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现代性的"解放悖论",乌托邦理论在经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而消沉、甚至"死亡"之后,又重新引起西方现代乌托邦论者的极大兴趣。他们不仅为乌托邦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作广泛的论证,还从若干路径出发,要求在这个普遍物化和异化的时代复兴乌托邦的批判和超越精神。这种理论倾向既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批判转向的理论渊源有关,同时也是现代乌托邦论者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人本主义解读的结果,但是这些寻求"类"自由、正义的乌托邦路径,在其本质上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背离,因为脱离现实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所设想出的自由只是一种抽象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的一个基本理论是异化理论,它是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认为,生态问题形式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自然的历史是一个不斯异化与超越异化的过程,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只有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异化的解决而解决.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生态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超越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3.
乌托邦都市是人们针对现代都市异化的一种理想假设和实践建构。在城市化浪潮、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潮的多种合力作用下,都市异化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进而导致了都市属人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的丧失。因此,建构自由、正义、人文和和谐为内涵的乌托邦都市,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应秉持价值中立的立场来评判乌托邦都市在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马克思把它归结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它具体表现为人的自由所具有的背反性、工具理性的抽象统治与非理性的反抗以及个体主义对个性的异化与遮蔽。现代人被以上三种矛盾支配与统治,而扬弃人的私有财产的本性、克服人的物化关系则是超越现代主义的自我异化、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发展的视阈分析,所谓异化就是人与自身的分裂,自己与自己为敌。在19世纪,人的异化起初表现在生产领域即马克思所批判的人的劳动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劳动的过程、产品、对象、关系等都成为压迫工人的力量,后又逐渐扩展至其他领域,并形成普遍的全面的异化。特别是20世纪中叶即二战结束以后,人类突飞猛进的大发展,使得人的异化现象更为突显,异化形式更为多样。人的异化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的各个方面,如人的物化(卢卡奇),人的单面化(马尔库塞),技术的异化(海德格尔),消费的异化(弗罗姆、鲍德里亚),景观社会(德波),竞争的异化,环境、生态的异化以至于发展的异化等。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是文化的本体。人文精神作为文化的精神,体现着人追求自由的价值取向。人类通过文化作用于外部世界和映现自身。狭义的文化即精神形态的文化尤能体现文化功能的能动性,因此人们通常用文化来特指精神形态的文化。精髓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之与文化的本质区别开来。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文化中的最精粹部分,又对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前者,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上层建筑中由精神形态的价值所组成的体系,通过意识形态在文化中以“精神的太阳”方式,集中体现着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从而成为最精粹部分。关于后者,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文化的批判,体现了文化对自身的反思,集中体现在对文化发展中的导向和凝聚作用上。超越不同于发展,文化在超越自身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异化,就是文化在其两大功能能动性发挥中的异化。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具有同一性,文化应为人的发展服务。但在私有制条件下,文化异化为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和资本家的双重文化异化,从而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化异化的出路在于实现共产主义。全面把握共产主义消除异化的理论对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把韦伯的合理化理论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结合起来,提出了物化理论,即人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成了对自己说来是客观和对立的东西。这一理论引发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和文化工业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消费异化的批判也从这一理论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9.
先民原始的蒙昧和怪异的恐惧感孕育了以萨满信仰为代表的东北地区神秘多变的惧感文化。以惧感文化为基垫的萨满信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文化模式——萨满跳神,是一种人类本质异化的动感过程,是在虚拟的世界里,通过剧烈的人神互动演绎人的本质的转变过程,即从人到神的异化和神到人的归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物化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著述中,马克思对传统异化概念的批判和超越是马克思物化理论产生的重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后,马克思对“异化”“对象化”“物化”等概念进行了更为深入探讨和明确区分。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侧重以“物化”和“拜物教”概念来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商品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形成了系统的物化理论。马克思物化理论揭示了资本的拜物教性质的秘密,还原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被掩盖的过程,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1.
深入考察“内卷化”现象的本质、成因,为进一步实现劳动解放,向着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自觉劳动迈进提供了现实依据。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内卷化”成为异化劳动的起点;拜物教观念扩大了“内卷化”的异化性质;资本主义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无法摆脱“内卷化”的异化劳动本质,而社会主义具有扬弃“内卷化”异化劳动本质的社会基础,进而实现劳动的解放。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实现科学劳动和有序竞争,必须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还原拜物教的本质,超越物化追求,树立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同一性,重视社会关系的构建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实现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世界中鲜为人知的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对自由的追求不亚于西方任何一个论述自由的学者,在其语境下,自由即个性,它源于虚无和非存在,人的个性、个体人格得以凸显。像其他哲学家一样别尔嘉耶夫认为不幸的是人的个性被抛出了,人的客体化、异化、物化后自由受存在、自然界、社会、国家和自我等等的奴役,结果导致自由死亡了。为了重拾自由,使自由走上复活之路,人必须回归个性,继而超越自己,在积极的末世论背景下进行精神创造,从而走向自由的王国。其自由思想显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值得借鉴学习,但却不适合我们把他一切自由思想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创立科学历史观、超越人本主义哲学视野之后 ,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其早期异化理论的物象化理论。“物象化”并不是近代以来唯心主义哲学所理解的那种意识的外化、物化 ,那种主客观转化意义上的“物化”或者“异化” ;“物象化”并不是主体性的东西直接变成了物的存在 ,而是说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恰好像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一样 ,被误看成是具有物体形象性质的东西 ,实质上这仅仅是一种假象。当代西方许多思想家都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这一思想 ,或者从自己的角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物象化特征作出了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14.
一切文学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民族地域之上。但真正优秀的文学又必然超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超越时空是一切文学具有永久和普遍生命力之表现。钱钟书的《围城》即具有这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这不朽艺术魅力的获得,在于作品卓尔不群的艺术品格。作者以超越意识为调控机制,选择透视国人文化心态的艺术视角,并把这种“透视”物化为艺术实体,使人在审美的艺术享受中引起思索、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5.
"物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价值不再由原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沦落为该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商品价值的沦丧使得人的劳动成了与人相对立的异己性的东西,从而隐没了人的劳动价值以及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主体性与主导性。通过分析物化现象对人的情感、想像力、思维、人格以及人类幸福造成的影响,揭示出人的主体性是如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一步步被扭曲、被淹没,直至最终导致人类幸福的异化。  相似文献   

16.
大学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人的教育,是教育本体性功能的回归,其本真蕴涵是塑造大学生的自由个性与独立人格,养成文化自觉,成为"完整的人",去实现美满之人生。由于受外部社会环境和大学内部生态的影响,素质教育在大学中日益异化为功利主义教育、工具性教育、物化教育,已成为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这是对大学素质教育本真意蕴的曲解与背离。大学素质教育应尊重多元主体,通融科学与人文;应倡导主体间对话,构筑大学共同体;应超越社会现实,培育不朽之精神。从这些路向入手,方可坚守素质教育的本真意蕴。  相似文献   

17.
现当代社会,人的生活世界无被无限扩大,哲学批判的问题域同样得以扩展。基于阶级问题与物质匮乏问题,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关于"人的异化"问题;文化哲学从人的文化生活世界出发,以人在当代社会生存的文化主旨理论——技术理性批判、文化生态——大众文化批判、文化组织形态——现代国家批判等延续、扩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布达佩斯学派代表人物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不同于其他哲学家从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探寻主体性,她主要从文化角度来论述主体性。她认为无限接近类本质的“个性”的人是实现主体性的人,这种人由具有排他主义的“特性”的人转变而来,这种转变离不开日常生活领域,日常生活为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活动场所和具体意义。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结构存在的内部矛盾,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异化,人们的生活意识转变为物化意识,个体按照“如是性”的模式来生活,人的主体性遭到破坏。因此,赫勒认为有必要寻求一种基于文化的微观革命来重塑人的主体性,这种革命要引导“自在的对象化领域”向“自为的对象化领域”发展、要使日常生活中个体的交往态度由消极转向为积极、要构建能够赋予生活意义的共同体。赫勒希望通过改变日常生活的模式来对抗异化,将“个性化”的过程及主体性的确立与异化的克服联系起来,寻求一种不同于马克思政治革命的文化革命来实现人的解放。但她忽视了日常生活革命对于国家政权、生产资料所有制改变的依赖性。赫勒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从实践的领域回到了理论的领域,将马克思又还原成了黑格尔。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异化观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即黑格尔主义异化观、人本主义异化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异化观。 1845年以后,马克思在历史观上已超越人本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异化观也超越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 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观。我们应该以马克思成熟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观而不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人本主义异化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  相似文献   

20.
阿多尔诺将人的自由规定为纯真地献身于自然的能力, 真正的自由是超越主体自我的同一性而与自然、 非我实现和解。 他为我们重构了否定的乌托邦式的主体拯救之光, 旨在澄明一度丧失在诸种体系哲学中的无牺牲的主体非同一性之路。 否定辩证法的活力在于在当代生态恶化、 社会与个人异化的条件下发掘人与自然的非工具性统治关系, 反思全球化时代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对抗趋势,从而瞥见个体自由和社会自由的未来的真正曙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