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政治心理的发育状况直接影响着乡村政治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该文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政治心理的发育历程进行总体梳理后认为现代性是其总体标向.然后以D村2008年的村级换届选举为考察样本,分析了农民在其中的政治行为和背后的政治心理,认为当下中国农民政治心理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2.
维系和发展农村社会稳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战略目标。农民政治社会化工作对农民内在的政治心理、政治文化思想及外在的政治参与行为均有着积极的指引作用,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目前,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化存在农民政治心理失衡、政治认同感较低、政治参与行为失范等问题,对此,应构建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畅通的利益表达与反馈机制、思想文化认同机制和制度化政治参与机制,消除农民的政治心理障碍,加强和改进农民政治社会化工作,实现农村社会的持续动态稳定。  相似文献   

3.
要对一定历史时期“农民的政治行为究竟发展与否”予以严谨而全面地评判,就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考量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政治行为的发展和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其具体表现为政治行为方式的多样、政治行为深度的加深,以及政治行为广度的扩大三个方面。此三个考量维度比较全面而合理地证明了这一时期农民的政治行为为何是发展的或进步的,因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失为一个可供借鉴的考量体系。  相似文献   

4.
农民的社会心理或社会心态,是指一定时期农民普遍的日常意识与行为模式,包括农民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情感和宗教意识等等。它是一定时期农民对农村社会现实的能动反映,它不仅直接影响和支配着农民自身的行为选择,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建设与改革,制约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1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中国广大农民社会文化心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社会心理的变迁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保护农民的权益。然而在实践中,农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却处在缺失状态。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政府行为的不当及农民认知的偏差是造成其农民权益缺失的原因,尊重农民权益表达意识、畅通农民权益表达渠道、培育农民权益表达的"代言人",保障农民权益的物质基础不仅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健康与发展。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经济权益;农民政治权益;农民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6.
所谓农民的社会心理或社会心态,是指一定时期农民普遍的日常意识与行为模式,包括农民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情感和宗教意识等等。农民的社会心理是一定时期农民对农村社会现实的能动反映,它不仅直接影响和支配着农民自身的行为选择,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建设与改革,制约着有中国情色的社会主义实践。1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起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生活方式的改观,激起了中国广大农民社会文化心理的深刻变迁。本文试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社会心…  相似文献   

7.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的状况决定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式、趋势和进程。在实现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农民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农民既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制约力量。这种双重作用是由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处境决定的。只有实现传统农民的身份转化,才能消除农民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制约。农民身份转化将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村民 我国改革进程中农民政治心理的变化          自治制度的推行, 农民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明显增强。但农民传统政治心理中的消极部分未完全克服, 形成了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心理障碍。我们应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有关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法律、提高农民素质,以建构优化的农民政治心理, 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家对农村的整合表现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整合特点。传统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乡村的整合是通过以乡绅为纽带的国家与社会共同作用实现;人民公社化时期,中国农村整合的突出特征是“强国家”,民间力量被忽视、压抑和削弱;公社解体到现在,被压抑的民间力量得到了释放,农民出于共同的需要建立了村民自治组织,社会与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农村的整合趋于平衡。而农民的政治心理也从对财富的特权观念逐步发展到政治参与的自觉主体。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表现出了对生产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等基层组织某种依附的政治心理,他们的政治心理现代化进程虽然在那段时期明显放慢,但总体的趋势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0.
政治心理作为特定时期内人们对政治生活形成的一种自发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对政治体制具有特殊的意义。政治体制的稳定需要民众政治心理的支撑,政治体制的转型需要社会政治心理的调适相伴。化解农民弱势群体的消极政治心理,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作为改革开放社会代价的主要承受者,农民弱势群体的政治心理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消极性。为此,采取必要措施优化其政治心理,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所面临的问题,对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采取比较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最终让更多的农民弱势群体早日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1.
农民政治人权意识提高,对其人权实现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当前中国农民政治人权缺乏,使其对自己政治人权意识存在主人翁认识不清、基本权力意识淡薄、民主意识不高、政治行为抵触情绪、政治理想价值观保守等观念,造成农民实现自主人权内驱动力不足。可以采取健全平等机制、完备法律保障、加强人权意识培养、提高政治实践操作能力等措施,使农民政治人权利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与实现。  相似文献   

12.
农民政治人权意识的提高,对其人权实现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当前中国农民政治人权缺乏,使其对自己政治人权意识存在主人翁认识不清、基本权力意识淡薄、民主意识不高、政治行为抵触情绪、政治理想价值观保守等观念,造成农民实现自主人权内驱动力不足。可以通过采取健全平等机制、完备法律保障、加强人权意识培养、提高政治实践操作能力等措施,使农民政治人权利益得到更好保障与实现。  相似文献   

13.
周立波在其农村题材小说中不断地书写农民,并试图让笔下农民与时代生活和政治密切钩连。他刻划农民形象,描画农民会议,表述农民政治心理,目的就是要刻划具有时代感的农民,从而建构具有现代政治意识与觉悟的农村世界。即建立农民群像、农民精神与生活、农民政治构筑的农村共同体。虽然周立波是深入民间较深的作家,但不变的左翼之态无形的制约了他对农民个性的深度开掘,且凸显地政治热情无意间挫钝了他表达农村生活美的锋芒。本文再解读作品中的农民、会议、政治心理,就是从周立波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找寻当下农村题材小说深掘的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14.
农民政治行为研究有两种分析框架,“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分析框架渊源于农民政治行为“顺从与反抗”的经典模式,关注底层社会及其抗争性行动。“基层社会创造性政治”分析框架从三个方面批评“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分析框架,一是认为其误解了1949年后的国家与农民关系;二是指控其革命意味太浓;三是认为其未看到农民抗争行动的创造性后果。同时,从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国家与农民关系、以“基层社会”取代“底层社会”和以“创造性政治”取代“抗争性政治”三个方面建构自己的分析范式。二者在分析范式、研究对象和学术影响三个方面各有不同,融合二者,重构一个“底层社会与抗争-创造性政治”分析框架对农民政治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基本形式有参加基层民主选举、参加村民会议、信访、公众舆论等多种。调查表明,转型期农民的政治参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当前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水平仍然很低。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传统思想的束缚、农民自身素质的影响和经济不发达等。  相似文献   

16.
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土地权利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民政治认同感在各个时期的变化,结果发现:农民的政治认同经历了4个阶段,即土地改革与农民政治认同的生发阶段、"集体化"及"人民公社"时期与农民政治认同的复杂变奏阶段、家庭承包经营与农民政治认同的再生阶段、市场经济要素的嵌入与农民政治认同的弱化阶段;农民政治认同的变迁有其内在逻辑,即改革开放之前,土地权利变动影响农民的生存诉求,从而影响着农民的政治认同感,改革开放之后,土地权利的变动影响着农民的利益最大化追求,进而影响农民的政治认同感。由此提出,应当从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谈判地位、规范土地市场秩序3个角度,保障农民土地权利,提升农民的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大目标,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从政治参与的角度看,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存在政治行为能力差,参与主体意识低,参与渠道不畅通,非制度化扩展,参与机制欠缺等种种问题。我们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激发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完善农民政治参与的机制,提高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5省(区)10县1 000户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建构多维分析框架探究绝对贫困与主观贫困对农民政治参与的抑制效应或激发作用。研究发现:在当前农村政治环境中的不同贫困标准下,绝对贫困对农民高、低层次政治参与态度的抑制效应都不显著,但对农民高、低层次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各不相同。其中,在国际3.1美元贫困标准和2010年国家贫困线下,绝对贫困对农民高、低层次政治参与行为均有显著抑制效应。不仅如此,无论贫困标准高低,绝对贫困对农民低层次政治参与态度与行为正向自洽的抑制效应都不明显,然而在中等以上贫困标准下,绝对贫困均可显著抑制农民高层次政治参与态度与行为的正向自洽。此外,主观贫困标准虽对农民低层次政治参与态度和高层次政治参与行为无显著影响,但对他们低层次政治参与行为和高层次政治参与态度有明显激发作用;而且农民主观贫困标准越高,越能促进其高、低层次政治参与态度与行为的正向自洽。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难以在当前的农村社会转型中发挥作用。农民在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社会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已经说明农民正在发生"认同"上的危机。本文旨在尝试将"认同"这一心理学概念引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而提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农民的价值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培养出新时代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架构决定了中国农村的政治生态现象:一是农民与市民相比政治权利缺失,没有权利和机会为自己争取利益;二是农民政治素质低下、政治参与意识淡薄,形成了“等、靠、要”的政治态度,没有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意识;三是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去代表农民争取和保护自己的权益,使得农民在政治上“失语”,政治上的“失语”则又导致经济利益的受损。因此,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不仅要从经济的角度入手·也要从政治的角度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