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以及这一问题对台湾现实政治所发生的影响是需要认真加以清理的问题。殖民地经历是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产生的总根源,而国民党在台统治失误使这一问题恶质化。在台湾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认同”问题造成了台湾社会的诸多乱相。  相似文献   

2.
日语流行语是日语语言发展跳动的脉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遵循传统语法规则、随性创作的新语和流行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流行语如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百态,特别是日本人的社会文化心理。日本民众的心理动态对日语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日语流行语和日本人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入手,分析日语流行语蕴含的日本人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的诸多社会问题都与现代社会祛除伦理的社会机制有关,而首当其责者正是现代伦理学本身。后现代伦理学指出了现代社会三大祛除伦理的社会机制,作为其指导思想的恰恰是现代伦理学中公认的理性、主体性和世俗性,而这三者本身就是现代伦理学内在矛盾的根本原因。后现代伦理学从伦理现实和伦理学理论两个层面对现代伦理学进行的批判,预示着未来伦理学发展的方法或方向。发展伦理的一些新近成果也为后现代伦理学研究方式的生命力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和中国网民数量的骤增,网络流行语因其简洁实用而备受关注。作为网络交际、话语传播的一个语言镜像,"XX体"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大量出现并日趋成熟,表征着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模式和传播机制等颇具特色。从网络社区空间、热播影视片段、社会新闻事件等渠道中产生,经过网友的复制解构产生新的能指,继而在网络舆论空间中自由广泛传播,最终为大众传媒和社会现实集体接受,这是其生成机制的特征。在"XX体"生产过程中,无论最初是生产者还是众多接受者,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社会精英,无论是出于娱乐、交际心理,还是政治的多元诉求,其传播过程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话语的公开化、大众化和多元化,这是其传播机制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社会流行语”及其规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流行语属于多层面、多群体、多元化的言语时尚,是藉以透析时尚风俗的"传真"语料。流行语的生成是社会文明的需要,理所当然要接受社会文明的规范。种种似乎很不文明的流行语,是现实社会生活个中不文明现象的直接反映,更是社会生活无序、不够规范状态的写照。历代的民间流行习语多有失之粗鄙庸俗的一面,乃至出现污染社会风尚的负面效应,所以其很少被采入规范的"雅语"。流行语的生灭,也同样应由促生它的社会去汰选,通过"辨风正俗"去约定俗成。  相似文献   

6.
语言犹如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可以观照出历史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点,在流行语中表现更为突出。自2001—2012年出现的青年流行语不仅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且也折射着青年群体心态的某些新变化。这些流行语不仅反映了当代青年群体的心理现状,而且还揭示了未来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趋向。  相似文献   

7.
社会历史的变迁、生活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语言来表现,而新语流行语更是及时反映出相应时期的社会特征和变化。本文从语义学入手分析近年在"新语流行语大奖"上评选出的日本新语流行语,旨在探索流行语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通过流行语来考察当代日本社会的风貌及日本人的典型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也日益丰富,不但成为网上使用的交流常用语,而且也逐渐来到网下,成为人们频繁使用的社会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更是引起了语言学界的诸多关注,成为语言学家的热门研究对象。从最近流行的"hold住"一词出发,着重探讨网络流行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并通过实例分析语码混用的类型特点和现实意义。在积极肯定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形式的新发展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缺陷以及使用中需要注意之处。  相似文献   

9.
语言作为人交流的工具,是人类社会心理最集中的体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依托网络得以发展的网络流行语逐步成为网络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从网络流行语和社会心理的联系入手,分析了"给力"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认为"给力"的流行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离不开社会的繁荣和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更,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给力"的流行进行了总结,认为现当代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和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质——消费社会的研究,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文学艺术变成了纯粹的符号再生产,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消费社会成为了一个仿象的“超现实”社会,提出了非常现实的消费文化的理论问题和人类消费欲望化的现实问题,给我们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我们的中国当代文论应该关注日常生活的消费问题、消费欲望化问题,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以真正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防止日常生活的欲望化。  相似文献   

11.
所有和认同相关的事实(fact而不是things)或家族都可以统摄到文化认同的序列。前现代社会,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对其他文化(不是他者文化)的好奇或学习的现象而存在;现代社会,文化认同作为一个构成性问题而彰显并泛化;后现代社会,文化认同具象为认同危机并面临艰难抉择。新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蜕变为别样的迷茫姿态。我是谁?和我们是谁?的问题不是是其所是的事实问题,而是一个如其所求和所求即应得的价值问题或伦理问题。区别事实问题和价值问题并进一步理解文化的伦理本质,文化认同才能从现实的深度迷茫中获得真正的伦理自觉意义上的自性澄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对2004-2019年中国"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进行全文本研究,发现:网民在网络流行语词汇的主体投射中实现自我身份的判断,网络流行语的语法结构易于填词再造与扩散,可推动群体卷入,消解现实中的话语沉默与个体孤独,是一种"反现实沉默"的网络呈现;网络流行语经过"主体态度投射、群体传播扩散、集体认同形成、话语规制确立"四个环节完成话语生产,网民可基于风格化表达与意义模仿形成心理同盟,打破线下现实中的个体"孤立恐惧";网络流行语文本的"微型叙事"特征易生成价值言说,展现民间话语态度与民意;网民作为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中的匿名群体,其话语具有"消解沉默惯性表达"——"打破个体孤立恐惧"——"生成民间意见气候"的"匿名群体驱动"特征,而网络流行语"对话式"的集体宣泄形成"树洞效应",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利于网民疏导情绪,推动社会稳定,但网络流行语的低俗消解,需借助媒介素养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13.
冉华 《东方论坛》2014,(4):92-96
由民众自觉爆发的强大的语言创造力是当代诗歌写作强大的原动力。除了网络流行语是当代创造性精神、现实寓意、诗性意识的具体表彰之外,作为热词的它们也会依靠正面的价值取向而传播当下的热能,这既可以消解媒介工具的冰冷,又能刺激诗歌的"可读性和可视性"的结合。这些便是网络流行语域媒介时代与诗歌创造之间关系的具体描绘。  相似文献   

14.
网络流行语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表征着当下的现实生活。文章探讨了网络流行语产生和流行的技术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着重对其流行起因、情境、传播、社会共振机制和民众话语表达方式进行分析,以期较为全面地解读网络流行语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流行语“XX体”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网络中出现了一类以“XX体”命名的特殊语言现象,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些特殊流行语的生成方式有原创、模仿和词句替换.社会热点事件、民众情绪发泄以及网民的自娱自乐是它们产生的原因.同时它们也具有来源多样、传播广泛、多有固定语言结构和情态鲜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19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对当代传播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哲学层面对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的媒介思想进行审视和反思,可以发现,鲍德里亚发展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引人注目、也是最极端的后现代传媒批判理论。鲍德里亚的意义在于,他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透视了后现代社会虚拟代替现实的严峻境况,而在他看来这一切正是大众传媒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年来,“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在西方知识界可谓最时髦的用语之一。有所谓后现代艺术、后现代文学、后现代文化、后现代社会、后现代政治、后现代管理、后现代科学、后现代电视,甚至还有所谓后现代爱情等等。同样,在西方哲学界也出现了“后现代哲学”。那么,何谓后现代哲学呢?它与传统现代哲学有什么区别?这些即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底层写作"是21世纪初崛起的一股文学创作潮流,它把关注的对象限定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特别是进城的农民工,通过描写他们进城前后以及在城市中的遭遇,对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批判与指控,深刻地揭示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正在加大的无情现实,对底层民众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底层写作"具有独特的文学品格,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残酷的真实,彰显出一种苦难美,对于我国当下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网络中出现许多与社会公共事件有关的流行语,它们是网民和现实社会的人们行使自主话语权的一种集中表达。这些流行语的广泛传播对于推动事件的解决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尝试从模因论的视角剖析网络“被式语言”的语言与文化特征.提出用“同型”、“异型”或“复合型”的等值模因来译介这种畀化的被动结构,能够更好地保讧源语信息复制与传递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詹姆逊以“空间逻辑”来建构后现代文化理论体系,从“空间”维度思考后现代的历史分期问题。在对一系列后现代征象的认识上,他认为影像文化的流行是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从主体、历史等角度分别展开论述。在对零散、破碎的后现代文化景观分析之后,他提出了“认知绘图美学”的方案以试图解决后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以解构、颠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