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是伦理学史上著名的义务论者。他以义务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伦理学理论体系,并试图以此给道德立大法。由于他思想缜密、理论深邃和逻辑严谨,特别是强调义务范畴在伦理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独树一帜的理论使人耳目一新,所以他成了伦理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这里,我们仅就他的义务论理论体系作一简要的分析。(一) 康德哲学的划时代的意义,是他的以三种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批判力的批判”)开路的批判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阐述了他的先验论的认识论,为他的批判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则在先验论的基础上论述了他的道德哲学。也就是说,他在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先验的道德模式完整和系统化了,这种模式就是他所谓的“实践理性”。当然,康德所讲的“实  相似文献   

2.
如果就书名而言 ,萨特的《辨证理性批判》可以说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仿制品。但是 ,这两部著作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通过批判纯粹理性 ,提出和回答的是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而萨特通过批判辩证理性 ,提出和回答的则是辩证法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通过批判纯粹理性建立了他的先验论的、不可知论的认识论 ;萨特则通过批判辩证理性建立了他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萨特认为 ,他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是要把意识介入历史 ,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基础。在萨特看来 ,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是“意识到了自身的历史本身” ,但…  相似文献   

3.
康德批判哲学的研究起点和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康德研究陷入了两个误区:一是在知识论哲学的框架中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从而对其思考的起点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二是仅仅从《三批判》的范围内来理解批判哲学的整个体系,没有把这一体系理解为从1770年的教授就职论文到康德逝世(1804)的整个历史过程。本文提出的新见解是:第一,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第三个二律背反,即自由与自然的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其全部批判哲学研究的起点;第二,不应当只从知、情、意的角度,而应当从康德提出的“四个问题”出发,重新认识其批判哲学的发展过程和全幅内容。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人能知道什么?”人应做什么”?“人该希望什么”和“人是什么”?总起来,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一门科学:人类学。因为前三问题都与最后一题有关。康德对这四个问题解答的出发点,就是他对古典思辨历史哲学,马克思及当代文化思潮产生深刻影响的批判历史观。它构成了全部批判哲学的真正基础,也标志着“康德学说的路程的结束”。①尽管康德没有写出象三大批判那样的著作,以致于让后人感到遗憾而准备写了一部《历史理性批判》来弥补康德哲学的不足。但是,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正确…  相似文献   

5.
宋清华 《天府新论》2004,22(6):37-41
康德的上帝观乃是对实践理性中道德公设的回应,是绝对律令得以实现的最后保证,它是一种逻辑的结果,而非理论的前后不一。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上帝观是一致的,他的宗教观有助于我们思考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同志所著《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是一本研究和批判康德的专门著作。读了以后,深受教益,值得向公众推荐。李著首先介绍了和说明了作为一个哲学体系的康德哲学。康德哲学问世以来到现在,已有两百年了。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是1781年出版的,西方哲学界一直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康德哲  相似文献   

7.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是康德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方面的重要文献,体现了康德的理想主义情怀.但是,康德的理想主义并不是无本之木,而是一种建基于现代主义之上的哲学谋划,在对理性的讴歌与对自由的颂扬之下,康德的历史哲学表现出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质.正是在理性与自由这一现代主义精神的审视下,康德把人类的目光引向普遍法治即人类永久和平的未来,从而表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情怀.但遗憾的是,康德的理想主义终究难以超越鲜活逼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道德律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实在性问题是康德始终未能解决好的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诉之于道德情感,但又局限于"纯粹理性的事实";直到晚年的《论俗语》中,他才从个人道德实践、国家法的政治实践和国际法的历史实践三个层次论证了义务原则的实践有效性,即纯粹实践理性的原则在道德实践中具有心理上的感化作用,在国家法的立宪活动中是先天的标准,在国际法的历史进步中则将表现出"天意"的客观历史目的,从而接近了后来黑格尔历史理性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原则以及"理性的狡计"的概念,但由于这些都还没有完全脱离"反思判断力"的类比原理,只限于一种"假设"和"希望",因而最终尚未真正进入到历史理性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理性神学批判对于19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震撼是深刻的。蒂利希在其经典著作《基督教思想史》中指出。康德对于19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影响甚至超过了黑格尔和施莱尔马赫。针对基督教神学传统中存在的理性僭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全部结论在于:纯粹理性无力达到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真理。康德的这一结论受到近现代基督教神学家的普遍赞扬,即使像巴特这样深深植根于经典基督教传统的正统神学家,也对康德的理性神学批判保持高度尊重。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对于基督教神学的真正贡献在于,在基督教神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这一著作深刻而精辟地指出了面对无限存在的人类纯粹理性的有限性。在这个意义上,康德的确以某种方式表达了基督教新教的思想原则,犹如  相似文献   

10.
康德哲学向来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显学”。我们对康德哲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见解,尽管如此,我们对康德哲学的认识从根本上还未突破“认识论”的框架,即把康德哲学“认识论化”了。诚然,康德研究认识论问题曾写下《纯粹理性批判》,但《纯粹理性批判》却只是康德哲学的“导论”,更何况《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认识论著作。其实,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迷才是康德一生渴求解决的主题。康德对这一哲学主题解答就是重建形而上学即人的科学。康德的意图并非人们理解的那样,在认识论领域实现哥白尼式的革命。当把康德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11.
康德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中提出"理性的致命一跃",表明在恩典和理性(自由)之间存在某种张力。这种张力还表现在《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等著作中。本文首先结合《宗教》对这一术语进行文本学的考察,澄清其哲学意义;然后,文章第二部分围绕康德哲学中绝对给予、绝对自发性、先验自由等概念,阐明它们与恩典学之间的隐秘性关联。文章第三部分首先突出了决断自由之于奥古斯丁自由观的核心地位,然后重点分析"决断"(Willkuer)概念对康德自由思想的特殊意义,最后指出奥古斯丁对康德自由观的间接性影响,重点强调了他们的根本差异。如果离开恩典与自由的张力这个视域,康德思想的丰富性(甚至奥秘性质)就难以理解。  相似文献   

12.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篇序言对形而上学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在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序言中,康德试图恢复形而上学对知识的统治权,即他试图创造出不同于其前的形而上学以达到将所有的知识加以统一化的目的;在1789年的第二个版本中,形而上学则以康德称之为具体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出现。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所写的两个不同序言暗含了一种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表达着近现代哲学学科化的特征,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将形而上学视为所有知识基础的传统,其结果是以研究形而上学为任务的哲学逐渐丧失了传统特征,越来越成为近代意义上的一般性学科。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一年第四期载赵冬垠同志《评李泽厚著<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一文说:“西方哲学史家历来把康德思想划分为‘前批判期’和‘批判时期’,而以《纯粹理性批判》出版的那一年——1780年作为分界线。”我认为此说不妥,有必要提出来加以讨论。首先,赵文关于《纯粹理性批判》出版的时间,前面说“是1781年出版的”,后面又说是1780年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2012,(8):246
俞吾金撰文《康德"三种知识"理论探析》指出,从表面上看,康德主张"三种知识"(经验知识、先验知识和超验知识)理论,实际上他主张的是"三种知识要素"理论。在他那里,先天综合判断是人类一切知识的存在方式,以至于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经常把先天综合判断直接称作"先天综合知识"。毋庸置疑,康德在知识论上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相似文献   

15.
审美意象(审美观念)是康德艺术理论中的中心问题。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多次论及,他说:“我所了解的审美观念就是想象力里的那一表象,它生起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个概念能和它相切合,因此没有言语能够完全企及它,把它表达出来。”(《批判力批判》上卷160页。以下引用该书只注明页码。)由于侧重点的不同,这里的表述与另外的表述也不尽完全吻合,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审美意象是从属某一概念并趋向理性理念的感性表象。长期以来,一些美学著作论及康德审美意象时,只强调感性和理性两个层次 而忽视概念以及概念完满性这一中间层次。本文试图对康德审美意象的结构和创造加以阐释,并探讨其理论意义,以求对康德审美意象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公共理性是当代英美政治哲学一个核心观念,它关涉着现代西方社会多元化导致的冲突之解决。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公共理性概念可以追溯到康德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主张给予人们以不同方式运用理性的自由,通过理性的批判产生公意,"批判"就象"公共意志",根据全体有理性的人的同意来进行裁决。在《历史理性批判》和《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明确了"公共理性"是法治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自由权利,以及解决冲突的基本态度。康德对"公共理性"的这种理解,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政治哲学,特别是其与罗尔斯的"公共理性"观念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和意味深长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出版二百周年(1781——1981)之际,我认为对该书进行研究和具体分析是近、现代西方哲学史研究的一个任务。康德在他的“批判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中,系统地发挥了先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同时也发挥了论述科学的观点。我们知道,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主要流派、思潮,一方面同阶级斗争,同人类认识史、自然科学史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又有继承性和更新性,即近、现代西方哲学史有它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性。对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性质、作用和价值意义的看法是近、现代西  相似文献   

18.
董立河 《学术研究》2012,(12):99-104
19世纪下半叶,通过对"历史理性"的康德式的批判,狄尔泰试图为精神科学提供认识论基础,以解决历史学派和抽象理论之间的冲突。他的工作对于我们当前反思和超越后现代史学理论,塑造一种新的历史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当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于1781年发表的时候,它象其它多数古典哲学著作一样,起初遭到冷遇,接着被严重误解,然后又持续成为大肆攻击的对象.在康德在世的时候,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发动最尖锐、最广泛的批判的是当时哈勒大学教授J·A·埃贝哈特.埃贝哈特认为,凡是康德说得正确的东西,莱布尼茨都已经说过,凡是康德说得与莱布尼茨不一致的地方,他都说错了①,依照埃贝哈特的意见,康德的哲学最多只是重复了莱布尼茨关于理性的批判.所幸的是,康德亲自参加了这场论辩,在《论一个发现》中,针对埃贝哈特的误解和歪曲,更明确、更清晰地阐释了《纯粹理性批判》中有关表面上与莱布尼茨相联系、实质上有重大区别的学说.在今天看来,那场论辩已经表明,康德哲学不仅是不同于莱布尼茨的哲学,而且康德哲学恰好是建立在对莱布尼茨的批判的基础之上.1804年之后,也许对康德最有影响的批判要算黑格尔.黑格尔承认,康德的学说“是近代哲学界一个最重要的和  相似文献   

20.
康德哲学由著名的“三批判”构成,《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讲认识论,《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讲伦理学,《判断力批判》(1790年)讲目的论,目的论又分美学目的论和逻辑目的论。比起这一体系的其他组分,逻辑目的论常被后人忽视。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诸如逻辑目的论的地位、基本论证、重点、其对人性的规定,乃至“人是目的”命题的含义等等,迄今仍属疑难。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以强化康德研究中的这一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