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听了几节课,参加一些讨论,读过了一些文章后,竟然有了想说说"和谐"的冲动。尽管时下大家用"和谐"说得多的还只是社会与家庭的问题,但它却实实在在是一个独具时代意义的字眼。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人才,和谐人才出自和谐教育,所以,和谐既是社会的追求,也必然是教育的追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构建和谐,才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在哲学上,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文史哲百科大词典》,第480页)。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组合,产生最佳效益。当下,构建和谐社会己成共识。和谐不但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更是课堂的追求!“构建和谐课堂,创建和谐校园”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为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功、成才”的教育理念,全力构建“和谐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和谐的?和谐的课堂,应该首先表现为言论自由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如火如荼的语文教改中,如何让作业也能和语文学习活动的其他方面一样紧随新课标的步伐共同迈进呢?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通过“现状透视”引发“理性思考”,深入浅出地阐述作业设计的开放性、趣味性、实践性。只有追求并实现教育理念与传统“双基”的完美结合,才能使“作业”在新课改的舞台上成为一个和谐的音符,并且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4.
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社会体制改革的"五有"目标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被明确提出,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保证社会和谐的实现,保证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社会体制改革工作已被提上我国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这也是保证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由之路。一、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学有所教"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建设人才强国一直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这也是“五有”目标的首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一个古已有之的传统理念。而今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的主题,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共同理想。“和谐”不仅代表着安康、富足,更意味社会安宁有序、社会正义和公民权利得到保障。就“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而言,和谐是法的价值追求目标,法所具有的和谐价值,能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处于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状态。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通过民主法治建设这一根本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全心全意投入到人民教育事业中。对教师而言要搞好教育事业,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也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又是实现该目标非常重要的一环!笔者就此问题发表一些拙见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7.
毒品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破坏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实施全民禁毒教育是有效遏制毒品的蔓延,促进人和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禁毒教育要努力做到“五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充分了解小学数学这门学科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构建和谐数学课堂,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为此,笔者认为应从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打造和谐的课堂布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手。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要为全面提高未来的人才语文素质服务,进一步探讨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新体制,就必须以“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师生观和学习观。  相似文献   

10.
张亚利 《决策探索》2009,(10):53-53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喜欢把自己对语文的理解、感悟一股脑儿倒给学生,将教参的东西照搬于课堂或试卷上。而从心理学上说,灌输这些不符合孩子们年龄和理解能力的东西,往往会导致他们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优秀的语文教师应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以及良好的教学能力指导教学,创设和谐、愉悦的语文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情境中,从“乐于学习”到“学会学习”,继而进行创造性学习。那么如何为学生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呢?  相似文献   

11.
刘佳  王璐 《经营管理者》2009,(21):162-162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与内在追求,目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公平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局面。要构建社会和谐公平机制,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以来,和谐与和谐社会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i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ii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协调发展很多问题,如三农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其中,人口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何学清 《科学咨询》2010,(18):76-76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程少堂先生把“语文味”概念的内涵界定为:“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示是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它适应我国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一代和谐人才的主阵地,让“和谐”扎根校园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件大事,责无旁贷。校长应是“和谐”的组织者和创建者;教师应是“和谐”的生力军;校园建设是学校“和谐”的重要因素;课堂是学校“和谐”的主阵地;各类活动是学校“和谐”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张祖进 《科学咨询》2009,(22):29-29
中职教育,主要是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型技能人才,同时也承担着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重要任务,如果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不能和谐地融入社会,势必会影响到城市建设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为“五个重庆”建设做贡献?构建“美化的、平安的、健康的、文明的、和谐的”的校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成为了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正转向创新型社会,教育对培养具有创新人格的人才富有重要责任。作为语文教师,我谈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人格。一、利用语文教学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不受固有的、习惯的观念和方法的限制和束缚,按照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自觉地进行新的探索,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乐于创新的心理倾向。尽管创新原本是人的基  相似文献   

17.
第三次全教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作为身处教育变革大潮浪尖的教育者,不能不站在21世纪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思索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以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众多的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以其丰富的内容,广博的知识,优美的文化语言,以及鲜明的社会时代特点发挥着巨大的育人功能,而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每个人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的表现。在新时代的交接点上,大胆地进行作文教学探讨和作文教学实践,教学中注入更多的赋予时代精神的源头活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传统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接轨时,培养学生语文整体素质,进一步摒弃作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找准作文教学最佳定位,培养时代急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又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合作学习”创建了一个和谐、平等、民主、合作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构建舞台,使之能愉快、协同进行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合作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实际的操作中,既充分认识到它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又能避免滥用和误用。  相似文献   

19.
刘红 《科学咨询》2007,(20):42-42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修订版“大纲”要求:“要努力构建科内外练习,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需要现代人必须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礼会的能力。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和谐”将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追求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将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