效率,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省际旅游合作与分工,以整合区域旅游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隋秀芹 《统计研究》2006,(12):70-72
地处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区位优势和丰富资源的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在共和国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政策上的诸多因素影响,中部地区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竞争中渐渐落了下来,从工业结构上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公有经济比重偏高,“三资”企业比重较弱中部六省非公经济略嫌滞后。非公经济比例与全国水平和沿海省份比,要分别低10个和20个百分点。如果细分析非公经济的几个主要经济类型,不难看出,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发展与全国和沿…  相似文献   

20.
喻昊 《统计与决策》2006,(14):64-66
我国中部地区城市贫困问题在"西部大开发"热潮映衬下显得尤其突出.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中,东部8个,西部2个,却没有中部省份上榜.中部地区城市贫困原因主要有权利贫困和政策的缺陷,这些贫困的成因很可能对中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