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城市化“以人为本”主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先登 《东岳论丛》2005,26(2):183-186
城市化是人类不断提高文明水平的象征 ,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其始终围绕着“人”的发展而变化、兴衰。加快推进城市化 ,需要集中表达的主题是以人为本 ,这是对城市化的深层次认知。城市化的以人为本主题 ,涵盖着以人为本经营城市、管理城市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心是“人” ,“人”是城市化最终目的的关键。经营管理城市 ,要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 ,优化其资源配置 ,根除大城市病 ,体现出最适宜人生存与发展的最高理念 ,为人自身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不断优化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品质及其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 ,创造最适宜人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
王星 《江海学刊》2013,(1):101-108
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强烈的城市化需求,"职业非农化—居所城市化—生活市民化"是其融入城市的基本步骤。而住房是目前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难题。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住质量低下,居住格局呈聚居状,这为城市底层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土壤。新生代农民工住房困境的背后是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鼓励社会参与,构建住房资源动态配置体系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住房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乡村不断地转化为城市并最终为城市所完全同化的过程,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桥梁。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对于胜利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城市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一)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转变的桥梁。城市是现代经济的“火车头”。加快城市化进程,不仅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客观需要,也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有利于从根本上走出农村“高生育率———低人口素质———低劳动…  相似文献   

4.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城市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城市化的战略性相比,新农村建设具有调整性和从属性,是策略性的,应服务于城市化发展的基本需要和要求。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从区域城市化发展需要出发的原则,以城市为主导逐步加以推进,而不能由农村基层主导、全面铺开遍地开花,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模式应是以城市为主导、辐射式推进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郭玉琴 《中州学刊》2006,(5):146-147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形势下,我国城市化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各种矛盾交织复杂,城市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伴随突发事件的是人们各种心态的表露:有的人处变不惊、紧急规范;有的人焦虑不安、沮丧消极。这些都为心理应激干预提供了可能。因此,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构建城市社会突发事件心理应激干预体系势在必行,这种干预体系是公民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6.
芒福德的城市功能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8,28(2):191-194
城市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在经历了政治型城市与经济型城市两个阶段之后,文化城市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文化城市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文化城市在更高层次上阐释了城市文明与社会的本质,使之超越了城市原始的防卫与商业等实用功能,突破了古代以"政治"为中心及现代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文化城市建设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社会的和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历史必由之路。这是我们推出本组笔谈的初衷,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一起参与进来,共同为中国当下的城市化建设提供理性参照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李正爱 《河北学刊》2008,28(2):194-198
城市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在经历了政治型城市与经济型城市两个阶段之后,文化城市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文化城市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文化城市在更高层次上阐释了城市文明与社会的本质,使之超越了城市原始的防卫与商业等实用功能,突破了古代以"政治"为中心及现代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文化城市建设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社会的和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历史必由之路。这是我们推出本组笔谈的初衷,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一起参与进来,共同为中国当下的城市化建设提供理性参照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曾军 《河北学刊》2008,28(2):198-200
城市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在经历了政治型城市与经济型城市两个阶段之后,文化城市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文化城市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文化城市在更高层次上阐释了城市文明与社会的本质,使之超越了城市原始的防卫与商业等实用功能,突破了古代以"政治"为中心及现代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文化城市建设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社会的和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历史必由之路。这是我们推出本组笔谈的初衷,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一起参与进来,共同为中国当下的城市化建设提供理性参照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类发展的重要特点。许多科技进步成果首先应用于城市产业、公共设施和居民生活。勿庸置疑,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在人类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令人类处境尴尬的“城市病”。这种城市化的负效应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强国,其城市化发展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城市是美国最富饶的地方,也是社会生活最不安稳的地方。研究美国城市化的负效应对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一、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负效应城市化负效应指的是由农村演化为城…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其改造和影响了多个行业.在智能城市化建设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将"互联网+"与智能城市化建设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其价值,把"互联网+"新思维应用于智能城市化建设之中,为智能城市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张鸿雁 《江海学刊》2012,(5):109-116
中国的城市化是在西方城市化理论影响下发展的,以政府为主导推进下的高速城市化,使当代中国社会处于深刻的快速转型期。当中国城市社会来临的时候,我们不仅缺乏对中西城市化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比较研究,更缺乏对西方城市化理论的反思与扬弃,而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对西方城市化理论的批判,是建构中国本土化的城市化理论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前30年主要是政治主导的城市化。"计划经济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国政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色和成果。改革开放的30年可称为"经济型城市化"。在经济型城市化大潮中,最有代表性的是2004年前后,全国183个城市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强大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适应城市生存环境、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真正的城市人"。以文化问题为主要矛盾的"做人关",是中国城市化更加艰险的道路和难以平稳度过的阶段,并在最深的意义上关系到人在城市中奋斗、付出、追求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计彤 《兰州学刊》2008,(12):84-86
城市与乡村是聚落存在与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模式。但是在乡村不断消减城市不断扩张的境况下,城市化困境越发突出。城市化困境并非只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自然问题与心理问题。因此,厘定聚落演变的社会心理特征,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揭示聚落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期为走出城市化困境提供哲学层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成为不可改变的趋势。一方面,城市有着经济聚集优势、社会聚集优势,且符合人的本性和追求。另一方面,城市化又面对社会生活模式转换中的困扰,以及社会生活中滋生的问题。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二难推理"。在"二难推理"中观察城市化进程,会有矛盾和对立,甚至导致"不可知"论。然而用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理念认识城市化进程,就可以看到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必然性和城市化进程对于实现人类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从统筹的理念出发,科学地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一是要统筹农民工进城,二是要统筹城市布局与规划,三是要统筹未来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关于农民市民化的研究,理论上可以概括为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角度、人口迁移角度等。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八里桥村的失地农民为调研对象,尝试用"半市民化"来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被征用的农民与城市社会的融合问题。"半市民化"是由农民角色向市民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种过渡现象。作为城市化建设中的城市新居民,失地农民在角色转变过程中以不同途径实现了"半市民化",但在经济、社会及心理层面尚未与社会整合、变迁并完全"嵌入"。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中市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 ,城市市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是城市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应致力于形成一个既能自治 ,又能与政府、市场均衡存在 ,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得以日益增加和完善的庞大而有序的市民社会 ,作为城市社会的依托和载体。市民社会的“第三域”作用 ,将弥补“政府缺陷”和“市场缺陷”,提供现代社会更人性化的服务 ;其志愿性概念更符合社会理想 ,且对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市民社会的发育与发展有利于城市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契约型”社区的生成与发展 ,而调动使用潜藏于市民社会中的社会资本 ,则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均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迈向21世纪的城市化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国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虽不断提高,但仍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成为制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原因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三个误区,在宏观指导上缺乏一个符合国情的城市化战略。为了加速城市化进程,在迈向21世纪之际,中国需要一个科学的城市化整体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是:(1)城市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与城市化发展战略目标;(2)城市化进程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点;(3)城市化的战略方向应是全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4)完善城市化的支撑条件。中国城市化应当解决三个资源配置战略问题:(1)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和人口政策;(2)高效率开发城市用地,加大城市开发力度;(3)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设施管理,提高城市建设资金效率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归宿,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逾越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国当前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在理论上.学术界尚未就我国城市化道路、模式的选择形成成熟的理论。吸取和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城市化经验,对中美城市化发生的起点、前进道路和模式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不仅可以使我们就人类城市整体运动过程和规律在理论上有更深刻的把握和认识,而且能够使我们在城市化建设中少走弯路,更自觉、更有意识地推进和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美城市化起点、前提的相异性分析关于城市化历史起点的确定,学术界一…  相似文献   

19.
谢舜 《河北学刊》2005,25(2):113-117
城市化包含了城市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建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改变。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 的城市问题,不能通过反城市化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应当依靠既是科学的又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来加以克服。通过合理的城 市规划,可以使城市化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20.
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模式的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服务经济时代,城市化概念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服务业向城市聚集构成了城市化的新内容.因此,城市化战略并不只是人口规模的城市化,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城市化.探讨服务业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试图从服务业的视角来探索城市化发展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