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制度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国内学者的热点研究问题.研究制度自信的整体特征和趋势,有利于学者更好把握制度自信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通过运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制度自信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处理数据后可知:目前制度自信的研究依旧存在以理...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作为一类特殊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是树立文化自信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然而,实践中的传统村落保护面临多头管理、人力财力保障不足和权利归属不清等问题。归根结底为传统村落保护制度不健全,体现在法律法规之间矛盾、政策之间冲突、权力配置失衡和地方政府激励偏差等方面。用“实践—制度”的框架分析表明,传统村落保护同时面临着实践困境与制度缺陷。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关键是基于社会生态环境进行制度设计,根本路径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难点是增强各类制度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3.
制度问题是随人类社会产生就与之相伴的重要问题,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甚至是本质的问题之一。人类文明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与相应的制度创新有所关联,可以说,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就是不同制度之间的变迁过程。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攻坚阶段,面临很多深层次、全局性、根本性、结构性的矛盾与难题,而无论在社会生活的哪一领域,其继续深化改革的关键都指向了制度创新。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我们再次回到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去找寻和探求马克思关于制度问题的深刻论述,这对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在制度创新中进一步贯彻"群众路线"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与理论的坚定信仰、信念与信心,是心理认可、思想认同和行为拥护,必须强化对其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揭示制度理论和制度实践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是把握制度自信的基础前提;始终把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作为评判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准是坚定制度自信的价值主线;在制度建设中注重制度理论总结并检验和深化其科学真理性是提升制度自信的动力支撑;实现制度目标感性认知和制度观念理性认同的融通转化是强化制度自信的关键环节;以强有力的制度执行促进制度效果的最优化呈现是实现制度自信的核心保障.  相似文献   

5.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多次提及"自信"问题:一是德国人对德国现存专制制度的自信,二是黑格尔对自己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自信,三是资产阶级对自己所从事的政治解放道路的自信。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这三个"自信"的批判,以"高卢雄鸡的高鸣"这一借喻向世界昭示了对无产阶级所从事的人类解放道路、理论以及制度的自信。而在对无产阶级人类解放道路、理论以及制度自信中,又蕴含着人类解放的共同体伦理精神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曹魏教育与选才之间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一方面曹魏教育为选才提供基础,即培养贵族子弟与政治人才;另一方面曹魏的人才选拔制度与教育本质有矛盾之处,导致"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制"选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曹魏的教育。虽然当时的选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国家固有教育系统的依赖,有利于各个层次、各个专业的人才的入仕,但是缺乏系统延续的教育的人才天然的存在着知识与人格上的短板,从而导致"材"有"才"无"德"的结果,这对社会整体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最终危及政权。  相似文献   

7.
制度自信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的最终归宿和实现途径;制度自信的本质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绩效是制度自信的现实依据;不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制度自信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8.
实践证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巨大的优越性.要做好民族工作,处理好国内的民族问题,必须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信,当前,坚定制度自信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制度自信离不开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新形势下应着力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问题,完善和落实上级国家机关的职责问题,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和变通权.坚定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需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快建立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9.
一般而言,史学界对明朝末年农民战争爆发的历史根源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方面,但实际上,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另一个重要的历史根源,还在于明朝的组织制度体系。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表面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急剧发展和剥削程度的急剧加重,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社会各阶层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加派激化矛盾。而其深层次矛盾则在于明朝中后期的制度体系——宦官和赋税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制度自信是对我国制度体系全面而整体的自信。制度自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皆属意识范畴。不同层次的制度各司其职,功能各异,从不同维度发挥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制度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形成系统优势与整体合力共同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制度优势的认同和自信转化为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以宪法统合共同体意识,加强制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整合,提升制度效能,充分发挥不同制度的耦合作用和体系优势,是进一步凝聚制度共识,增进制度自信,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大学与生俱来的"政治论"与"认识论"哲学的矛盾与冲突,同样存在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中。以政府为主导的"外铄式"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尊重大学自身属性的"内生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这两种矛盾与冲突的具体体现。两种哲学观的矛盾与冲突是造成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困境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机制、形成依据和生命态度三个方面。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应直面这一矛盾与冲突,充分尊重大学的优良传统,重视大学的主体性作用,化解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哲学困境,实现"内生"与"外铄"两种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高校德育培育目标中"知识与认识之间、为学与为人之间、理性与价值之间"相脱离的问题;二是高校德育培育实践中偏重从"知"到"行"、忽视"情"与"意"的问题。这两大问题的存在与高校德育工作所承担的两大任务不协调:一是与要帮助大学生群体自身实现其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求索不协调;二是与要为社会建设的需要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不协调。在解决这两个不协调的问题上,我们提出重视制度教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应有地位的观点,其目的是为高校德育所面临的两大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资源模式的借鉴,通过制度环境的创设与熏染,通过对制度教化的重视与推行,做到高校德育的"知德"与"行德"的"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3.
梳理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立足于"正当性"内涵的界定,从价值评价视角对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制度目标进行分析,从制度功能视角对作为一种职业准入控制机制的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目标设计的正当性进行阐发,是我国当前司法考试制度对自身合法性证明的合理途径,同时,也是对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制度之间存在的矛盾及其由此引发的对司法考试制度目标设计的正当性的质疑的回应。  相似文献   

14.
制度自信是一种理性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历程和实践过程的深刻洞见,是对我国制度优势的坚定自信与自觉坚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正当性和现实优越性。制度自信有利于深化高校道德教育改革,有益于培育大学生的制度认同心理和凝聚大学生的思想共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从制度他律走向道德自律。要想充分挖掘制度自信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意蕴,将制度自信有效地运用于高校道德教育中,就应夯实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同时推进制度创新,以正义的制度引领高校道德教育;还要优化道德教育过程,将制度自信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以利推进道德教育制度化,强化道德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5.
房产税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但改革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公平性问题。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与住房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匹配,其原因来自于我国复杂的住房制度演变与住房产权结构,在这种条件下推行"一步到位"式的改革必然在短期内引发严重的税负公平性问题。在城市内部,原有私房和商品房家庭的相对税负明显高于房改房和经济适用房家庭,同时城市或地区之间的相对税负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应当坚持"渐进式"原则,在短期内实行"与产权形式挂钩的级差税率",以缓解税负公平性矛盾。而在中长期,为避免陷入"级差税率陷阱",应逐步过渡为"与住户特征挂钩的减免措施",保证房产税制度的长期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三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现行的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符合的两权分离的土地制度密切相关.要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使农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农村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就必须彻底地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是解决现有矛盾和使我国农业生产步入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农地制度下的家庭经营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但是,家庭经营形式下的小生产方式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对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了制约。现行农地制度存在土地产权制度既很模糊又不完整,产权关系紊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程度低;土地的承包经营制度制约了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问题。探索以明晰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制度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8.
不同模式能够在竞争中提升自信的唯一出路是:在不同模式的竞争中取得相比较的优势,这种相比较优势可以从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层面进行整体性的比较。中国模式的崛起、热议和争议的深层价值在于:它从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层面逐步显现其整体性的优势,从而展示了中国模式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发展道路的自信体现在中国模式证实了现代化发展模式多元化的客观存在,否定了单线的历史发展观;理论自信体现在对现代化理论背后的"西方中心论"思维惯势的批驳;制度自信体现在对苏联解体之后所谓"历史终结论"的有力回应。  相似文献   

19.
制度自信是对制度效能的积极评价和制度优势的坚定信心.制度自信与制度的探索、建立、发展和完善相伴相生,源于深层制度理论的指导性、创新性,更源于在制度实践中被反复确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适应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需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奠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实的历史、理论、实践根基.基于建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生成逻辑与独特优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能更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自信这一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自信这一制度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吸取世界政治文明的成果,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之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