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路遥小说具有丰厚的民间文化意蕴,主要表现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价值判断等方面,这一方面根源于陕北特殊的历史及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与路遥的经历及现实主义精神的追求有关。路遥与农村农民的密切联系和深厚感情决定了小说中的民间叙事成分,而对现代文明的接受又使其具有了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路遥小说具有丰厚的民间文化意蕴,主要表现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价值判断等方面,这一方面根源于陕北特殊的历史及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与路遥的经历及现实主义精神的追求有关。路遥与农村农民的密切联系和深厚感情决定了小说中的民间叙事成分,而对现代文明的接受又使其具有了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路遥的小说无论是在主要人物身上,还是在整体情感基调上,都体现出一种忧郁美,从而给他的小说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魅力.其形成的深层原因主要缘于作者置身的陕北地域文化、地方风情,以及由此导致的作者的个性心理和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4.
陕北方言经路遥精心采撷、提炼,流贯、融化于他小说的字里行间,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文学语言,从而使他的小说获得了一种特殊的韵味。  相似文献   

5.
黄土地是路遥一生成长、奋斗和创作的地方,也是他的“精神家园”。浓郁的陕北地方特色使其, 小说具有了与众不同的乡土性,而这种乡土性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对中国早期乡土小说的一种继承和超越,同时,它也是作家乡土情结的一种外化,并有力地抒写了“黄土地之予”——路遥的情怀。  相似文献   

6.
陕北的黄土地,是路遥一生钟情的对象,因而也构成了他小说世界中重要的审美内容。作为一个在陕北黄土高原上长大,满熏着农民气质的作家,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对他是那么亲近,那么富有诱惑力。可以说,只有你对土地的恋情象路遥那样炽热,也曾有过对故土刻骨铭心般的情感体验,你才能够深切地理解,为什么在路遥的笔底对土地汹涌着那般狂暴的激情。  相似文献   

7.
王满银论     
王满银虽然是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一个次要人物,但却是一个性格丰富复杂,具有强烈的立体感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体现出较为深刻的普通人丰富的心灵世界和人生哲学。路遥的艺术实践为长篇小说创作写好次要人物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作家路遥出生在陕北山区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曾在《路遥小说选》自序中这样写道 :“我的生活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种种情态与感受在我的身上和心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因此也明显地影响了我的创作过程。”一体现在路遥作品中 ,鲜明的思想倾向之一是对农村的深深依恋之情以及对农村的无限热爱 ,这也是从农村走出的作家的共性。贾平凹曾这样说过 :“知青受了一点苦 ,所以写了很多小说 ;农民受了很多苦 ,所以什么也没有写出来。”怜惜之情溢于言表。路遥也不例外 ,他的作品中的浓郁的…  相似文献   

9.
陕北民歌研究的可喜收获——评吕政轩的《陕北民歌艺术论》何志刚出于对诗歌的偏爱,我对陕北民歌也颇为喜好。虽然五音不全,偶尔也还哼唱几句。因此,在上中学和读大学时,以至后来在师范执教之余,读了不少陕北民歌的本子。最早的、且有影响的本子要数何其芳与公木合编的《陕北民歌选》和严辰编选的《信天游选》。遗憾的是研究陕北民歌的专著未曾见到,虽然在报刊上零散的读了一些研究陕北民歌的文章,但东鳞西爪,失之浅陋。2001年11月,我去延安采风,结识了王克文先生,回榆后细读了他赠我的《陕北民歌艺术初探》,收获不小。他在该书中以七章的篇…  相似文献   

10.
陕北民歌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功用性差异直接影响着陕北民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陕北民歌可分为传统民歌、革命民歌、新时期民歌三个发展时期。陕北传统民歌的传唱使人们对陕北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1949年陕北民歌得到发展,革命民歌改造与融洽了传统民歌,新民歌运动拓展与发扬了陕北民歌。新中国成立后,陕北民歌得到了空前传播。  相似文献   

11.
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陕北民歌中既有近代以来民众对鸦片毒害的痛斥和西方列强侵略的控诉,也有民众对统治者残暴统治的鞭挞和灾荒中困苦生活的呐喊,也有对民风民俗的反映和描述,又有对民众朴实革命思想的表露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陕北民歌对近代陕北民众社会生活及社会变革也有深刻的写照和记录,以及陕北民歌中大量关于陕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及陕甘宁边区军民生活和斗争的记述和歌颂。  相似文献   

12.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鼓舞是瑶族的民间舞蹈,是瑶族人古老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形式,它融歌、舞为一体,反映了瑶族独特的文化内容与特征,是瑶族民族历史、情感、精神与价值观的再现与记忆,反映出瑶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3.
陕北民歌,作为全国民歌海洋中不可或缺的一隅,一种偏僻的地域文化,它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是从1938年以后开始的。根据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以及陕北民歌在文本搜集与理论研究上出现的不同成果,陕北民歌可划分为延安启动期、建国推动期、文革停滞期和改革开放腾飞期四个不同研究时期。对陕北民歌的文本搜集及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其研究逐渐走向科学化、学术化。  相似文献   

14.
与南北朝乐府不同 ,明代北方民歌除了在初始时期对南方民歌具有导引的作用外 ,其后便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且南、北方民歌的分野 ,不是十分明显。但是 ,李梦阳“真诗在民间”的理论 ,离不开“汴省时曲”的启发 ;广为人知的《挂枝儿》等吴歌 ,也原是“北人长技”。事实上 ,在“人情”的共同作用下 ,南、北方民歌步调一致地对旧传统发起了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民俗生活是歌手的生存环境。晋北独特的民俗生活成为歌手滋生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直接影响了晋北民歌的内容构成。晋北民歌所表述的情感和思想以民俗生活为载体,得以形象化和生活化,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地域性,并且获得了意义张力。  相似文献   

16.
文人谣是指文人创作而又自称为"谣"的诗歌。唐代文人谣是文人新乐府的一部分,是文人新乐府诗歌多种体式的一种。盛唐李白的《箜篌谣》和《庐山谣》,开创了中、晚唐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人谣主题和风格,这两类文人谣分别对宋元以后的诗和词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乡村文化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文化内涵的调整不可避免,乡村文化建设内在要求其内容和形式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对于以西府民歌为例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既要做好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又要做好实践方面的传承和发扬工作。  相似文献   

18.
大量事实证明现在国内所流行的《五哥放羊》是陕北民歌,说是山西民歌或内蒙民歌缺乏依据。从原民歌《五哥放羊》到"打坐腔"《五哥放羊》再到"二人台"《五哥放羊》,让我们看到了《五哥放羊》的发展衍变过程。重新聆听民间"打坐腔"艺术家丁喜才五十年代演唱的《五哥放羊》,让人们想起了中国民歌传统唱法的那段黄金时代,现在该是"实现传统唱法的复兴"的时候了;让民歌在不断变革中保种。  相似文献   

19.
闽南语民间歌谣中的“过番歌”和“讨海歌”地域特点鲜明,内容比重较大,是对闽台地域文化的一种揭示和还原。对闽南语民间歌谣的个案探析旨在阐释其诙谐性格,而主要源自于闽南语民间歌谣的闽南语歌曲,则是对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的地域性格再造。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的传承和变异关系是闽台地域文学血脉交融的产物,传承性变异使得地域文学呈现出历史性、地方性和创造性的特色,充溢活态的、永久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