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涂尔干认为刑罚不仅具体反映了社会的道德秩序,同时也是道德秩序表述和维系自身的例证。在对刑罚功能及其道德意义的详细论述以及关于刑罚的历史演进及其与社会形式演进的关系的长篇论文中,涂尔干始终将刑罚实践与社会生活的核心组成元素和过程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破坏了以相似性为基础的社会机械团结,但创造了以差异性为基础的社会有机团结。但是,社会分工和有机团结本身,必须借助法律的确定性才能实现,法律是社会团结的主要形式。发掘法律的社会团结功能,就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单位制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进入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以机械团结为主要维系纽带的单位制以极大的冲击。通过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的视角,可以看出单位制解体后以劳动分工所带来的社会有机团结才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来分析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制度.陪审团实际上代表了社会的集体情感(集体意识),由陪审团来决定罪与非罪的司法制度实际上揭示了犯罪的社会侵犯本质犯罪是对作为维系某一社会或社区团结纽带的集体情感、集体意识的严重伤害和严重侵犯.  相似文献   

5.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创作于西方国家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来说,或多或少地可以作为借鉴。社会团结及其两种类型是该书的主线,作品深入讨论社会团结的类型特征、历史转变和社会团结的精神基础、法律保障及其威胁因素,展示出涂尔干对社会整合与和谐的终极学术关怀,这对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涂尔干社会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法人团体"提出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之上集中对社会困境的现状进行了阐释,并提出造成社会秩序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具有协调不同个体利益的社会组织。面对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与秩序格局不断调整的现实,应当发展和壮大不同类型的社会中间组织,逐步完善我国社会组织服务体系。通过组织化的表达方式实现社会力量的有效整合,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一条合理化途径。  相似文献   

7.
涂尔干的现代性社会:主体建构与社会团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问题是社会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涂尔干着眼于工业社会中的失范状态,希望为法国的社会团结寻找到一条新的道路。从现代性社会的失范问题入手,分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整合问题,由此探讨社会(或结构)和个体(或行动者)的相互关系应该如何,才能既实现其社会学概念化,又使其中的两个方面都能够有根据地强调这一问题,并以此为目标试图建构一种社会与个人的新型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们需要用制度将5.12地震灾难应急反应的积极要素积累起来。对于人的生命的重视,公民意识的觉醒,政府与民意之间的良性互动,这都体现着我们这个社会潜在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进步。从社会学和法学的角度加以总结,形成制度体系,可望对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起,文化社会学快速兴起并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之一。然而,国内的文化社会学研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介绍相应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回顾涂尔干相关重要作品的基础上,对涂尔干社会理论中的文化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并阐述其对社会学研究所带来的方法论影响,从而间接地勾勒出文化社会学的简要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解读涂尔干相关论著的基础上,本文对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全面探讨。文章指出,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涂尔干敏锐地把握到了现代社会由于劳动分工而促生的有机团结的社会关系,深刻地剖析了这种新型社会团结得以可能的理论逻辑,进而阐述了现代社会在经济、社会与宗教层面所面临的失范危机,并开出了应对这些严峻危机的理论药方。因此,对涂尔干社会团结思想的当代思考,不啻为当下有关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讨论提供了一种宝贵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涂尔干认为,宗教意识产生的真实根源是社会环境,神不过是社会力量的象征。宗教的本质就是集体意识,是对集体力量、对社会的崇拜,也就是说宗教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而非个人的理论。宗教活动是集体意识的表征。而宗教的信仰和仪式的存在和延续又加强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维系了社会的存在。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对当下中国社会道德信仰体系的整合与重建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涂尔干认为,宗教意识产生的真实根源是社会环境,神不过是社会力量的象征。宗教的本质就是集体意识,是对集体力量、对社会的崇拜,也就是说宗教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而非个人的理论。宗教活动是集体意识的表征。而宗教的信仰和仪式的存在和延续又加强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维系了社会的存在。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对当下中国社会道德信仰体系的整合与重建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如何凝聚人心实现社会对个人的整合,成为了时代命题。涂尔干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问题,在对社会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社会失范"等经典性概念。他的早期理论一直聚焦在团结这一主题,一方面从社会分工角度,认为劳动分工促进了社会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状态的转变;另一方面,他从团结的反面,用社会失范视角来分析如何重塑集体意识,建立新的社会整合;最后,面对转型期道德缺乏的困境,他认为需要通过职业团体和民族国家的路径来建立普遍性的道德。  相似文献   

14.
<宗教生活基本形式>是涂尔干超越早年的"社会本体论",向"社会个人主义(道德个人主义)"转变的一部重要作品.涂尔干从"澳洲的图腾制度"入手,考察了一个类似于<圣经·利未记>的部落社会.他在坚持"社会统摄个人"的基本立场的同时,也在讨论灵魂问题时贯彻了"社会只有通过个体意识才能存在"的原则,试图能为现代处境中"失范"的个人主义重新找到"社会化"和构建新的社会秩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中国转型期社会、道德领域失范问题,借助帕森斯AGIL框架,分析涂尔干各时期著作中对职业群体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述。分析认为:现代社会问题的症结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个体性趋向普遍性,但国家与个人过于疏远造成社会失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个人与国家之间设立中介组织——职业群体。  相似文献   

16.
涂尔干学术思想丰富,其主旨可以概括为:如何在社会转型期、宗教衰落时,重建道德,实现社会均衡。为此,他反对演绎伦理,提倡道德科学,反对简单道德进化论,主张基于不同主体的实在道德。着重在方法和内容两方面对其道德科学观点加以阐述,希望能对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世俗伦理与宗教道德是两个各具独立特色的道德规范体系。随着宗教世俗化现象的出现,两者的关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世俗伦理与宗教道德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来探讨宗教道德对现代社会伦理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迪尔凯姆论法律的道德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法哲学、法理学和法社会学关注的焦点.这个问题也是迪尔凯姆法社会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迪尔凯姆将社会团结视为以社会集体意识为基础的一种整体上的道德现象,而法律则是社会集体意识的表达,是体现社会道德的"看得见的符号".社会集体意识和道德规范的社会变迁必将引起法律制度的相应变化.把握迪尔凯姆法社会学思想的精髓,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法律与社会道德的紧密关系,厘清当今中国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矛盾.  相似文献   

19.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分别对应于静态和谐与动态和谐。从社会和谐的角度论,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启发我们应识别和区别对待存在于社会个体身上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异质性。借助这样的视角领会和谐社会的议题,便于我们进一步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家文化中体认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的思想资源,挖掘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经历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社会团结的实践场域、组织形式、资源基础等随之发生显著变迁。农业文明时期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具有封闭性,信息获取与传播途径单一化,因而社会团结以同质化的刚性团结为主要特征。工业时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具有了流动性,信息与知识的形式趋于异质化,社会团结以各式各样的组织为载体,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功能互赖。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为个体成员赋权与增能,使个体的主体意识与自主能力迅速增长,社会团结愈来愈建立在主体的选择意志与主观认同的基础上;社会团结的刚性、固定性、稳定性在持续减弱,而呈现出弹性、高自由度、弱联结性的团结形态。因而,需要高度关注社会团结发生的现实与互联网络并在的空间场域、社会成员自组织而形成的社会团结载体、公共意识与集体精神的培育等,促进社会整体团结水平与层次的提升,更好地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