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普通话系统里 ,典型的疑问句句末常用“吗”、“吧”、“呢”、“啊”等语气词。而娄烦方言疑问句中没有普通话的任何一种句末语气词 ,与普通话有别。具体分析比较可以发现 ,娄烦话作为汉语的一种地域变体 ,也和普通话一样 ,不可以简单地归类 ,合并同类项。各种语言现象之间存在着纠结对立的关系。疑问句也不是仅仅由那些纯粹的特指问、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构成 ,有些是由几种句式糅在一起构成的混合型句型 ,但是这样的句式在娄烦话 (口语语言 )中用得很少。  相似文献   

2.
考察安徽芜湖话中“得”的虚词用法和构词语素用法:一、相当于普通话介词“在/到”;二、相当于普通话动态助词“着/了”;三、相当于普通话语气词;此外,“得”还相当于某些构词语素。与早期白话文进行对比,其中某些现象是历史遗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大同方言语气词“哇”的语音形式为[?a30],句法位置不限于句子末尾,还可置于句中停顿处。从句子功能和表达语气看,它可用在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和感叹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提醒语气等;它用在句子停顿处时,表示延宕语气。与普通话语气词“哇”不同的是,它可以与“么、哩、呀、呢”等其他语气词连用,组成“哇么、哩哇、呀哇、呢哇”等,表达新的语法意义。同时,大同方言语气词“哇”可出现在元音“u”后,还可出现在“i、n”等元音或辅音后,语音环境独特。探析大同方言语气词“哇”,可以帮助我们初步认识大同方言语气词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性质、语义、语法、来源等方面对汉口方言中使用频率颇高的[nia]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1、汉口方言中有两个不同性质的[nia],一个是构形后缀,一个是语气词。2、构形后缀表示尊敬、不满等语法意义;语气词用于对比意义的句子中表示感叹语气。3、构形后缀[nia]是“老人家”的合音形式,语气调[nia]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南宁普通话是南宁当地各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中介语,它的语法框架是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受到"白话"和桂柳官话等方言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句末语气词上的表现特别明显.南宁普通话有常见12种句末语气词,这些语气词的形成有其原因.  相似文献   

6.
普通话中的“可”是连词和副词,而晋语高平话中的“可”还可以作句末语气词,音■,只能用在陈述句句尾,其核心语义是加强确认语气,即表示对事实的确信和语气的加强。文章对“可”的表现形式、核心语义、语用功能及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地描写,并运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考察了“可”在晋语区其他方言点和部分中原官话的地理分布及差异,提出了其蕴涵的共性。  相似文献   

7.
赤峰话中的“W+呢啊”是非问句及其在普通话中的对应形式郑贵友零.引言0.1、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话属东北方言赤辽片。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赤峰话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都和普通话非常地接近,同时,还具有一些和普通话不同的现象,“W+...  相似文献   

8.
目前语法学界的主流观点是把“了”分为“了1”“了2”,“了1”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一般认为是动态助词;“了2”用于句末,表示语气,是语气词。但在临淄方言中,“了”却呈现为三分样态,无论在语音形式还是语法功能上,都有不同的特点。现代汉语其他方言和近古汉语也都有支持将“了”三分的语言例证。最后,我们倾向于普通话的“了”也应该三分。  相似文献   

9.
江淮方言中“说的”是后置型间接引语标记,标记相关信息是言者从他人那里道听途说而来。在道听途说来的信息的真值的不确定性受到质疑的特定语境下,后置型间接引语标记“说的”词汇化为表示反预期意义的句末语气词。从间接引语标记向反预期标记的演变还见于上海话“伊讲”、台湾闽南话“讲”和日语 (tte)。所不同的是,演变出的反预期标记是句末语气词,还是句中语气副词,抑或句末语气助词。这取决于演变前的间接引语标记是前置型还是后置型,是孤立型还是黏着型。江淮方言“说的”的历时演变可以从该方言中“说的(话)”的共时多功能性中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湖北天门话有四个疑问代词:谁、那、n(?)ng.S(?)ngdi(s(?)ng)。“谁”的用法跟普通话一样,读音也差不多,没有什么可说的。“那”的读音和用法也跟普通话差不多,值得注意的是它和指示代词“那”在读音上的差别。大家知道,普通话的疑问代词“那”和指示代词“那”靠声调来区别。前者唸上声,后者唸去声。在天门话里,这两个代词的区别却在韵母上。前者唸nǎ,后者唸nuó。在这一点上,天门话显然不同于普通话。天门话把指示代词“那”唸成nu(?),虽然不合于普通话的标准音,但是从汉语音韵演变的历史来看,却是合乎规律的。指示代词“那”在广韵里属于上声哿韵,注云:“俗言那事。本音傩。”(广韵平声歌韵和去声箇韵也都有“那”字。歌韵的“那”是“何”、“都”、“于”、“尽”等意思,箇韵的“那”是语气词,都不是指示代词。)可见指示代词“那”本  相似文献   

11.
“哩”在南阳方言中使用频率极高,作为句末语气词,在疑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中分别有不同的语义特点,某些情况下可以和普通话中的一些语气词互换。在用时间提问的特殊疑问句中,“哩”容易产生时态的“双重性”。“哩”在表义上还存在“模糊性”。“哩”在南阳方言中也有一些结构,发挥着特殊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会产生“海南普通话”?本文认为,客观因原是海南人受各种带有地方音的“普通话”的影响;主观原因是海南话的发音部位、方法和口形同普通话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海南人要学好普通话,就应该研究和解决“差异”的问题,并掌握《汉语拼音方案》。  相似文献   

13.
成都话有一种专门的警告式“是不是的 !” ,用来表示最后通牒式的禁止性警告 ,它在句调、句重音、主语、所带语气词、回答方式上 ,均与正反疑问句式“是不是”不同。  相似文献   

14.
罗山方言中有丰富的语气词,而且往往一个语气词承载着多种语义功能。其中"[san33]"、"[pan33]"是比较带有地方特色的语气词,虽然某些用法可以与普通话的语气词相替换,但二者能够表示深层的语义关系,在普通话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语气词。本文将对"[san33]"、"[pan33]"这两个有音无字的语气词,从语义上进行阐释,并根据汉语鼻音韵尾的演变对其做进一步分析,以期追寻古汉语的遗迹。  相似文献   

15.
江都话里的语气词朱景松,周维网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江都话里的语气词:(1)说明江都话语气词体系的构成;(2)描写四个特殊的语气词;(3)分析跟语气词有关的一些歧义现象。江都市位于扬州市区以东,市府所在地江都镇与扬州市中心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5公里。市内不...  相似文献   

16.
辽北方言“嗯呢”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具有不同于普通话叹词“嗯”的用法,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与同类别的“嗯哪”等“嗯X”系列族词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嗯呢”其语义表示应答,句法功能上主要充当独立句或独立语,有时在句中活用为谓语和定语,语用功能主要是维持会话伦次和接管话轮。  相似文献   

17.
“吗”、“呢”是现代汉语疑问句中比较常用的两个语气词。它们在使用上的区别,早在三十年代陈望道等先生就已经讨论过。以后的论著和教材,一般都是把它们看成表示疑问语气的助词或语气词。近几年胡明扬先生提出异议,认为“呢”不表示疑问语气,是“表意语气词。”陆俭明先生也对此加以论证,得出了  相似文献   

18.
宿豫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其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与普通话较为接近。境内部分地区地处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分界线上,所以内部情况又略有不同。宿豫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大体一致,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代词、副词、介词、量词和语气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安福话的句末语气词"嘚"可以用于疑问句和祈使句,在特定语境下也可用于陈述句。"嘚"有两种句法功能:1.表示弱语气;2.表示自言自语。"嘚"表示弱语气的功能是由其表示自言自语的功能演变而来的,这是一种语用法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永新话句末语气词表示不止一种语法意义的有十个。其中有表示同一种语法意义的,它们之间存在差别。两个语气词连用的特点是,"■""里"可以分别续接其它语气词,"■""里"之外的语气词不能连用。三个语气词连用的现象较少,只有两种组合。语气词连用后所表示的意义由原来的单个语气词的意义构成,连用时最末语气词的意义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