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科学社的创办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社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学术团体,由留美学生在美国创办.中国科学社通过创办《科学》杂志、译著书籍、举办通俗科学演讲、创立科学图书馆等措施普及科学,直接推动了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带动了一大批学术团体的创办,促进了中外教育交流与当时的教育改革.中国科学社从创立到辗转回国到最后解散,历时四十多年,对近代中国科学体制化的形成以及科学在国民大众中的普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科学发展史和科学教育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文聚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文学社团,先后创办了<文聚>、<文聚丛书>和<独立周报·文聚>三个文学刊物,并在其上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不乏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品.由于刊物存世稀少,至今无人做过介绍和研究,从而影响了人们对于文聚社创作成就的认识.本文以史料学的方法,如实地介绍这几种出版物,系学术史上第一次公布其具体内容.本文披露的史料,无论对于文聚社的研究,还是对于中国抗战文学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1916年,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丙辰学社",1920年迁回国内,1923年改组为中华学艺社,1958年宣告解散.作为留日学生创建的一个综合性、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华学艺社在其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发行<学艺>杂志、译著科学书籍、出版科学丛书、召开学术年会、举办科学演讲等途径,积极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原理,进行学术交流.为推进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华学艺社还兴办学艺大学、学艺中学,大力开展科学教育,培育新式人才.所有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诗歌是文聚社成就最高的创作.在文聚社刊物上发表诗歌的作者有冯至、卞之琳、李广田、程鹤西、杨刚、姚奔、李慧中、赵令仪、穆旦、杜运燮、罗寄一、陈时、许若摩等,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称为20世纪中国文学代表作的有<十四行六首>、<诗八首>、<赞美>、<滇缅公路>等.由于论题和篇幅所限,本文选取文聚社社员的代表作品<赞美>、<诗八首>、<滇缅公路>、<诗六首>等进行分析,所得观点多为新论,有的则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了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是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于1832年创办的英文期刊,是当时西方中国观的重要来源.鸦片战争前,<中国丛报>刊登了大量论及中国法律的文章,但多是批评中国法律,如法令驳杂、法律在实际中很难执行、司法腐败、上诉困难、对外国人极端歧视等.<中国丛报>建构了中国法律野蛮、落后的形象.其中缘由值得探究,其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杨杏佛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杰出的活动家和组织领导者.他参与创办《科学》月刊,曾一度担任编辑部长,并亲自撰写了大量宣传科学的文章.他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自然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积极从事中国科学社的各项工作,在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做出了贡献.他还以演讲的形式宣传科学,其中有些见解颇为深刻,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史学通讯>由中国新史学会河南分会于1951年1月创办,1957年元月更名为<史学月刊>.建国初期,面临着马克思主义新史学普及与提高的任务,<通讯>即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这便决定了它的学术刊物的属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点石斋画报>中选取了三个案例,继续探讨晚清民间法观念.第一例说明,画报作者已初步意识到新闻媒体对执法、司法的监督责任.第二例说明,画报作者在做有利于改良社会风气的宣传时,没有意识到法律条文本身的不合理性.第三例则说明,对于失事官员,画报作者不赞成一味严惩,而主张实事求是地认定功过.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左联"成立之前创办了<奔流>、<萌芽>、<文艺研究>等刊物,它们作为"左联"的外围刊物,聚合了一些进步的文艺革命青年,刊载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无产阶级文艺作品、文论、译著,进而在客观上为"左联"的成立和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阅读民国报刊时,偶然发现与周作人有关的三则史料,即周作人1937年1月5日在北平<世界日报>"明珠"副刊第94期所刊登的一条启事,北平<世界日报>1937年12月16日第4版教育界所刊发的一则有关周作人的报道,天津<每月科学画报>所刊登的周作人1943年在南京模范女子中学的一次讲演.这三则史料不见于周作人个人文集及钟叔河先生编订的<周作人散文全集>,亦不见于有关周作人的传记、年谱及研究文章中,对周作人研究有一定史料价值,故笔者把它们整理并发表出来,期待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大学组成的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理事会主办,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于2008年10月11-12日在西北大学召开.会议专门组织了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座谈会,由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柳欣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国内30余所院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光明日报>、<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中国软科学>、<经济学家>、<西北大学学报>、<经济纵横)、<财经科学>等10余家杂志社的20余位专家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2.
一 <大堰河>,1936年11月10自费出版.发行人张正,上海群众杂志公司特约经售.32开,41页,印数1000册.收<大堰河--我的保姆>、<透明的夜>、<芦笛>、<巴黎>等诗9首.据周红兴<艾青的跋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艾青把诗集编好之后,由留法老同学,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的俞福祚交给该社总编辑审阅,未被采用.艾青很不服气,决心自费出版.  相似文献   

13.
<江汉风>是荆州电视台的一档民生新闻电视栏目,自创办至今,一直是荆视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栏目.<江汉风>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定位、策划、营销等方面.从未来发展看,<江汉风>必须引入公共新闻理念,重视整合营销,以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的一种重要刊物,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舆论阵地之一.它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原因,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前途等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和分析,在建设中国近代文化方面做过大量有益的工作.<新民丛报>总结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在此基础上重新整理和研究中国固有的文化资料,创建中国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和提高学术在文化史中的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的研究领域中,汤哲声先生是位学风严谨、卓有成就的学者.十多年中,他陆续出版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中国现代滑稽小说史略>、<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等著作.2008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思辨录>则展示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书中很多论述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6.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创办已经5年,作为诗论从业者,我一直留心这个栏目.说实在话,起初我对它并没抱太大希望,一家普通院校的社科学报,有自己的想法就很好了,至于它在学术和时效助益上的实现程度已经不再首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感到它的分量.  相似文献   

17.
期刊史视野下的《新史学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史学通讯>创刊于1951年1月,由中国新史学会河南分会创办,1957年更名为<史学月刊>.冠名<新史学通讯>期间共出刊62期.其宗旨是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新史学,配合和服务于当时的新史学教学和研究.最初只是以赠阅方式流通,通讯作用明显.至一卷三期改为公开发行,一卷五期定为月刊,定期出版,确立了史学类月刊的定位,并由此引发了整体编排格式向现代期刊的转型,至1955年四月号转型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8.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为地方高校社科学报,地处文化古城抚州,依托地方资源优势,融入地方文化,以临川文化名人王安石研究等为切入口,创办"临川文化研究"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专栏,取得较大社会反响.专栏吸引了大批校内外作者的精品力作,既弘扬了地方文化,又提升了学报的学术品位.  相似文献   

19.
王立  韩琳 《东方论坛》2004,(4):128-128
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在运用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神话学等方面理论和材料上,有了不少卓有新意的成果.在审美发生学方面有了梁一儒、户晓辉、宫成波<中国人审美意识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艺术发生学的研究有林少雄<人文晨曦:中国彩陶的文化解读>、程金城<远古神韵:中国彩陶艺术>等(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以及一些研究<山海经>的论著,如张岩<〈山海经〉与古代社会>(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等.然而,以诗歌史的源头为本且立足于礼乐文化本位的研究,尤其是较为系统的专著,仍不多见.张树国博士的新著<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使这块难于开垦的土地又添上了可喜的新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点石斋画报>中的一则扬州新闻,继续探讨晚清民间法观念.本文认为,扬州事件是一起民事纠纷,只因为有关人员处置不当,才出现了动用刑罚解决民事纠纷的怪现象.画报作者的指导思想是"和为贵",受三方面影响,即古圣贤的教导,历史传统的延续,以及清代官方的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